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3日05:11 来源:南方日报
书生笔惑
1月26日,在佛山新城中德工业服务区举办的一场科技交流暨项目路演大会,再次激发起社会对新常态下,佛山创新驱动的思考和热议。活动不但邀请了2014年通过深入调研让“佛山故事”闻名海内外的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还吸引了300多名投资界、企业界人士,共同论道佛山下一个30年产业变革的机遇。
毋庸讳言的是,曾经引领中国经济风潮的佛山,最近这十年在创业创新领域锐气稍显不足,但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放水养鱼”的营商环境、多元开放的社会生态,还是吸引了不少创新创业的“种子”闻风而至,在当天的活动上,有高端生物医药的项目现场路演,希望寻找进一步与资本、产业对接的机遇。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也曾有一些心怀梦想的创业者向笔者坦言,相比起长三角以及国内的一些一线大城市,佛山对创新创业人群的吸引力依然并不突出,且不论北京、上海,与省内的广州、深圳等地相比,在创新力量的培育和创新体系的营造上也稍逊一筹。
张燕生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曾指出,佛山下一个30年从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的转型,除了需要将各种创新成果转化成发展活力,同时还要具备强大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各类平台和网络。
如果套用当下流行的互联网概念,佛山下一轮的创新发展也要有“平台思维”。事实上,有30多年产业积累的佛山并不乏这方面的基因。在南庄陶瓷、大沥铝材、容桂家电等庞大的专业镇经济体内部,本身就具有资源整合的平台特质,其中尤以集聚了钢铁、家具、塑料三大全国知名的专业市场的商贸名镇乐从表现最为突出。再加上专业镇之间的协作分工,可以说,正是佛山专业镇极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让其成功在前30多年打造一个又一个制造业平台的奇迹。
不过,这样在工业化时代形成的“平台思维”偏于内向、保守,过分看重现实效益。一家在佛山从事新药研发的生物医药公司的运营总监,曾向笔者比较过国内城市的创新创业环境:佛山对创新创业者的评估体系,偏重产值、税收、科研背景等眼前的直接指标,这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区域创新风险,却有可能无意中将部分极具成长性、爆发性的企业过滤掉。而在国外以及国内的苏州、上海等生物医药发展较好的地区,则同步看重公司的成果产业转化能力。
在互联网的交互时代,所谓的平台思维,其精髓就是要营造开放、共享、共赢的生态圈,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的爆发式增长,就是极佳的平台创新案例,也是对佛山原有依赖的传统制造业思维的颠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金融、人才等资源要素的跨区域、跨时空的自由流动正加剧,只盯着一镇一隅谋发展,将有可能错过新一轮发展的潮流大势。要再攀中国新经济发展的风口,佛山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高远的格局,搭建更开放的平台,吸纳外部的高端要素为其传统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
那么,这样一个平台究竟如何构建?又该填充些什么?根据张燕生的研判,佛山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需直面“五缺”(缺技术、缺人才、缺品牌、缺融资、缺能力)。有鉴于此,佛山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在五区都推进了一系列创新园区、科研平台、创新联盟建设等行动计划,其中,顺德家电走出全产业链创新路径,南海更成为全省金融科技产业创新融合的试验区。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满怀抱负来佛山创业家而言,他们对创新生态似有更多的期待。一家刚刚在顺德创立的3D打印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技术,正在全国布局3D打印工厂,并计划依托3D打印技术打造年轻人创业的创意服务平台,目前在深圳已获较好推进,但在顺德却因为规模偏小,缺乏政策、人才、资本等支撑。
这意味着,佛山的创新驱动除了要重视对外在骨架的构建外,更要让内在的肌体长出丰满的血肉。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让各类创新要素串珠成链、充分聚合产生“化学效应”,通过机制的优化、载体的完善、环境的提升、资源的整合,让创业创新真正可以遍地开花。可堪期待的是,依托中德工业服务区这一国际合作的产业服务平台,将常态化上演各类的技术交流、项目路演、科技与资本的“联姻”,或许已展露出佛山新一轮创新变革的迹象。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