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3日05:09 来源:南方日报
龙华新区的代表与委员建议修建立体车库。何俊 摄
停车位不足怎么缓解?“拉链式马路”与地下管网规划冲突如何解决?大开发大建设带来大量余泥渣土,受纳场告急怎么办……
上周,宝安区迎来“两会”,记者发现,比之于其他区域,来自龙华新区的代表与委员,更为关注这一片区的基础设施欠账与即将到来的供给不足新矛盾。
●南方日报记者 吴永奎
停车难?建议引入社会力量办停车场
2014年9月16日诞生了深圳第300万辆机动车,至此,深圳汽车保有量全国第3,已是“汽车围城”。
原特区外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大,汽车数量的增长与停车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龙华新区在这方面更为突出。
委员们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这一点,竞相寻求解决之道。
委员徐红丽建议,建设具有现代水平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其一,摸清停车基础设施状况,做好立体停车场布局规划,示范推广,下一步在地铁站及公交站枢纽周边兴建,在解决停车难的同时,也让私家车主换乘地铁、公交车更方便、更快捷;其二,制定立体停车场建设经营鼓励措施,增加对立体停车场的扶持和补贴,加大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建设力度,同时,加大交警巡查频率和违停处罚力度,提高车主违停成本,实施违停锁车措施,提高车主违停的时间成本,让车主养成按序停车的好习惯。
其他委员则倾向于引进民间力量市场化经营,加大力度兴建社会停车场,鼓励社会力量办停车场
委员胡学干建议,除大型公益性停车场外,多数停车场应引进民资兴建,市场化运作。同时,政府应责成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出台兴建停车场的审批程序。
也有委员建议,政府部门通过调研,可在商业区、街道办事处、学校周边修建公益性停车场,既可改善环境同时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
“拉链式马路”不堪其扰 建议试水“共同沟”
城市道路建设中,“拉链式马路”让居民不堪其扰。同时,由于规划不强、法规配套不全、随意开挖、多头管理等原因,市政道路的建设和电信、电力、燃气、水务、排污、天然气等地下网管建设工程规划不统一问题尤其突出。
考虑到新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建设任务中,新区委员们提议,借鉴国外发达城市地下管网建设运用的“共同沟”模式,从根本解决“拉链式马路”问题,为地下管网建设提供充足保障。
所谓“共同沟”,即地下综合管廊,是指通过统一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将原本架设在地面、铺设在地下的各类公用管线集于一个公用的地下隧道。其好处在于,既能避免因管线直埋、各自建设、维修、扩容而造成的重复开挖,降低路面翻修和工程费用,又能节约15%左右的地面和50%左右的地下空间,同时共同沟敷设管线,相当于在管线外加装一道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提高管线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损耗。
新区委员们建议,对新区目前的地各类地下网管进行普查,摸清各类地下网线的家底,并推动建立共同沟建设费用分摊机制,因为管线进入共同沟,成本会大大高于传统的管线敷设方式,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各类市政管线缺乏进入其中的动力。
基于市政道路地下网管建设是一项牵涉到众多领域的交叉性系统工程,在操作上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客观性,委员建议,“新区要在全市先行先试,在北站重点片区率先强制实施共同沟,探索共同沟建设管理费用来源,推动市区两级分摊机制,建好后作为样板工程全区推广”。
受纳场告急 建议加强“再生利用”
余泥渣土受纳场建设,是新区政协委员关注的又一大焦点。
经历“三年大变样”,龙华新区开始向“九年新跨越”挺进,城市更新的深入推进和重点工程的大批上马,产生的余泥渣土大幅增加。根据新区综合发展规划,到2020年新区城市更新、新建建筑、道路建设和轨道建设等项目余泥渣土总产生量(不含轨道建设弃土量)约3600万m3。按300-350万m3/年的消耗速度,目前的规划如杯水车薪,有必要对余泥渣土出处进行统一规划,以保障新区建设和发展。
政协委员兼新区建设管理中心副科长陈可馨去年便提出了新区应加快余泥渣土受纳场建设的意见,而一年后,她表示,“目标不变,但对解决问题的措施有了更新更全面的思考”。今年,她与胡学干等7名委员联名再度关注受纳场建设,提出从全市层面去统筹协调、加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建议,为新区的余泥渣土受纳工作再“出招”。
陈可馨介绍,新区现有规划和建设的余泥渣土受纳场难以满足新区发展需求,存在余泥渣土运输车辆前往外地弃土的现象,长距离运输增加了项目成本,而成本的提高又导致泥头车超高超载、带泥上路等情况时有发生,给新区生态环境、市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担。
陈可馨建议,相关规划部门要按照大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要求规划、选址、建设,在批复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弃土造地形,尽量减少弃土外运。同时要加强运行管理,减少对生态环境、城市安全等方面的影响。针对全市各区产生余泥渣土量不均的情况,陈可馨表示,新区相关部门可协调市有关部门从全市层面统筹考虑,平衡各区余泥渣土受纳量,通过填海、跨区受纳等手段解决余泥渣土出路问题。此外,她谈道,节约利用受纳库容,加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是很关键的一点,可以借鉴先进的经验推进城市建筑废弃物就地绿色消化、再生利用。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