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艺博院院藏“清供”绘画亮相迎春

2015年02月07日07:34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艺博院院藏“清供”绘画亮相迎春

黄金海的《岁朝清供图》。

李凤廷的《献岁发春图》。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实习生 郭桐妤 通讯员 邹杰杰

  1月30日,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的“清供无尘岁朝春——院藏清供绘画与器物展”开展。本次展览展出了广州艺术博物院院藏的60多件清供题材绘画作品,以及古代文人雅士案头清供的精美器物。其中不乏居廉、任熏、任颐、吴昌硕、李凤廷等岭南与海派名家清供题材的佳作,还有紫砂壶、笔洗、纸镇等古代文人雅士案头清供的精美器物。

  顾名思义,“清供”即清雅的供品。清供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同时也是糅合了文物鉴赏、绘画艺术、居室装饰艺术、插花艺术等多种文化艺术的综合体。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表示,作为一种民俗传统,今天的年轻一代大多已对“清供”文化感到陌生,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让市民从这些清雅的艺术品中重新认识传统,并借此送上新春的祝福。展览将持续至5月23日。

  岁朝清供:幅幅暗藏吉庆寓意

  作为艺博院2015年的迎春展览,与迎春相关题材的作品自不可少,其中以“岁朝清供图”命名的作品就有13件。岁朝,即一年之始,而“清供”就是清雅的供品。“古人在新年到来之际,通常都会在厅堂摆上一些鲜花、果品、素食或宝物,用以祭祀祖先,祈求祥瑞,因此就有了这类题材的作品。”策展人、广州艺术博物院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陈志云介绍。

  本次展出的“岁朝清供图”中,包括了不少岭南与海派名家的作品。岭南名家居廉1860年所作的《岁朝清供图》是其中一幅代表作。此画设色妍丽、笔法严谨,几乎每一种出现在画面的风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例如,月季因四季常开,连绵不断,被人称为“四季花”或“长春花”,故用以象征“长寿”;而天竺子的“天”、水仙的“仙”、竹叶的“竹”和与月季的“寿”项并置,又联袂演绎出一幅“天仙祝寿”的场面。

  海派名家任熏的《岁朝图》,也是本次展览一件别开生趣的作品。与常见的题材不同,这幅《岁朝图》竟由两只老鼠来“唱主角”,它们还正在烛台前偷吃石榴。为什么画家会用人人喊打的老鼠来贺岁?原来,由于老鼠繁殖能力强,在古人眼里是子孙兴旺的象征,而籽粒丰满的石榴也有相同的寓意,两者共同强化了作者“多子多福”的愿望。画中还出现了一盆石菖蒲。石菖蒲因生性高洁坚韧而为文人所好,因此成为案头清供之常物,选用石菖蒲为背景,充分流露出画家的文人情怀。

  案头清供:品读文人审美心迹

  谈到“清供”,今天不少年轻人或许已对此感到非常陌生。其实,“清供”文化由来已久: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古人常在节序或祭祀时,献上自己珍视的物品作为供品,以祈求免除灾祸或得到荫庇。“佛教进入中国,‘禅房供花’佛供礼仪也随之传入。清供也逐渐不限于祭祀和供奉,而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解释道。

  清供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是文物鉴赏、绘画艺术、居室装饰艺术、插花艺术等多种文化艺术的综合体,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今天春节,广州人家家户户摆放桃花、水仙、盆桔的习惯,其实就是这一古风的遗存。”陈志云进一步指出,除了“岁朝清供”外,“端阳清供”也是文人画的常见题材:“与前者不同,后者多选取菖蒲、艾叶为题材,端午节自古相传的一些风俗都会反映在其中。”

  除了“节日清供”,人们还会在日常家具布置观赏性的各式清玩,如盆景、古玩、奇石、文房四宝等,并称之为“案头清供”。“案头清供”主要流行于宫廷贵族和士大夫阶层,是上层社会艺术化生活的一部分。在本次展览中,主办方也精心挑选了一批“案头清供”的精美器物进行展示,包括竹雕人物笔筒、刻人物牛角笔筒、和田玉兽纸镇等。

  “到了明清时期,这些案头清玩已经逐渐脱离它们的实用功能,完全演变成一种工艺品了。我们还特地挑选了几幅不属于清供内容的作品展出,希望借此还原明清文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让观众对清供文化能有更直接的体会。”陈志云介绍。

  随着时代变化,清供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迁。进入清末民初,由于不少文人对金石学和古器物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珍贵的青铜器、陶器陆续成为他们“案头清供”的首选。画家常在古器物的全形拓本上加绘花卉。李凤廷的《献岁发春图》便属此类。画中古瓶上有铭文“大吉”二字,画家画了一折枝柿子插在瓶中,并以牡丹压花脚,组成“百事大吉”之意。

  新中国成立后,清供题材的作品并没有随之消失,但文人案头上的器物更添上一份时代气息。因政府倡导“破迷信,树新风”,画家转而更多从日常生活的点滴趣味中寻找表现的主题,但也有画家在新时代里仍然坚守传统的文人画题。黄金海上世纪90年代所作的《岁朝清供图》便重拾传统,以古甓入画,借物寄情,接续古雅之风。

  “我们在整理艺博院的藏品时,发现大量反映清供文化的文物。其实,清供文化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走得很近,影响到我们今天的生活。”陈志云希望市民通过展览对传统文化能有更深的理解。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