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知青妈妈40余年抚育瘫痪养子 无私母爱超越血缘

2015年01月28日08:2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标题:知青妈妈40余年抚育瘫痪养子 无私母爱超越血缘

见到她时,稀疏的头发剪得寸短,孱弱的身躯缓慢地迈着步。上前搀扶她,两只胳膊细弱得让人不忍用力。

这是一个普通但绝不平凡的母亲。40多年来,瘦小的身躯忍受着常人很难承受的艰辛和煎熬,含辛茹苦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而两个孩子都和她没有血缘关系,大儿子还因患先天性疾病自小卧病在床。

有人说她命苦,一辈子过得那样辛苦,比其他母亲付出的多出太多倍,却难得开怀笑上几回;有人说她太傻,明知是条看不到希望的苦路,却非要坚持走下去。

可在两个孩子的眼中,她付出的爱远远超出了亲生父母,她是这个世界上最亲最伟大的妈妈。

马静珍——这位古稀老人的名字,如今已刻在了“中国好人榜”上。

1.“人总得对得住良心”

翻开马静珍老人保存的几本相册,桃李年华时候的她十分清丽:黑黑的眸子,弯弯的眉毛,清纯的目光,温婉的笑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位上海姑娘的身上还透着“洋气”。可谁能料想到,她的人生却在那美好的年华悄然改变了轨迹。

年轻时的马静珍。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金昌站

1960年7月,得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17岁的马静珍动了心。父母让她选个离家近些的省份,可她答得坚定:“做知青就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不久,马静珍从老家上海只身来到肃南大河农场支边,1961年,转到甘肃省国营八一农场。后来,她与八一农场另一位上海知青结为夫妻。可婚后几年,夫妻俩一直没有生育,吵过、闹过、抱怨过后,不得已决定收养一个孩子。

1970年6月,刚出生3天的强强来到了这个家庭。孩子睁着一双又圆又大的眼睛,圆嘟嘟的脸蛋儿十分可爱,夫妻俩终于开心地笑了,共同悉心抚养孩子。强强5个月大时,马静珍发现孩子怎么也坐不起来,抱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先天性大脑发育不良”。

残酷的话像尖刀刺下,马静珍心头一震。

无法相信事实的她,抱着强强四处辗转求医,武威、兰州、北京、上海……可得到的总是同样的答复。到哪里,大夫都直摇头;说多少好话,医院也无法给予医治,劝她放弃。

有一次在兰州,她终于遇见了一位肯接收强强的医生,可接收的目的却把马静珍吓得腿发软。医生告诉她,只要愿意把孩子提供给医院做这类疾病的医学活体实验科研,可以答应她任何条件。

“孩子这样小,我怎么忍心抛下他,让他经受那样的苦。”看着怀里的这个孩子,一双眼睛是那么明亮,稚嫩的小手一下下挥舞着……马静珍的心颤抖了,眼泪难以抑制地往下流。痛苦归痛苦,擦干了眼泪,她还是把强强抱回了家。

马静珍与儿子强强。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金昌站

这样的决定让所有人费解,远在上海老家的亲人更是急得团团转。

父母打来电话劝她,“珍儿啊,这孩子咱不能要了,要养也得养个健康的孩子。养这孩子就像无底洞,你怎么能把自己往火坑里推。”

弟弟妹妹们抱怨她:“姐,你怎么这么傻,只身到了边远西北,生活本就辛苦,为何还要揽上这样的麻烦事。”

同事们也劝慰她:“静珍,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儿呢,还是放弃吧。”

有人给她出主意:“你把孩子放到火车站或者医院,会有人抱走的。”

……

这些话,马静珍不知听了多少回。可她想,“这毕竟是个娃娃呀,他也需要有个妈妈。人总得对得住良心,既然领回来了,他就是我的孩子。”

就这样,马静珍坚持照顾强强40多年,而且还在继续坚持着。强强身体发育畸形,四肢萎缩,至今小腿也只有常人的胳膊一般粗,日夜只能躺在床上。马静珍每一天都付出着全部的精力和爱心,把他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给他喂饭、洗衣、翻身、洗澡,样样细心。

2.“孩子,妈妈永远不会放弃你”

认识马静珍的人都说,能把这样一个孩子抚养40多年,真是个奇迹。可除了感佩之外,这一路走来要付出的艰辛,也只有马静珍自己知道。

上世纪70年代初,马静珍和丈夫的工资一个月加起来也就50元左右。除了日常生活开销,还要带着强强去扎针、电疗、做护理。钱不够,就去借,前前后后陆续借了6000多元,欠债一还就是8年。

马静珍和她的丈夫。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金昌站

马静珍和女儿蓉蓉。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金昌站

即便是那样的条件,1974年,夫妻俩又抱养了一个女孩。女儿蓉蓉乖巧懂事,让夫妻俩宽慰不少。可照顾两个孩子,毕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年365天,母爱倾注了她照顾孩子的每一天。

欠债的日子,马静珍宁肯自己节俭,也要想办法让孩子吃得好些。她坚持每天早上七点起来买牛奶,儿子一次吃得少,她每晚隔两个小时醒来一次给儿子喂牛奶。强强下肢没有力气,每次喂饭,她先托起孩子的上身靠在自己身上,再一点一点喂。她曾自己种菜、养鸡,等鸡下了蛋,她剥出蛋黄喂给儿子,自己只吃蛋白。

当知青前,马静珍曾在夜校学过护理、儿科知识,后来又在八一农场东寨分场职工医院工作。每当孩子需要打针输液,她都一人完成。这些年,强强除了偶尔感冒咳嗽,没得过大病。

马静珍给儿子做饭。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金昌站

处理孩子的大小便是最麻烦的事。一开始,她抱着孩子去,后来背着去,直到背不动了,她就在床上铺上纸或者尿布,脏一次,洗一次。每隔一个星期,为强强“洗澡”,翻身、擦洗,儿子洗干净了,她却累得汗水湿透了衣衫。每隔一个月,她还自己动手为强强理发。邻居们都佩服,马静珍再忙再累,也会保持家里干净整洁,没有异味。

“强强和其他孩子一样,他也要有童年。”马静珍从没放弃过开发强强的智力。她托上海的亲戚为孩子买来收音机、儿童画册、各式玩具,光是手枪,就大大小小十多把;后来,她买来了游戏机;前年,她又给强强买了手机和平板电脑;家里唯一的一台电视机,一直摆在强强视线的前方;有电影放映,她背着儿子去看;天气晴朗时,她背着儿子出门晒太阳……

整整44年。

最艰难的那些年,马静珍很少买新衣服,不管街上流行什么样式的服装,她却总穿着打了补丁的衣裤。有人不理解,自己的收入也没有多宽裕,何必受这份苦?可马静珍想,“我是没有多少钱,可毕竟是个大人,忍忍也就过去了,但总得让孩子们活得好些。”

马静珍说,其实这些苦她都不怕,最怕的是力不从心时的无助感。9年前,老伴去世,照顾强强的重担只能她一人挑。好多次,她实在太累,连给强强翻身的力气都没有,气得她直哭。睡不着的夜晚,眼泪悄悄地流,怕强强听见,她从不敢出声。

“有没有想过放弃?”记者直截了当地问马静珍。

“不会的,孩子需要我。”她平静地回答,日子再难,可每当抚摸着强强时,心里就会不自觉地念着,“妈妈不会放弃你!”

3.“心里有爱,再苦的日子也会过去”

这个冬天,邻居们都说,马静珍老了,不似从前那般精神。从背后看她,背驼得厉害。

如今71岁的马静珍每月有退休金,强强也申请到了全额低保。可她从不雇人,依旧自己动手照顾强强,洗衣、做饭,一切如前。

为什么年老了还要这样辛苦?

马静珍说:“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这份相依相伴的亲情是割舍不了的。”强强至今连一句清晰完整的话也念不出,可他却总是能真切地叫出“妈妈”。马静珍说,这些年,正是这一声声牵心扯肺的呼唤,支撑着她一路坚持走来。

马静珍照顾儿子。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金昌站

躺在床上的强强,吃什么、要什么,只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旁人不明白,可马静珍听得懂。这是40多年相依相伴换来的默契,这交流发自心底,胜过任何言语。看着强强吃好了、高兴了,马静珍也就舒心了。

选择用真心付出的人是幸福的。

马静珍的确有马静珍的幸福。女儿蓉蓉从小学习就好,还顺利考上了大学,后来回到离家不远处的银行工作。如今蓉蓉40岁了,拥有幸福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蓉蓉从小就知冷知热,每当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蓉蓉总会习惯性地说一句,“妈,没事儿,有我呢!”

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让马静珍心里觉得美了。

马静珍心脏不太好,还患有糖尿病,今年前后住了四次医院,几个月前还烫伤了腿,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有两次,她心脏病突发,忽然晕倒在地。躺在床上的强强听不到妈妈的声音直喊“妈”,喊了几声没人应,他用妈妈买给他的手机拨通了妹妹的电话,喊她回家。马静珍被送到医院,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

“是强强救了我的命。”说这话时,马静珍露出了笑容,夸起儿子的好。“我的强强不傻,也不呆,他心里明白着呢,什么都知道,很懂事。”站在强强的床头,马静珍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发,“你看,强强漂亮吧,浓眉大眼的,我前天刚给他理了发,看上去精神了。”母子对视的一刻,平和安静。

马静珍和她的儿子。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金昌站

马静珍从没有想过得到回报。

强强的生母生下他时是个寡妇,又赶上文化大革命,因为碍于颜面,从没来看过强强。马静珍说,自己不怨也不恨。有一次,强强生母的两个姐姐曾来过家里,看到眼前的一切,两个人握着马静珍的手泪如雨下,“姐,是我们对不住你!”马静珍只是说,“她也有她的难处,我不怨她。”

马静珍就像一支火把,燃烧自己,温暖了更多人的心。

在农垦公司,她是同事们敬佩的标杆。退休前,她几乎每年都是“单位先进工作者”;退休16年了,她从没忘记交党费,主动按时交到单位;有时间的时候,她还会叫上家属院的退休职工参加文艺活动。她为人做事的风格甚至感染着刚进单位的年轻人。公司职工刘琎告诉记者,他4年前走进这个单位的大门时,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马奶奶,虽是老人还热情地上前帮他拎包,让他感动。

……

听着大家对她的佩服,马静珍轻言轻语地说:“只要心里有爱,再苦的日子也不会觉得太难。”

她淡淡地笑着,平和从容,像冬日里的一缕暖阳。

(本网根据《知青妈妈50年抚育瘫痪养子 无私母爱超越血缘》稿件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金昌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母爱,是我们人类歌颂的永恒主题。从“孟母三迁”典故到孟郊 《游子吟》的诗篇,从“咽苦吐甘”的哺育之恩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之情,从我们咿呀学语到读书上学,从步入社会到成家立业,从结婚生子到步入中年,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我们。而马静珍为了一对收养的儿女,含辛茹苦44年,从青春年华走到了古稀之年,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一对养儿养女身上,这是伟大母爱的又一次升华。这44年的时光,让人每一次回想她的故事时,都心潮澎湃、感动不已。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