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粤剧借时尚能否“全球通”?

2015年02月07日07:34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粤剧借时尚能否“全球通”?

穿越时尚——曾小敏粤剧经典演唱会视觉创意。

  核心提示

  在本届广州两会中,传统文化是绕不开的核心话题之一。在讨论中就有文化艺术界别的政协委员再次强调,目前“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较少考虑国外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更没有琢磨外国人想看什么、爱看什么、能看懂什么。‘走出去’的作品除了有个性外,还要有世界的共通性,以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国际的表达方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内涵传达出去”,“历史文化的传承必须要在发展中创新,创新中发展。”

  无独有偶,当下正火热售票中的“穿越时尚——曾小敏粤剧经典演唱会”和此前的网游粤剧《决战天策府》都是城中热演的“创新粤剧”,这场演唱会更打出“粤剧是综合艺术”的口号,与雕塑、服装、摄影等不同艺术家合作,试图打造一台跨不同艺术界别与穿越古今并存的粤剧演唱会。据悉,为了鼓励这种“穿越”新尝试,广州大剧院更对演出单位提供免场租支持。

  粤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南戏”起源,发展至现在已逾千年。在中国各地方剧种中,粤剧以改革创新见长,“融南北戏成一家,合中西乐为一体”——“粤剧泰斗”薛觉先对粤剧如此诠释。这场演唱会以“穿越时尚”为题,在秉承粤剧的创新精神的同时,试图为观众呈现时尚之美,极具话题意义。

  难点1

  旧曲如何换新颜?

  民族乐团伴奏,流行歌手加盟

  据曾小敏介绍,演唱会邀来广东民族乐团80人的大乐队伴奏,这也是她第一次和大编制的正式民族乐团的合作。除了广东民族音乐最具特色的音乐形式之一“五架头”,相对于传统演奏,民乐团采用的“大中小”并举的形式,既可以展示完整的粤剧作品演奏,也能表现出特色浓郁、风格韵味独特的小作品,加上近年来乐团在民族管弦乐的交响化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使得和声织体更加厚实、饱满,在音乐呈现上不仅要丰富得多,也更现代、更时尚。“这次的作品作曲老师梁军都经过了重新编配,他思维开放,编曲除了有民族风格也有交响乐的感觉。”曾小敏介绍说。

  之所以邀请广东民乐团来伴奏也是为了配合整场音乐会不同的节目设置。第一篇章《女儿香》是曾小敏十分钟爱的一部粤剧,但在唱词和编曲上已经经过了重新整理,将门之女梅暗香从定情、守盟到代兄从军、经受情变的心灵变化得以体现。

  当然,除了相对“大部头”的粤剧,还有不少身处无论港澳还是广东、广西乃至海外,只要是讲粤语的人,几乎都在卡拉OK点过、唱过的歌,如《分飞燕》、《帝女花》、《楼台会》、《紫钗恨》、《凤阁恩仇未了情》等,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小曲原本就通俗好听,在经过重新编配后,旧歌换新颜,也更加耐人寻味。这个篇章曾小敏邀请了广州著名歌手麦子杰、民族唱法的歌手陈前一同演出,粤剧名伶倪惠英也将参与。“这种合作是全新的尝试,我相信会有新火花。”对此,曾小敏颇有信心。

  第三篇章的《白蛇传·情》是曾小敏2014年公演的一部新作品,新曲《蓝蓝天》和《惊变》、《水漫金山》、《断桥》等曲目,以“情”为线牵出许仙与白素贞之间的钟情、深情、情变和未了情,或情温语软,或悲怆伤心,或缠绵守望,道尽仙道、人间的情感勾连。曾小敏更是从花旦到刀马旦,再到青衣,在不同行当之间转换自如,特别在“水斗”一场戏中运用“长水袖”开打,让整个舞台都充满美感。据悉,在最后的《断桥》部分还专门会有“穿越”的铺排。

  难点2

  传统能否时尚化?

  跨界时尚叠加,综合呈现有待检验

  为了让观众更理解演唱会的创意,1月31日下午,参与演唱会创作与策划的艺术家还在广州大剧院五楼排练厅举办了“穿越时尚——青年艺术家沙龙”,沙龙紧扣演唱会“穿越时尚”的主题,展示了粤剧作为综合艺术,与雕塑、服装、摄影等姐妹艺术之间的联系。观众们不仅欣赏到艺术家们的得意之作,还聆听了艺术家亲述艺术创意的灵感与精神内涵,可谓是“零距离”感受了一场国际艺术时尚的视觉冲击。“虽然艺术门类不同,但可以互相借鉴。粤剧是传统文化,是不是就不能时尚化呢?像屈汀南老师的作品穿在粤剧演员的身上是怎样呢?我们又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表现呢?”这是一个悬念,曾小敏希望观众能到场欣赏。

  其实,每个艺术门类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其他姐妹艺术优点的学习与吸收。一个粤剧演员是否只能唱粤剧呢?只能给人以陈旧传统的印象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际上,一代粤剧大师红线女就在继承粤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洋美声唱法和我国民族唱法及兄弟戏曲的演唱技巧,才形成了独树一帜、举世公认的“红腔”。曾小敏对美声、民族、流行的演唱方法也多有琢磨钻研,本次演唱会,她不仅与粤剧大老倌彭炽权合唱,还与流行歌手麦子杰合作,这种跨界合作在粤剧界以及广州大剧院舞台上尚属首次,挑战也是颇大的。除此之外,这次的导演团队和舞台设计团队,还充分利用了广州大剧院的设备,借用舞美、灯光等艺术手段制造“穿越”情景。

  据悉,这次担任总策划的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文艺评论家陈艳冰。作为一位青年表演艺术家,以怎样的视角去关注社会潮流、紧贴时代脉博?曾小敏介绍说,“为此,我邀来屈汀南、范华、何锦华、邱美恒等多位国际时尚前沿的艺术家加盟了这场演唱会,无论是在服装设计、视觉设计、造型设计都非常注重‘穿越’与‘时尚’的叠加创意。”屈汀南也表示,这是一台“艳光四射”的表演,国际时尚与岭南风格兼具,也必定在视觉上给人以极大冲击力。

  ◎记者手记

  寻找粤剧的

  “现代化”路径是关键

  戏曲传统艺术,是历史的产物,正如曾小敏所言,它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这种“综合”是动态的、发展的、没有止境的,其综合的艺术门类和过程,是从少到多,从简单到细密,从不和谐到和谐,经历了一定时间的磨合和协调的。比如说,粤剧中的西洋乐器和中乐器的合奏拍和、与演员表演的配合;又如话剧、电影的实景与表演的程式化虚拟性的衬托,既有矛盾又有统一,也是经历了磨合和协调的过程,才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换句话说,今天粤剧的革新创造也需要在坚持传统戏曲的写意、虚拟、程式化、假定性等戏曲美学精神、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艺术综合。那么,当下流行时尚如流行歌曲、街头互动、时装表演等等究竟为何能广为流行继而成为一种被世界接纳的“全球文化”?它们有何优势和特长能使许多观众如醉如狂,它们有哪些元素和方法可为粤剧创新所吸收和运用?哪些可以在不违背戏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融入粤剧当中?

  其实此前在网上也有人做粤剧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喜欢的人以60岁以上的人为主,占75%;18岁以下的人只有13%。对19部粤剧名曲的调查中,《帝女花》、《关汉卿》、《胡不归》、《牡丹亭》和《白蛇传》等,有65%以上被访问者表示欣赏过,其他名曲83%的被访者只听过名字,真正欣赏过的却不多。一方面我们需要花费大力气对年轻人做普及,另一方面,利用各种社会力量让粤剧粤曲吸收运用新潮艺术成为时尚也是一种可为之法,但要在传统和现代艺术衔接处下工夫,要找到两者之间的“熔点”,使之有如一块看不见焊接痕迹的新的“合金”确不容易,否则“跨界”也很容易变成泛滥的一场“空谈”。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