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垃圾分类走进惠城 美丽乡村清洁先行

2015年01月29日05:29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垃圾分类走进惠城 美丽乡村清洁先行

随着活动的铺开,村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王昌辉 摄

  ■“新春大回访”

  系列报道之三

  2014年全年,“生活垃圾分类”的逐步推行和“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活动的全面铺开都给惠城区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改变带来契机,大到各镇街,小到各个小区,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居民乱扔垃圾现象明显减少,部分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乡村卫生整治活动如火如荼,积存垃圾一扫而光;一个个人工湿地建成后,生活污水竟能变成可以洗手、灌溉的清泉……种种变化让生活在惠城的城乡居民纷纷称赞环境变好,心情更舒畅。

  马安生活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完工

  马安镇新楼村曾是个对生活污水处理完全没有概念的村庄,此前记者到此采访时,村里的粪便污水还存放在没有硬底化的化粪池内,日常生活污水则由明渠排到村边自然形成的洼地中,洼地也没有覆盖,加上村民们随意往周边扔垃圾,日积月累,整个村庄被黑臭的垃圾和污水包围。

  然而现如今,新楼村一角种植的美人蕉花开艳丽,枝叶碧绿,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不过,乍一看寻常的美人蕉地,细看才发现美人蕉地左边一侧水流混浊,右边一侧却清澈见底。“这是我们村开发的人工湿地,你看这流出来的水可以洗手”,新楼村党支部书记林秋吉在出水口掬起一捧水向记者展示。2014年,新楼村投资56万元建设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人工湿地目前已正式运行,每天可处理约20吨生活污水,满足村里生活污水的处理需求。

  在马安镇污水处理厂的道路旁,工人正抓紧铺设管道。马安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完工,并进水培菌调试,目前每天可处理3000吨污水,待主管网铺设好后,每天可处理6000吨污水。

  惠城区环保分局党委书记刘菊芳表示,惠城区将加大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套管网。马安镇污水处理厂1.8公里主管网在省验收前完成,马安、汝湖、芦洲3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必须正常运营;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有生态创建任务的6个镇 (街道)将确保至少有2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各镇(街道)垃圾中转站确保正常运营。

  集贸市场规范整治文明迎检改善环境

  焕然一新的环境变化不仅发生在乡村,也发生在城区中心区,随着文明城市复评迎检工作的开展,市区各个公共场所也整洁起来。

  河南岸中心市场曾是交通堵塞的“重灾区”,由于流动商贩占道、占路经营,买菜的市民随意停驻,整个市场周边来往的路人和车辆挤在一起,上班上学的高峰期造成了交通堵塞、带来了安全隐患,还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然而,日前记者再次走访河南岸中心市场时,市场里各个摊位井然有序、卫生整洁。市场外,占道经营现象大有改观,为群众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以前市场摊位边,经常会堆积蔬菜叶、水果包装膜等,瓜果蔬皮随地乱扔,现在干干净净,买菜看着也舒心。”对河南市场的大变样,前来买菜的叶瑜连连称好。在河南岸公园旁边,记者看到路面干净整洁,各商铺、经营户都不在门前的走道上摆卖商品了,商户临时疏导区里有秩序摆卖。

  同样的惊喜变化还发生在惠城区几个曾让居民苦恼的社区。2014年,惠城区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并落实常态化管理,对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做到每一片区、每一条街巷都有责任人,实施每周重点工作计划安排,做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安排”,对环境卫生存在问题建立台账等制度,对同一地点同一环境卫生问题,第一次通知限时整改,第二次通报批评,第三次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为加强对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惠城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百日行动”,特别是最出始时,各镇街组织开展一系列环境卫生整治大行动,重点整治内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沿路沿线、集贸市场及周边的环境卫生,冲洗街道,清扫卫生死角,清除暴露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杂草,清理城市“牛皮癣”,给惠城中心区环境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督导与宣传并重生活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上午9时,潘锦红到达时代广场小区物业公司的办公室,作为小区内垃圾分类督导员,她已经完成了每天工作的第一道工序,“7时前小区保洁员会在垃圾统一回收点收一次垃圾,8时小区杂工会收集一次各楼层垃圾,9时前,我会检查一圈,发现垃圾要即时跟业主沟通”。

  潘锦红告诉记者,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以前,居民的垃圾都是放在楼梯间的,夏季容易散发异味,冬季也有易燃隐患,尤其从长远来看,垃圾桶放在楼梯间容易堵塞消防通道,有较大的消防隐患。2014年4月起,时代广场小区实施垃圾分类,此前所有楼栋、楼层的垃圾桶已全部撤走,“垃圾桶统一集中放在小区的两个点,实施定时、分类收运垃圾。”

  包括时代小区在内,2014年惠城中心区建成区内包括桥东、桥西、江南、江北、龙丰、河南岸6个街道正式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所有生活垃圾按照干、湿、有害进行三分类收集、投放、运输、处置。为了确保推行效果,惠州市环卫局、惠城区爱卫办分片区对街道社区、物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按每300户选配一名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垃圾分类督导员,共1110名垃圾分类督导员具体负责小区内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监督工作。

  “实施垃圾分类以后感到居民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大家对于垃圾分类都是认可的,推行垃圾分类的难度在于要把他们认可的想法逐渐转变为行动”,潘锦红还表示,不少市民提出的意见还能改进垃圾分类的可操作性,譬如有市民提出的垃圾桶掀盖麻烦、垃圾袋又薄又难扎口问题,也使得生活垃圾分类在推行中不断完善。

  “从楼梯间到楼底,一个扔垃圾地点的改变是迈出垃圾分类坚实的第一步”,惠城区爱卫办相关负责人对分类推行效果表示肯定,纵然目前困难仍存在,但垃圾分类推行好只是时间问题。

  南方日报记者 卢慧

  ■记者手记

  垃圾分类“飞入寻常百姓家”

  垃圾分类“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字里行间有一种感怀伤时。与这种感伤不同,垃圾分类由政府部门的文件倡议,到企业行为的规程制度,再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动,则让人倍感欢欣。正是垃圾分类不断渗透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内化为普通老百姓的行为习惯,才让人看到垃圾分类处理、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美好前景。

  在生活垃圾分类这件事情上,缺的不是普遍共识,而是一点一滴的行动。宣传、推广只是前期辅助工作,只有在民意的基础上促发点滴的行动,垃圾分类才能最终内化为万千大众的习惯,并进而改变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近几年,为了化解日益加剧的“垃圾围城”困境,一些城市吸取了之前垃圾分类失败的经验教训,通过建立垃圾分类组织机构、及时配置收集容器、完善收运体系、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等举措,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在没有统一方案的情况下,各试点小区和单位凭借自行探索,在垃圾分类上开始了“破冰式”的尝试。经过一段时间运作,各地的垃圾分类都取得初步成效,一些城市垃圾量出现了负增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垃圾分类试点已经取得成功,具备可以复制到更多小区的可能性。原因是,在短暂的热闹之后,一些试点小区和单位的垃圾分类工作出现了倒退,部分居民又重新混合投放生活垃圾,在部分试点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完全停滞,宣传栏上布满了灰尘。

  究其根源,目前,大多数市民对垃圾分类仍然是一种概念上的认识,主动参与意识较淡薄。靠政府发文件,媒体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报道,来引导市民接受垃圾分类,只能收到短期效果,要养成分类扔垃圾的习惯,绝非一日之功。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分类收集、垃圾分拣、分类利用和分类处置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败。

  从惠城区的经验可见,垃圾分类不仅存在于城市里的小区中,更是来到了村庄和乡村集贸市场里。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这充分说明,在垃圾分类上,惠城区已经走出了一种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路径,也充分学习了一些较早着手推进垃圾分类的大城市的前车之鉴。这种样本示范意义,值得其他地区学习。

  刚刚过去的2014年,在已公布的前11个月全国74个城市月度空气质量排名榜上,惠州10次入选全国十佳,为惠州市乃至广东省争足了“面子”。将惠城区在垃圾分类上的实践与惠州空气质量的给力进行纵向对比,可见惠州市历来有重视环保,在环保上不遗余力花心思的传统,在当前的环境语境下,这令人赞赏。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