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6日05:00 来源:重庆日报
朱正萍为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心理辅导。
(梁平县司法局供图)
社区矫正和刑满释放人员历来被视为社会“边缘人”,梁平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科科长朱正萍专和他们打交道。无论是自卑的缓刑人员,或是叛逆的问题少年,她都用真诚和爱心,全力帮助他们重返社会。
朱正萍已记不清自己接触过多少这类人,但一个数据足以说明她的“不抛弃、不放弃”——全县在册社区矫正人员超过360人,迄今无一人脱管漏管、无一人重新犯罪。
一位被判缓刑的母亲:“没有你,恐怕我这辈子都完了”
2012年8月,一位戴着遮阳帽、大墨镜的女子来到梁平县司法局矫正科报到。
“我好压抑,不敢出门见人,简直要疯了……”面对朱正萍,社区矫正人员王丽(化名)道出了实情。曾在外地做保姆工作的她,因为一念之差而拿走了雇主家的财物,最终被判缓刑。
回家后,丈夫不仅态度冷淡,还挡着不让她亲近孩子。沉重的心理压力,让王丽常常躲在家里哭,整天不敢出门。
取得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朱正萍劝慰她不要“背包袱”:“人难免犯错,只要以此为戒改过,你还是好妻子、好妈妈。”
朱正萍设法找到王丽丈夫的一位长辈帮忙,劝导王丽丈夫转变对妻子的态度。朱正萍还帮王丽找到了工作,让她重新融入社会。
社区矫正人员需要参与义务劳动,而他们又不愿抛头露面,怎么办?“三八”节这天,县司法局女干部带着矫正人员走上街头,一起参加公益劳动。那天,深受感动的王丽换掉一直穿着的黑衣服,摘下墨镜来见朱正萍:“没有你,恐怕我这辈子都完了。我一定会从头开始。”
曾经的问题少年:“今后你就是我的亲姑姑”
如果说王丽把朱正萍当做了重塑人生的恩人,那么问题少年阳阳(化名)则把她看成了亲人。
2012年,17岁的阳阳因为持刀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缓刑3年。
朱正萍仔细调阅了阳阳的案卷,发现他3岁时父母离婚,母亲嫁到外地,父亲则因贩毒在浙江服刑。“这个孩子走到今天,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的因素,也有处于青春期自我控制力不强、交友不慎的因素。他想过好日子却又比较懒散,想得到关爱却又缺乏家人的支持。”
找准了阳阳的心理症结后,朱正萍立刻介入矫正工作。一开始,阳阳的抵触情绪很大,但朱正萍不厌其烦地上门走访。得知阳阳对机械维修感兴趣,朱正萍就以姑妈的身份,千方百计给他找了家企业实习。终于,阳阳放下了心理包袱,开始跟着朱正萍一步步走回正轨:“今后你就是我的亲姑姑,我一定听你的话!”
如今,阳阳已在那家企业安心工作,精神状态和普通少年并无二致,还时常给朱正萍打电话汇报自己的情况。
刑满出狱的重刑犯:“我向你保证,死也不会再犯罪”
在所有帮助过的人中,朱正萍最难忘的,是一个叫老夏(化名)的刑满释放人员。老夏曾因抢劫罪在新疆监狱服刑多年,刑满释放后回到原籍,接受社区矫正。
第一次报到,老夏就给她来了个下马威:“我家的房子塌了。我在监狱里面啥子都见过,你不给我解决房子就小心点!”
朱正萍往对方手里塞了本政策手册:“请你认真看帮教政策。要是我们该做的没做,你再跟我比声音大。”老夏当场哑口无言。
为了给老夏找空置房暂时落脚,她到村“两委”拍胸脯担保。为了给老夏找工作,她又冒着酷暑跑了好几个企业。
老夏听说这事后,就来找她。看见朱正萍晒出一脸斑,他嘴巴哆嗦半天,突然一跺脚:“朱科长,工作我各人去找。就凭你这样巴心巴肠,我向你保证,我死也不会再犯罪!”
老夏去了外地采石场打工,一年攒了几万元,还交了女朋友。第二年他和女友回乡结婚,专门请朱正萍当证婚人。可惜婚后没多久,他患上了肿瘤,最终不治身亡。
朱正萍至今感慨不已:“老夏生病后,家中的境况比较困难,但他没再干一件不好的事。他走得很清白。”
梁平县司法局局长欧诗云说,朱正萍对待工作就两个字——用心:“她总是说,曾经的失足者,内心更加渴望回归社会。我们努力拉一把,帮助的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乃至更多的家庭。”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