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3日05:13 来源:南方日报
2012年10月,我国开启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大规模普查工作。日前,广东省文物局通报该项工作最新进展,截至2014年12月31日,江门地区共完成录入并上传至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平台藏品数据15581件/套,数量居全省第三位。
已上传藏品数据15581件/套
据了解,本次普查范围是全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各类国有单位所收藏保管的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持续到2016年12月。
江门市文广新局文物局副局长李颖仪介绍,根据省的普查情况通报,截至2014年12月31日,江门市已登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的收藏单位18家(登录比重100%),共完成录入并上传至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平台藏品数据15581件/套,登陆藏品数量居全省第3位,超额完成2014年任务。其中,江门市博物馆登录藏品10059件/套,位列全省文博收藏单位登录藏品数第2名。
江门在本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申报总藏品数57155件/套。黄志强表示,大部分是华侨文物,这也是江门馆藏文物的一大优势。“在江门市博物馆本次申报的3万多件藏品中,华侨文物约占七八成。”黄志强介绍,现有的华侨文物主要包括纸质文本的和器物两大类,器物类如布匹、茶壶、金山箱等,数量不算多,纸质文本类文物数量“占上风”,包括侨批、护照(出生纸、身份证明、)侨刊、华侨社团物品、华侨族谱等。“有些纸质文本是一套的,还可以分解成好几件,真正按件算,远不止这个数。”
纸本文物保护难度大人员短缺今年有望缓解
“可移动文物普查只是‘清点家底’的过程,重在文物保护。”黄志强认为,只有摸清楚文物类别、保护现状、损毁程度等信息,制定保护措施和目标才有据可依。“保护现状比较理想,大部分国有单位,如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基本达到保护标准。另外,档案馆、图书馆已经提前开展信息登录工作,实施账册、专人管理等制度,并制定相关保护措施。“然而,由于江门地区的文物以纸质文本为主,保护存在一定的隐患。”
黄志强表示,纸质文本远比陶瓷、青铜器的保护难度大。“一件青铜器可以保存几千年,一件纸质文本放置几十年、上百年可能就不存在了。”他解释个中的原因,这是由纸质文本的材质决定的,纤维性结构的纸质文本容易变黄、变脆,最终自然分解;另一方面,纸质文本容易发霉,遭虫蛀,特别是受南方潮湿天气影响,保护难上加难。“保护措施要求非常高,库房必须保持恒温恒湿、除虫防霉的环境,因此,博物馆面临的压力也特别大。”
另外,博物馆也面临保护人员短缺问题。据了解,江门市博物馆分管五邑华侨博物馆、陈白沙纪念馆、陈少白故居、新宁火车站旧址共四馆和一个文物点“钓台旧址”,13名职工打理着约35000平方米的场所的一切日常工作。李颖仪感慨:“人员少,博物馆职工常常过年都无法休息。”可喜的是,去年年底,江门市博物馆招聘了5个文物保护科班出身人员,其中,专门招聘了一名修复专业的研究生,以弥补现有队伍在文物修复方面的缺漏。
黄志强告诉记者,从今年开始,将争取与省博物馆合作,开展纸质文本修复工作,“今后必须重视修复工作,否则将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消失;只有先保管好了,才有可能开展研究、传承。”
文物普及方式更“活”让文物“走出库房”
如何更好地让这些“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藏品走进寻常百姓家?“文物能进博物馆是最大的保护措施,然而,博物馆如何通过展览、展示等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仍要探索创新。”这也是黄志强想做的。
因此,在今年的博物馆宣教计划中,李颖仪表示,将争取设立“考古开放日”,通过公众考古宣传活动,将神秘的考古活动“大众化”,现场展示文物,并演示文物修复等技艺,还将设置一些活动,让老百姓亲身参与、体验。
然而,如何让文物知识普及方式更“活”,真正“走出库房”?李颖仪近日从一本以故事表现文物的书中得到启发,“展览不可能一次性展出几万件文物,往往要根据展览主题而挑选藏品,有些藏品可能从未见过世面。”她觉得,可以从现有的馆藏文物中挑选有代表性的精品,通过故事的形式,例如介绍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征集过程的趣事以及研究成果等内容,更加多样化地表述一件藏品,不局限于眼前看到的实物或者藏品目录的枯燥介绍,从而实现藏品的“活化”。
黄志强也从另一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从孙中山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中得到启示,也希望能够借鉴这种模式,在陈白沙纪念馆腾出地方,建设民俗区,展示江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来,以形象的实物为切入口,讲解实物承载的非物质文化,达到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果。”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甘雁娜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