耿 联
春节将至,正是各种人情往来的高峰,其中,各种“意思意思”,也考验着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公职人员的素质和底线。晨起上班,途中偶见一城管协管人员与一卖烤红薯的大婶相互拉扯,买方拿着红薯要付钱,卖方满脸堆笑死活拒收。免费红薯作为“意思意思”,实在是“小小意思”,估计没人会为此而深究问责。但现实生活中的“意思”之风,可见一斑。
微信上曾流传关于“意思”的段子,说某人给领导送礼。领导问这是什么意思,某人答:“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一番“小意思”之后,领导遂以“那我就不好意思了”而笑纳。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与单纯的人情交往不同,“意思意思”,通常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感激之情”,如求人者给被求者送礼,下级单位给上级单位送礼,下属给领导送礼,被管理者给管理者送礼,甚至学生家长给老师送礼,诸如此类。而称之为“意思意思”,估计一则是强调这是“表达心意”,而非单纯送礼甚至是行贿,听起来入耳好听;二则是强调金额或价值分寸拿捏得当,打的是法纪的“擦边球”,收了也无关大碍,让对方放心安心。正因如此,“意思意思”,在中央八项规定等严规铁律打压之下,仍然暗流涌动。
从中央纪委已经公布的各地党员干部违反八项规定通报情况来看,其中很多都属于“意思意思”,如逢年过节收受关系单位一两千元甚至几百元购物卡,收受下级单位数额不大的慰问金等等。中央纪委将这些看似“小微”的案例都公之于众,显然是一种强烈的警示信号,那就是党员干部伸再小的手,都不行。但是,正如中央巡视组在一些地方巡视所发现的那样,对待严规铁律,边整边犯、顶风违纪者依然络绎不绝。而究其原因,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些都属于可以忽略不计的“意思意思”,有的已养成笑纳的习惯,有的虽心中惶恐但更多的是心存侥幸,有的则认为法不责众,“众人皆意思我又何必独拒”。
正所谓,针尖大的窟窿却能透过斗大的风。从一些锒铛入狱的腐败分子的悔过书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从接受他人“意思意思”开始,很多也曾“想当一名好干部”的党员领导干部渐渐“决堤失守”,以至于想回头已再无可能。因此,在“意思意思”思维已相当浓厚的当下社会,对于哪怕再小的“意思”,党员干部都要坚决说不。这也许看似太过严谨甚至不近人情,却是兹事体大。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的,对一切腐蚀诱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独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渐。实际上,只要党员干部带头拒绝任何“意思”,则“意思意思”之风也终将淡去。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就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规定,这也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传统。在今天,这尤其值得提倡。哪怕像免费红薯这样的小小“意思”,也应当让它从我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