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岁末促销花样多 馅饼?还是陷阱?

2015年01月30日04:56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岁末促销花样多 馅饼?还是陷阱?

年末将至,各超市商场也开始大打折扣牌,吸引顾客。

  南方日报记者 王良珏 摄

  春节临近,又到了商家们看重的传统旺季,搞促销自然成了重头戏。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促销已经开始出现。打折、返券、清仓、抽奖等促销广告比比皆是,大商场挂起了彩色的条幅,小商店摆出了写满清仓的小黑板,家电卖场打起了广告,超市里贴满了海报……花样繁多的促销方式令人眼花缭乱。

  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商家对节前促销的看重也成为他们过春节买东西更实惠划算的依据,因此消费者也是集中财力在年底进行消费。值得提醒的是,很多消费者面对商家的年底促销,不能保持冷静理性的消费态度,这种盲目的消费心理往往导致他们陷入商家的消费陷阱。

  折扣

  新品多数没折扣

  “全场低至2折起”、“直降30%”、“两件8折”只要往商场里转一圈便可发现,这种折扣促销满目皆是,尤其以服饰、鞋包类多。

  很多消费者认为,这种促销活动使得产品价格更加透明,与其他促销活动需要消费者去做算术题相比,这种促销更能体现商家的优惠力度。但市场上毕竟是鱼龙混杂,尤其是一些小商家在这方面往往只是利用消费者对折扣的关注,从而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有些并没有给消费者真正的实惠,只是将目光盯在了年底消费旺季的暴利上。

  “全场2折起”是消费者非常熟悉的一句广告语,但是正如这句广告语的最后一个“起”字所表述的一样,当消费者走进这家商店时会发现,2折的产品只有很少的几件,而且都是些滞销产品,其他的新品多数没有折扣,即使有也只有9折。

  实际上,这种情况并非年终岁末促销的特例,在平日里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广告语中,商家突出“全场2折”几个字,而把“起”字写得非常小,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另一种“连环折扣”更是让消费者不满,“买第一件9折、买二件6折、买第三件3折”,这类广告语更多的出现在一些超市、化妆品店。很多消费者为了得到3折的优惠,往往会同一样产品买好几件,甚至有些是根本用不上的东西。很明显,商家的这种折扣还是为了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

  返券

  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

  “每次消费完,商家会赠50元的消费券,然后为了消化掉这张消费券,不得不安排下一次消费。”魏小姐喜欢在旧城一家餐饮店吃东西,最近该店推出返劵优惠活动,消费满300元送50元的劵。魏小姐说,感觉用了赠劵就享受了优惠,苦恼的是掉进了循环中。

  市场上“满300送200”、“满200送200”等返券活动现在是越来越多。在一些百货商场内,商家不仅在年底时大力宣传,其他节假日里商场也少不了这类广告标语,甚至平时的双休日里也随处可见。

  返券是近年来市场里最惯用的促销手段之一,商场或餐饮店使用较多。在返券活动期间,消费者通常很难找到标价正好达到参加返券活动的合适商品,只好购买相应小额商品弥补差价,换回的返券又得在规定时间内消费完。为了不损失好不容易换回的购物券,消费者不得不重新进入新一轮寻找差价商品的过程,从而造成了过度消费。

  有的商家则在返券期间将一些旧款式的滞销产品摆在显眼位置,待促销活动结束再将特色新品摆上柜台,或是抬高商品价格冒名促销,这些都已成为了不良商家惯用的促销圈套。

  虽然很多消费者已经看清了返券促销的真面目,但是仍然有些消费者会陷入这类消费圈套,一些商家也是乐此不疲地坚持搞这类活动。

  “满减”

  吸引消费者目光

  日前,连江路一家服饰专卖店门口显眼位置竖着“满588元减100元”的广告牌。路过该店的市民小郭进店挑选了一件男装羽绒服,标价550元,为了凑够588元,他还得满商场找一件最便宜的东西。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促销是很多商家爱玩的数字游戏。“满300减100”、“满1000减300”……很多消费者可能都在商场里见过这种广告标语。如果说一些商家搞返券促销是为了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那么这种“满送”的促销方式的目的更加直接一些,那就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在“满xx减xx”中,商家玩的数字游戏还有很多。例如满500元减100元,满1000元减500元,商家便在数字9上下功夫,店里商品标价是499元,为了凑足500元,消费者不得不再加买一样东西,无论是否需要或者价格如何。

  另外,在满减活动中,还有个别商家故意提高商品价格再参加活动。例如一双女鞋原价400元,由于产品过时等原因,厂家给商家的进货价格降低了50%,相应的产品零售价格也就应该下降为200元。但是商家趁着商场搞年底促销,直接为该产品贴上了“满500减200”的标语,产品的零售价仍是400元。这样一来,消费者为了“满500减200”,先花400元买了这双鞋,然后又花100多元买下一件别的产品,凑够500元后,终于得到了“减200元”的“实惠”。但其实并没有消费者想像中那么便宜。

  清仓

  很有可能是劣质品

  “全场2元起清仓”、“品牌撤换,全场清仓”、“店面到期,清仓打折”。年终岁末,很多商场都看到了“尾货处理”、“年底清仓”等字样。

  据了解,清仓处理经常出现在年底的一些促销活动中,因为商家需要把一年来的积压产品处理掉,以便来年进新产品,所以年底搞清仓处理,从逻辑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消费者也更容易在年底接受这样的促销方式。

  但正因如此,有些商家利用了这样的促销方式对消费者进行欺骗。有些商店一年到头都贴着清仓大促,打着清仓的旗号,价钱上却没有什么优惠。

  有的清仓商品有一定折扣,但也多带有瑕疵。消费者徐小姐不久前在服装店看到清仓促销的衣服,觉得很划算,便购买了一条折后价39元的裤子。但没想到换洗时,裤子就变成了黑一块、白一块的“花脸”,她拿着褪色的裤子要求退货,店主坚持不退。

  由此可见,很多商家喊着“年底清仓”的口号,事实上并不是为了清仓,多卖货才是其根本目的。另外,有些清仓处理的产品虽然价格相对便宜,但是很有可能是劣质产品或者过期产品,消费者往往贪图便宜就会忘了注意这些问题。清仓处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少商家以特价为由不对质量进行三包。

  黄剑琴

  促销不代表优惠 保持理性消费

  ■提示

  从商家设计的促销活动可以看出,诱人的折扣、奖品、赠品、返券甚至返现金来促进消费者循环消费,这种方式实际上必须购满规定数额的商品才能够享受。部分商家所谓的“直销价”、“惊爆价”、“全市最低价”和“有奖销售”等口号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然而面对这些促销,很多消费者也是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因为不少人往往容易将“促销”与“实惠”联想到一起,商家巧妙地利用了消费者这个心理,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刺激消费者反复消费,促使消费者购买了过多的或根本不需要的商品,造成消费上的严重浪费。

  因此,市民保持理性的消费心理是避免盲目消费的第一步,面对促销活动时多算一笔账,也许就可以避免落入消费陷阱。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