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6日05:05 来源:南方日报
进一步向自动化、产业化发展是顺德制造企业的转型之路。戴嘉信 摄
制造业一直以来是顺德的根和魂。在过去的时间里,顺德坚定不移地把制造业做强做大,推动顺德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去年,顺德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市辖区百强之首,第六次入选全国十大小康示范县市,为顺德新一轮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本周一,顺德区委召开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布局新一年工作。对于产业发展仍然是浓墨重笔。全会报告提出,要建设开放的城市,以城市为产业发展创造空间和载体,并要深入思考、系统谋划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增强城市竞争力和承载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可以预见的是,在新一轮发展中,顺德将通过全方位实施开放带动,破解瓶颈制约,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破解“规模不经济”问题
在本次全会报告中,顺德继续提出以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并提出建设开放的城市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为何要这样做?众所周知,在工业化时代,顺德培育了强大的专业镇经济,每个镇街的工业布局都自成体系,直接与全球产业链进行市场交换,专业镇之间以及城与镇之间的联动并不显得十分迫切。近年来,顺德提出以城市升级推动转型发展后,不少镇街仍是局限于自身发展,没有做好对外的连接。
但随着产业转型的推进,顺德城市建设规模偏小、发展质量不高的特点已难以承载庞大工业体系的持续发展。一个典型情况是,过去30年,工人是跟着工厂走,工厂在哪里,工人就在哪里安家,对城市配套要求不高,而30年后的今天,产业和人才都跟着环境走,有怎样的环境,才能培育出与之匹配的产业。
这种“背靠背”发展,并未能给顺德产业发展急需的城市配套。在本次全会上,不少代表发出呼吁,希望镇街更加注重与周边城市的对接,不要总是封闭的思维,只满足于本镇的发展,没有同周边城市的对接。
但“开放”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能有效破解“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以大良与容桂为例,此前,由于各自镇街人口规模较小,导致部分公共设施成本过高而无法落地,而两个30万人口的镇街合二为一时,其释放出来的消费力将可吸引各种高端服务业入驻。
此外,这种产业迈向高端发展的内在要求倒逼顺德必须寻求外力的推动。以南海为例,目前,其与广州对接日益紧密,广州的配套已经延伸到南海,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很大。而现在,很多人才却对顺德的居住、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很不满,顺德必须加大开放力度,拉近与广州的距离,利用好广州配套。
随着城市环境的持续改善将吸引各种高端人群前来,既为产业更新提供新动力,又为进一步拉升城市的消费水平,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实现良性循环。
实现内通外连“一盘棋”
顺德将如何建设开放的城市?此次全会报告给出的答案是“内通外连”。
顺德处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中心,也拥有广佛同城的优势,是珠江东西岸城市与经济的交汇点。今后,顺德北部片区的北滘、陈村、乐从等镇街要加快与广州中心城区、广州南站、禅桂组团的对接融合;东部片区的大良、容桂等镇街要把握广州南沙新区和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机遇;西南片区的杏坛等镇街既要做好生态保育,也要抓住港珠澳大桥2016年开通契机,主动深化与珠江西岸城市合作。
在北部片区的乐从,更主动提出今年佛山新城会先与欧洲德国的研发机构对接,发动企业家挖掘欧洲有研发资质的机构与人才过来佛山新城,充分利用欧洲高水平机构与人才发挥企业家的潜力。“在国内方面,全国研究机构,研究成果都要开放,就近来说,香港、广州都有可以与佛山新城合作的空间,哪个能量大,就接驳哪个。”顺德区委副书记、佛山新城(中德工业服务区)党工委书记列海坚说。
全会报告还提出,要强化统筹协调、实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打破镇街“背靠背”发展局面,强化片区内部和片区间的交通连接,实现内通外连“一盘棋”,以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机制的改革,实现公共资源的共融共享,提高效率、形成聚集。
据悉,顺德各镇街已经对与其他镇街之间的联通高度重视,并开始制定相应计划。目前,伦教街道办就确定了东融战略,通过开拓伦教东部,融入顺德新城;容桂也提出北接大良的战略,加快容桂融入百万人口中心城区的步伐,推动容桂更快更好的发展。
与此同时,顺德也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坚持长远规划、适度超前、稳步实施、效益为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顺德区委书记区邦敏说,顺德还将积极把握轨道交通时代的大趋势,打造立体高效、外联内通的现代交通体系,今年重点做好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对接、广珠城轨交通接驳,稳步推进佛山地铁3号线建设,加快实施海华大桥等项目,推动与广州南站、南沙无缝对接。
营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
在良好的城市配套基础上,顺德的产业将开足马力。全会报告指出,顺德将坚持创新驱动,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营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进一步把顺德的经济优势做强做大。
据悉,2015年,顺德将构建开放的产业服务平台。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大力培育公共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优化中大—卡大国际联合研究院、广东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等平台的管理运行机制,支持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等企业研发机构做强做大,加大各类研发平台对珠三角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开放,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为顺德打造现代产业高地提供更有力支撑。
区邦敏说,顺德将把握机遇发展新兴产业。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嫁接新兴产业项目,加快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互联网金融、3D打印、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上下游资源在顺德“落地生根”。顺德还将推进广东工业设计城、慧聪家电城等引领性项目建设,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经济增长点。“我们将高度重视和顺应工业4.0时代的新趋势,抓住省、市产业布局重大机遇,当仁不让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核心区。”
他表示,与此同时,顺德还将引导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顺德将拿出更有力的措施、更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商业模式,扶持一批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途径做强做大。
在招商引资上,区邦敏说,顺德将立足产业和城市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强化产业链招商、服务招商、环境招商,充分挖掘本土企业资源潜力,提升招商引资的成效和水平。
与此同时,顺德将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区邦敏说,顺德将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新一轮技改提升。顺德将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和创新型企业。
■产业关键词
“三旧”改造
顺德土地面积位列全国十强市辖区末位,土地开发强度却居首,超过49%。对于今天的顺德来说,通过““三旧””改造释放产业发展空间已经刻不容缓。全会报告提出,顺德要结合“三旧”改造,全面推进村级工业园环境治理,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空间。
与会的代表也都对此非常关注。陈村镇委书记陈仲贤也坦言,今后陈村的开放需直面不少的困难和挑战。“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土地资源制约较大,陈村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机遇,但可用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如何支撑新一轮发展突破瓶颈,很重要的环节是从‘三旧’改造上腾挪出更多发展空间。”
“南区旧工业区的厂房已有20多年,”容桂街道南区社区党委书记郭近荣称,社区工业区的厂房及其配套设施已残旧,极其需要通过“三旧”改造来改变工业区的环境,从而带动社区环境的整体提升。
北滘社区党支部书记徐新亮也有同感,他说,“三旧”改造对社区来说不仅是任务,更多是机遇。通过对落后、陈旧的工业区进行改造,改善工业区环境,增进老百姓的福祉。该社区目前正在推进北居旧工业区的改造,并且面向年满18周岁的户籍居民征询意见。征询结果显示:81%以上的对象都赞成对该工业区进行改造。
广东德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淼则表示,广州“三旧”改造容易推行,是因为广州的地价高,改造后物业升值;但顺德地价比不上广州,所以“三旧”改造过程中应在有关法规基础上,探索新政策、新思路,让参与“三旧”改造的民营企业主有更大积极性,否则改了等于未改。
“容桂建成区已达70%,这与大良相似,都是上世纪80至90年代随着发展而造就的城市形态,因此目前‘三旧’改造需求空间大,需要继续用创新型思维担当,以及寻求突破。”容桂街道办党工委书记赖雪晖说,容桂的做法是坚持制造业重镇和提升制造业的目标,即便是“以工业改工业”,但改的过程不是低水平地“单层厂房改多层厂房”,而是在改造过程中要做好规划,同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产业提升。
环境治理
对于今天的顺德来说,通过“三旧”改造释放发展空间,通过环保倒逼淘汰落后产能,已经成为事关顺德生死存亡的选择。全会报告提出,铁腕推进环境治理。把环境治理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以创建国家生态区为统领,加强大气与河涌整治,提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加大环保监管执法力度,打好环境整治攻坚战。
“我们本地人都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何谈引来人才。”新滘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林国标坦言,“如果天总是灰蒙蒙的,水也不干净,搞得连本地人都想外逃,想必外来的人才也不会愿意来。所以,整治好环境是吸引外来人才到顺德安家创业的关键。”
罗定邦中学校长张毅认为,铁腕治污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体现,它既关系着老百姓能享受到“天更蓝、水更清”的民生愿景,同时也是顺德顺应外部环境变化、对接广州发展机遇、吸引人财物来顺德的重要因素。
“顺德发展这么多年,对环保这张单确实是‘欠账’很久了,现在到了‘埋单’的时候了。”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勒流分局常务副局长林耀锡认为,顺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村级工业园一直粗放发展,要真正治污,必须把企业主的意识、观念提高。
佛山新城、乐从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黄志捷认为,环境整治一定要结合“三旧”改造,两者互动推进,否则将来的阻力会越来越大,效果也很难凸显。
“一个地方又脏又乱就永远脏乱差,整个区域的价值都提升不上去。”区邦敏也表示,铁腕推动环境治理是一定要坚持不懈的。但他也指出,环境治理要结合“三旧”改造,打疏结合,既要铁腕治理,又要给出路提升,提升之后,周边老百姓享受到好的环境,政府也得到发展空间,企业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策划/统筹:王基国 刘嘉麟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刘嘉麟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