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6日01:30 来源:江西日报
本报记者 殷 勇 范志刚 实习生 陈 琳
绿树成荫、山石成趣——如今的艾溪湖畔,一栋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依湖而居,使家住附近的市民陈浩形成一个习惯:吃过晚饭后,带着家人到艾溪湖湿地公园散步、健身。
蓝天碧水、阳光草地——今天的瑶湖之畔,一辆辆私家车总会在周末寻觅而来,搭帐篷、吃烧烤、看美景,尽享瑶湖郊野森林公园带来的惬意生活。
陈浩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居住环境越来越好,生活配套越来越齐,高新区不再是一座单纯的产业之城、工作之城,而是一座生活之城、快乐之城。”
新理念:生态与产业相融相生
看得见的是环境的变化,看不见的是发展理念的创新。
今天,已昂首成为省内首个千亿产业园的南昌高新区,为了寻找可以支撑园区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放眼全国看高新、走向世界看高新,把学习的目光投向了美国硅谷、法国萦菲亚科技园、新加坡裕廊工业园等世界先进科技园区。
眼界一新天地宽。高新区的决策者认为,南昌高新区要学习借鉴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做好空间形态与产业形态的规划,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静下心来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打造、创新平台的完善、产业体系和功能性配套的建设,这种发展模式尽管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果,但这些是可承载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项目、具有行业引领性的高科技项目和具有地标性的城市功能性项目的条件,最终将使南昌高新区成为区别于一般开发区的国际性高科技园区,成为中部一流、具有滨湖特色的瑶湖生态科技新城。
于是,在这种世界眼光的指引下,南昌高新区不断尝试把生态布局与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起来,使生态与产业相融相生、相得益彰。
新园区: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
一江相邻、三湖相间。相对于省内其他工业园区,南昌高新区有着独特的生态优势,特别是湖泊优势。为此,高新区效仿北美五大湖区,重点学习借鉴西雅图、温哥华等世界滨湖临海一流城市的规划理念,从空间形态入手,通过圈层式产业布局,打造出了一个中部一流、具有滨湖特色的瑶湖生态科技新城,迈开了生态布局与产业布局相融相生的第一步。
新城第一层为临瑶湖100米至500米核心区域,规划为环湖生态景观及休闲区,也就是瑶湖郊野森林公园。如今,这个经过精心打造的森林公园,不仅植物丰富、而且,越来越富有特色魅力和文化内涵。
新城第二层为近湖区域,重点布局研发机构、企业总部及“2.5产业园”。如今,绿树掩映中,这里已崛起一栋栋研发大楼,研发人员推开窗户就可以融入碧水蓝天,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激发创新。2014年,南昌高新区有14个项目获得南昌市科技进步奖,占全市获奖企业总数近一半;特别是院士工作站实现零的突破,洪都航空、正邦科技、双胞胎、泰豪、科学院生物院等5家院士工作站获得批准。
新城第三层为远湖区域,规划为商业配套设施、人才公寓、体育运动中心等。通过学习借鉴上海碧云、古北国际社区的先进理念,这里正在建设纯欧式风格的人才公寓、国际学校、五星级酒店、商业街区等,精心打造极具创意特色的新型国际人才社区。
新城第四层为外围区域,规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南昌高新区引以为傲的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制造、软件服务外包等专业园区。目前,正因为有了前三层集聚的强大引力,这个最终决定南昌高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第四层,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新变化:优质项目投怀送抱
前不久,德国一家世界500强集团全球副总裁来南昌高新区考察后,被这里的湿地、湖泊深深吸引,让他有了梦回欧洲的感觉。而且,配合这里日益显著的科技、人才、宜居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他毅然决定把公司血细胞分离机项目落户高新区,并把这里作为集团布局亚太市场的战略高地,极力向总部推荐。
在经济新常态下,当国内大部分园区还在依靠拼地价、拼资源、拼政策的传统招商模式来寻求发展的时候,南昌高新区已华丽转身,开始借助自身独特的生态优势、环境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本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大、上”优质项目投怀送抱,从而推动了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方式的大跨越。
去年1至11月,南昌高新区新签约项目55个,增长约60%;投资总额达到302亿元,同比增长170%,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1家,数量是2013年的2.5倍;当年新注册项目数、新引进重大项目个数、签约项目注册率、实际利用外资、现汇进资等指标均位列南昌市第一。今年1月6日,南昌高新区还迎来了招大引强的开门红,上海宝群电子、香港比太科技等一批高端项目在洪城资本基金的支持下,分别将工业机器臂、高端装备制造等项目落户于此。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用世界眼光谋篇布局的南昌高新区,一个个实力雄厚的世界500强、跨国集团、央企、高科技项目和全球顶级品牌纷至沓来,一家家跨国公司和互联网企业陆续将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布局在美丽的艾溪湖和瑶湖之畔。
(来源:江西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