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4日08:12 来源:南方日报
见到范长伟时,他脚登布鞋、一身布衣坐在自家艾灸馆访客室里,双腿盘坐,慢悠悠品着功夫茶,一旁的艾香青烟袅袅。一众艾灸养生爱好者围坐在他身旁,大家轻声细语聊着天,与室外车水马龙的喧嚣形成反差,时钟在这里仿佛都放慢了步伐。
在范长伟眼中,艾灸不仅灸身体,心境也应与之相随。都市里,快节奏的工作状态、复杂的职场人际关系、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等等,无不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进而损害我们的健康。
自号“艾草人”
听到“范长伟”这个名字,南方的朋友想必很陌生,在北方艾灸养生领域,他已然是个“传说”。范长伟有个名号叫“艾草人”,从这可见他与艾草定有不解之缘:上世纪90年代拜北京民间按摩针灸名家韩温溪老先生为师,为最小的关门弟子,从师学习按摩灸法8年,后又拜入山西灸界大师、原山西省针灸学会副理事长谢锡亮门下,提出了“火生一气调四象,激发本能自然养生”的扶阳灸法学术思想。大力推广艾灸治未病的思想。
说起如何走上中医路,范长伟回忆起幼年时期,妹妹患上小儿麻痹症,每天都要坚持去京城一位名老中医那里做按摩、针灸的康复调养,陪伴妹妹的过程中,看到她双腿行动逐渐改善,自此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研习传统医学过程中,范长伟对艾草、艾灸起了兴趣。用艾草进行灸疗,是我国一种非常古老的养生保健方法。民间还有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祖国的中医药学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宝库,其理论根基是经络学,有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式,和针(疗)、灸(疗)、汤(药)、推(拿)四种治疗方法。无论哪种治疗方法,其基本的作用机理都是力求疏通经络,达到治病和养生的目的。灸疗就是用燃烧的艾草在人体的穴位上熨、灼,使热量通过穴位进入经络,达到疏通经络、养身保健的作用。
别看现在艾灸这么火热,早些年前,尤其在北方,“灸法快被人们遗忘了”。而当时,范长伟说,艾灸在日本、韩国却是绵延生息,日本的北海道一直有“不灸足三里勿做旅人”的说法;韩剧《大长今》中对艾灸也有具体的描述。这么有悠久历史的养生法,丢了多可惜,范长伟开始琢磨起艾灸。
艾灸养生,足三里穴是个关键部位,唐代医家老寿星孙思邈曾提出的观点:“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孙思邈本人亦经常灸足三里。范长伟说他自己在每年特定的几个节气,也都与家人用艾灸灸足三里调养身体。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为常用的保健强壮穴,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三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其有很强的健运脾胃的功能,常灸此穴可健脾益气,增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化生源源不断,四肢百骸及脏腑均得以滋养,延缓人体的衰老。
听古琴、打太极调养情志
范长伟是老北京,皇城根下的耳濡目染,以及对中医文化的兴趣,生出有不少“古香古色”的爱好来,听古琴、打太极、打坐、读弟子规。可别小看了这些爱好,它们有助调养情志。
以古琴为例,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不知道是性格使然,还是古琴、太极的调养,范长伟待人接物皆平和,与之闲谈,犹如面对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平静、舒缓。他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变得不像从前般亲近,心灵上的孤独,让人心变得冷漠。中医常讲:正气不足,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人就会生病。那么,心中的冷漠难道不也是让人生病的一种邪气吗?
■链接
精选陈艾有讲究
研究艾灸多年,范长伟练就了辨识艾绒品质的能力。艾灸时,首先做物料的准备,需要备置艾绒、线香、火柴、蒜或姜等,这其中艾绒最有讲究。
范长伟说,艾绒宜选用陈年艾,陈艾不伤阴不伤血,灸时不痛。范长伟并给出几条标准帮助大家判断何为陈艾。艾色土黄者为佳,发绿的为当年艾;陈艾气味芳香,当年艾闻之有一股青草味;燃烧时,陈艾烟气轻柔,袅袅而上,当年艾则是一条线笔直而上;陈年艾燃烧后的灰为灰白色,最重要的是,陈年艾火不急不躁,柔和通透不烈,使人感觉舒服。
选好艾后,第二步是搓绒制炷。把艾绒放入手心轻轻揉搓,“放手心是有讲究的,手心是劳宫,手背是火门”,搓的过程中闭上眼睛,安神调心,“想象艾绒被心火炽热”,直到艾绒、手心都微微发热,艾绒柔软了发出淡淡的香气,再取米粒大的艾绒搓成圆锥体,便于放置在身体上。此为制炷,“炷者,塞也”。
以上两步骤之后,是“炷穴燃艾”,把圆锥体的艾炷放置在人体相应穴位上,可取用大蒜汁涂在身体上便于放置稳妥,用香点燃艾炷进行调养。范长伟更推崇明灸,明灸是使艾绒直接接触到皮肤,效果更佳,但明灸最好由专业人士操作,以免烫伤。
此外,他提醒说:“艾灸疗法也有适宜人群,手脚容易冰冷的虚寒体质者、体内湿气重的人群,以及有痹症、寒症、虚症的人最适合用艾灸保健。现代人整天待在空调房里,属于虚寒体质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冬天为追求好看,女孩子喜欢穿薄裙子,这样特别容易受寒,这类人做艾灸保健的效果最好。”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