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6日08:04 来源:福建日报
理想的教育模式是什么样的?应该实现怎样的目标?
对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精辟的论述: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幸福,正是福州教育近几年来的关键词。
“让师生为幸福而生活,让教育为师生幸福而生存,让幸福永远为教育为师生而生长。”福州市教育局局长郑勇说。
以师生减负为抓手践行素质教育
去年以来,福州市教院四附小进行课程改革,试行弹性课时制度,将每节40分钟的课改成30分钟。“表面上看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时间少了,但学生练习的时间却多了,把课后作业放在课堂上消化,真正减轻了课业负担。”校长林莘说。
2013年10月,福州市教育局出台《关于推进幸福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做到“四个严格”——
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学生每天在校的活动总量小学不超过6小时,初中不超过7小时,高中不超过8小时;严格控制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总量,学校和教师不得违反规定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不组织走读生集体到校晚自习,寄宿生晚自习每天小学不超过1.5小时,初中不超过2小时;严格禁止学校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
同时,福州市教育局开发出福州教育视频远程联播网、福州教育区域云学习中心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课压力和单一的教学视野手段中解放出来。
减负只是手段,教育提质才是最终目的。在福州市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舞蹈、美术、围棋、小提琴、语训、声乐……特色班种类多样,很受孩子们的喜爱。校党支部书记黄征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门特色课程,每周都有固定的半天时间进行走班学习。
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严星认为,“幸福教育”要立足于优化提升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引导、改进师生工作学习状态,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学,老师能够快乐地教。
以校际交流为依托着力教育均衡
2010年,从福州台江第三中心小学轮岗来福州宁化小学任校长的洪丽玲,刚上任就遭遇了招生尴尬。由于校舍破旧、师资薄弱,这年一年级纳新,3个班、每班45名的招生名额都没有收满,片内生流失率在50%以上。
两年后,新校舍建成。去年,一年级达到5个班,片内生入学率达95%以上。有这样的转变,洪丽玲认为,除了硬件改善,更重要的是一批轮岗来的教师为学校注入新的生命力。
2007年开始,福州市教育局在台江区、闽侯县试点“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片区管理模式。2013年,福州市教育局又出台规定,把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校长和在
同一所学校任教达6年的教师列为应交流对象,重点引导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向农村校、薄弱校流动。福州市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已交流教师占应交流人数的百分比从2012年10.38%提升到2014年的13.58%,共交流9048名教师。
通过校际交流,薄弱校“强筋壮骨”,也让择校热降温。2014年,钱塘、鼓一小、鼓二小、鼓实小等“热点小学”一年级班生数低于鼓楼区平均水平。
福州还出台初中升高中的“定向生”政策,将优质普高招生指标划出一定比例给普通初中校,以此来对择校热进行抑制。2014年,定向生比例已达到总招生数的45.5%,2015年将达到50%。
推进硬件均衡、生源均衡、师资均衡,最终要让福州教育的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在此安居的市民。福州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校生由2013年的15.7万人提升至2014年的17.4万,其中87.7%在公办学校就读。
2013年,福州市教育局获福州市政风行风测评第三名;2014年,获福州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第二名。
(来源:福建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