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一池清水绿漪涟 银山四面沙环抱

2015年01月24日08:12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一池清水绿漪涟 银山四面沙环抱

  鲁迅先生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其实不仅是人,在这大自然里,一山一水,一沙一石都在相互作用着,绵延的雪山与起伏的沙漠,山谷的林场与平原的溪流都密切相关着。

  比如祁连山,它收敛西风带来的云水资源,蕴藏了丰富的冰川、雪水,滋养着整个河西走廊。从祁连山流出的大河奔向四面八方:黑河(弱水)向北,中国第二大内流河;疏勒河,中国唯一向西流的大河,西北流经高山草地,穿大雪过峡谷,孕育了河西走廊的文明与辉煌;大通河(木里河)向东,黄河最大的支流之一,从祁连山最湿润的腹地溢出,滋养了地图上中国大西北明显最绿的一片森林、草原。而众多河流中,有一条名叫党河的,与沙漠之中的月牙泉有关。

  月牙泉本是党河的一段,由于党河改道,余留的河湾形成一个湖泊水体,便成了月牙泉。人们用“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来形容月牙泉。因为若登上鸣沙山俯视,会发现月牙泉四周都是随风滚动的沙山,只有它如翡翠如新月般静静地流淌在沙山中间。

  无数人都好奇为什么月牙泉身处沙漠,千百年来都不被填埋呢?据说,经科学家考察,这儿沙不掩泉有两个原因:一是党河地下潜流源源不断的补充到泉内,使泉水保持着动态平衡;二是由于泉水四周沙山环绕,风随山移,从东南口吹入,急旋上升,挟带细纱,飞上山头,又从西北山口吹出,这种常年特定的风向走势,造成了沙粒上升和泉如月形的美景。

  月牙泉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这里所记“沙井”即今日月牙泉。自此之后,关于月牙泉的记载便屡见史籍,并与鸣沙山紧密地连在一起。唐《元和郡县志》载:“鸣沙山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绵历古今,沙填不满,水极甘美。”

  月牙泉在鸣沙山的怀抱中,经历2000多年的沧桑变幻,黄沙掩埋了周遭葱郁林草和曾经的辉煌,却从未侵袭过这潭清泉。然而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平稳的月牙泉水位逐渐下降,到了90年代,月牙泉的水面曾一度出现大面积的萎缩,泉底清晰可见。于是田震演唱的那首《月牙泉》也成了人们集体的追问与关注,“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仿佛又回月牙泉。我的心里藏着忧郁无限,月牙泉是否依然。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是否也换了容颜。”

  因为敦煌人口的增加和人们生产生活对当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月牙泉所在的敦煌,很多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不要说汉唐时代茂密的森林,丰美的水草,就是到了清朝,月牙泉能跑大船的景象都不见了。在20世纪初,有人来月牙泉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而今天,月牙泉的水位平均水深只有0.9米,最深处也仅为1.3米。

  “拯救月牙泉”的呼声此起彼伏,人们思考并实践着各种对月牙泉引水补水的措施与方案。而人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就是近年来祁连山雪线上升,冰川萎缩、融水减少,党河水环境受影响,月牙泉当然也受到了影响。祁连山雪线的上升,除了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外,是否也跟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与利用缺少应有的敬畏与尊重有关呢?

  【贴士】

  1.在鸣沙山风景区,下骆驼的地方有一块牌子,写着月牙泉最佳拍摄地,但人很多。想要拍摄一个安静的月牙泉,得给自己多些时间,踏沙向泉,尽量捕捉一个没有闲人的镜头。

  2.敦煌的日照强,阳光直晒沙子特别炙热,若是太阳正当空到达月牙泉,拍摄的闲情都会被晒和烫赶去一大半。所以,选择清晨或傍晚,不但能遇到好的光线还能遇到好的心情。

  3.沙漠地带摄影,尤其要注意沙子对镜头和机身的入侵。一定要做好防沙准备,保护套、毛刷子和气吹那是必备的。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