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从思想落笔 以读书立身

2015年01月31日07:35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从思想落笔 以读书立身

阅读达人读好书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陈龙

  ◎阅读史认识到欠缺,就要去补

  说到阅读史,生长于江西兴国的唐诗人毫不掩饰年少时代的贫瘠。“那时候身边能得到的书籍太少了,几乎没看到什么经典。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上大学之后要疯狂阅读的原因。”所谓疯狂阅读,是说他在黑龙江读大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据说,在大一暑假期间,当别人都在到处猎取生活乐趣的时候,因为鲁迅,他只迷恋图书馆!

  因为“深感以前读书太少,与别人的差距太大。”认识到了自己的欠缺,他并不自卑,而是务实地去阅读,去超越这种难堪!仅仅读些古代文史,迷过些武侠小说,读些路遥和苏俄文学,他觉得这是很丢脸的事情,这对不起自己的名字,更无法在这个世界立足。

  “对于本科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否找到自己的志趣。很多学生读到毕业,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兴趣何在。这是很悲哀的。”最开始,唐诗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何在。所学专业并非自己的选择。于是,他自己到图书馆,把文科类每个学科的经典著作翻出一些来,都读一两本,看哪些最吸引他。同时,他也到处听课、听讲座。最后,他爱上了哲学的思辨,也喜欢上了文学的魅惑。这种爱好维系至今,他一直行走在文学与哲学的边缘。

  2010年,唐诗人考取了福建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生。在此,他展开了漫无际涯、近乎疯狂的阅读。据他回忆,据图书馆的借阅记录,他在硕士三年时间里借阅的图书数量可达千册。当然,他也说,“数量不代表什么,只意味着我在不断求知而已。”

  ◎阅读体会阅读让人更谦卑,而不是狂傲

  他说:“在一些阶段,阅读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它让你感觉到内心的逐渐丰满,但这种丰满却又是空洞无比的,因为阅读不仅仅让你知道了很多,更让你知道了很多你不知道的东西。这是一个无底洞,你想把所有不知道的东西都弄明白,那是要命的,所以我觉得会读书的人是越读越谦卑,而不是狂傲,因为你深知自己知道的东西远比你不知道的东西少。”

  阅读是无止境的,人不可能掌握这个世界的所有知识。他喜欢文学与哲学,但要支撑起这个爱好,他必须继续跨界。尤其是涉及到二十世纪哲学时,需要大量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知识作为背景。如今,他已掌握了大量这些知识,他说:“问题是天生的,而学科是人为划分出来的。所以,从问题出发的阅读和研究,学科不应该成为界限。”

  硕士毕业时,他选择了以法国哲学家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等人的解构主义思想作为论文选题。在他眼里,诸如“解构主义”这样的思想不仅是一篇论文,也不是研究和写作的理论武器,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会扩展一个人的眼光和视野。

  “理论也是一种修养,理论锻炼培养了我对问题的敏感,但如果被理论困住,出不来,那理论就失去了生命价值。我们应该用鲜活的东西去丰富理论。”有着这些观念,唐诗人一直保持着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他坚持每天至少阅读100页的小说或者诗歌。对文学的爱好,以及对理论的反思,决定了他现在的状态:2013年,他考取了中山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他常常会这样看待自己的读书,“我怎么能够和别人读一样的书呢?我又怎么能够和别人读同样多的书呢?”

  对于读书,今天的大学青年似乎再无历史上那些“黄金时代”的状态,那种满腔热情和崇高感已经难以察觉。对于此,唐诗人感慨之外,也认为不必过于担忧,时代不同,认识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读书只是其中一种。当然,他认为读书可能还是更好的那种。

  ◎阅读与生活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专与博”问题,唐诗人更认同“博”。他说:“真正的专就是博,做到了博才能够专!”在他看来,文史哲,乃至社会学、管理学打通之后,研究者所具有的广阔度能够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得到更完整的理解。他很欣赏自己导师的治学方式,不论阅读、研究的作品、对象是什么,只要从问题入手,运用各种思想和学科方法去解决,在游刃有余的探索中,一定能让原来的问题变得透彻。

  尽管他直言,他时常看到有些“专攻者”眼界狭小、思想局限,但他也明白,世上有千万种读书方法,不必去判断是非对错。而对于如何克服“博”可能导致的浮泛弊端?这也是他现在的困惑,他认为很多东西需要重读、细读。他希望以后用更多的时间去重读经典。

  对于买书问题,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他无法买下所有喜欢的书。因此,他去得最多的还是学校图书馆。“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他感觉图书馆就是人间的天堂,他把宿舍也改成了图书馆,书桌周围全是书架,摆满了书。

  阅读已经成了唐诗人的生活方式。“如今,在没有书的地方,我会很不安心,总感觉少了什么。”每天入睡前,不管再忙再累,他都要阅读,这样才能让他感觉心安。他觉得这个习惯可以推荐,阅读让人安静下来,也是一个人省身的机会!

  读书笔记

  经典阅读,一种孤独的习惯文/唐诗人

  哈罗德·布鲁姆说他转向阅读,是作为一种孤独的习惯,而不是作为一种教育事业。我很喜欢这话,这好像说的就是我。阅读是自己的事情,怎么理解和理解了什么当然也是我们自己的感受所在。

  对于经典阅读,也是这个理。我们不用害怕经典有多厚重,也不需担心他人对经典著作的评判有多么不近人情。我们该反思的应是我们是否已为阅读准备好一副头脑。这种头脑其实很简单,就是生活的感受。这种感受也并不一定需要多长时间的生活经验。而是说,我们对于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自我有过多少关注。这种关注也不一定要有什么收获,它可以仅仅是关注和疑惑。

  为何如此呢?其实这也和经典自身的特征相关。纵观一些名人大家所谈论的经典作品,我们也知晓他们所谓的经典都有一些共性:它们不是简单的让读者快乐,相反,它们是给予读者宁静,甚至虚无。当然,专业一些的读者都清楚,这种感受其实就是伟大作品对人心灵产生的净化作用。但是,这份宁静,却并非多数人喜欢的东西,而虚无更是一般读者难以承受的魅力。

  多丽丝·莱辛很喜欢《苏菲的世界》,此书肯定是她眼中的经典。她说每次重温总能出新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这和卡尔维诺的说法差不多。正在重读,与每次重读都要得到新知,虽然不一定是一个意思,但值得重读的书,必然是有一个好的初次阅读记忆,否则重读就不太可能发生,也就无所谓新感觉了。这不禁令人思考,如何让经典在我们心中留下好的初读记忆?

  硬性的要求不是办法,那只会把经典逼到绝境,失去它本该有的吸引力。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它们被多少名家列为必读书目,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是它们能够打开人的心扉,把一种力量植入人的精神世界;它的情感感动人心,它的思想震撼灵魂。这几乎是所有伟大的经典必备的因子。库切说听巴赫的音乐,每次都令他激动无比。他觉得自己和巴赫的灵魂实现了跨越两个世纪的沟通。时间对于经典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在任何时候它们都可以激起欣赏者的激动。

  因此,要真正喜欢上阅读,最好的方法是去感受一种真正的“激动”。这种“激动”从哪里来?这不是任何所谓的内容提要能够提供的,也不是什么故事框架可以揭示的。它只有依靠阅读——我们必须复归一种最原始的阅读——孤独的阅读!

  爱默生说过“阅读乃属个人的孤独行为”。毕淑敏也写过一篇名为《阅读是一种孤独》的文章,她说“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蒋勋常写关于孤独的文章,他甚至说美学的本质可能就是孤独。对于我,孤独是两个层面的事情。首先因为孤独所以找上了阅读,其次我阅读所以我习惯孤独,喜欢上了孤独。在孤独中,阅读帮助我们理解孤独本身;在阅读中,孤独帮助我们阅读,这种阅读已经不仅仅是打发时间的阅读了,而是对世界或者对人生的体认,同时也是对自我的琢磨。

  孤独和阅读的关系,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相辅相成:当我们孤独的时候,我们的阅读往往最接近自己的真实感受;当我们孤独的时候,我们的阅读才最靠近文章的真实情感。你理解了孤独,或者你真切地体会过孤独,“阅读”对于你而言才有可能“理解”。而当你熟识了阅读,爱上了阅读,孤独就不再属于所谓的负能量,超越了它可能的消极意义。

  当然,我之意也不是让人刻意去孤独。孤独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是生活本身必然存在的。唯一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去发现自己的生活世界,去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把一种可能让人不安的情绪转换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时光。这也有难度,而阅读经典可能是通往这个方向的最好选择。好的读者,他刻意从经典里提炼出思考的能力,不断成长。

  梯蓬分析西蒙娜·薇依的“阅读”概念时,他说在薇依的思想中“阅读”的意思是指“带有情感的阐述”。带有情感的阐述,这其实是一种艺术行为。离开情感,阅读将不可能。而对于经典阅读,不管“经典”一词指向哪些具体作品,我相信它们都只呼唤那种有情感的、内心自由的读者。在本质上,它们拒绝所有只为汲取知识的头脑!

  候选达人:唐诗人

  唐诗人,一个有着浓重古典味的名字!但他阅读的东西却不限于古典,他所着眼的阅读和研究全是关于“人”的思考。他理解的名字含义不仅是“诗人”,更是“人”!

  “人”是复杂的,这决定了他的阅读必须复杂、宽广。在读书的“专与博”之辩中,唐诗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博”。他说:“真正的专就是博,做到了博才能够专!”

  他阅读的东西很杂。小时候,因为书少,他接触到什么就读什么。上大学后,有了图书馆,他被知识的海洋困住。他开始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史经典。阅读时,他喜欢上了写作,私下里,他写诗歌、写小说,也写散文、评论。

  他一直喜欢阅读理论和思想著作,但他也认为思想必须融入现实,才能鲜活、有趣。经努力,他成了中山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