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4日08:11 来源:南方日报
对于山西菜,一直没有多大的兴趣。说起来美食的精华还是在南方,南勤北俭,俭朴的北方人更喜欢把钱奢侈在别的地方,比如豪掷七千万嫁女,比如一有钱就买地、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被土匪绑架了又当穷人放回来……山西菜给俺的感觉一直是粗放简单,像灰扑扑的太原,厚皮厚肉、实实在在却没有太多让人回味的地方。去了一次平遥之后,意外地,与一种叫莜面的陌生吃食相遇,才知道,野百合也有春天,山西面食也能让人惊艳!
那次去平遥,特意选在了淡季。冬天行人冷落,灰墙寥寥,俺整天宅在客栈大炕上,足不出户,一不留神还以为回到了广州。某天出门吃饭,却发现所有的路口都被堵住——俺竟然有幸碰到了平遥一次极为豪华的出殡,两百多人的队伍、近百辆小车,把平遥堵得严严实实,友邦人士莫名惊讶。围观者把人行道都堵得水泄不通,只好随便进了路边一家面馆。
一拿起菜单俺就吓一跳:靠了,咋跟进了法国餐馆似的,菜单上的字一半以上不认识?!这是中文吗?是中文吗?!这让俺一文学硕士情何以堪啊!还让不让人吃饭了?!俺一边假装思考人生一边盯着菜单琢磨,“莜”“饸饹”“栲栳栳”这都怎么读的?还有那个“拨鱼”“储格”“块垒”字倒是认识了,但到底是啥玩意?就这样,俺思考人生一直思到跑堂的万箭穿心俺也快饿晕在餐桌前,终于不顾一切地朝菜单一指:要这个、要这个、还要这个!
于是拨鱼端了上来,原来里面没有鱼,是莜面做的,搓成不规则小条,像是一条条小鱼在游故而得名;饸饹端了上来,原来还是莜面,压的面条做的汤;“块垒”端上来了,是土豆炒莜面……这时俺心里已经浮现出不祥的预感,便很快得到了证明:没错,栲栳栳端上来了,它还、是、莜、面!
那一顿把俺吃得面无人色,但是,也因此收获了俺的一方艳遇——莜面栲栳栳。算了俺就不折磨大家了,换个简单的名字吧,它又叫莜面窝窝;莜面做成薄薄的小卷,跟蜂窝式地排满蒸笼,热腾腾地蒸出来,蘸着羊肉蘑菇汤吃,那叫一个香!那叫一个回味无穷!那叫一个恨天高恨肚小!
后来去了北京,学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之后,俺又念起了在记忆里香透舌尖的莜面窝窝。亲自从山西扛了一小麻袋莜面粉子,咱自己做!兴冲冲地按部就班和面啊、搓面啊、做窝啊、上蒸笼啊……蒸出来一看,窝窝呢?没来泥石流咋也全塌方了?!从此俺就跟国足同呼吸共命运了,屡败屡战再屡战屡败,那整袋莜面都被俺糟蹋完,愣是没有一次成功的!全都塌了!
幸而离家不远的地方(在北京,所谓不远大概是五公里开外的距离),开了一家莜面馆,俺从它开业那天就迫不及待地跑去捧场,又吃到了久违的莜面窝窝,很地道很香很……难消化!可惜很快俺就搬家了,而且越搬越远,搬到了莜面窝窝罩不到的地方……
写下这篇专栏之后,俺又开始贼心不死地思考人生了:那么,是不是再从某宝来袋莜麦粉,俺再试试?!
【贴士】
1.莜面窝窝据说起源于唐代,由盘谷寺和尚做给李渊。待李渊称帝后,把和尚接到五台山当主持,赴任过程中,和尚把做法传开,并被发扬光大,遂成为山西十大面食之一。
2.莜面讲究三生三熟:生的收割,脱粒后炒熟;磨成粉成了二生,滚水和面则是二熟;做成鱼鱼窝窝之类的,是三生,蒸煮再熟才是三熟。
3.莜麦所含蛋白质和脂肪量是五谷之首,莜面的营养含量为其它面粉的数倍,常吃有瘦身养颜通便等功效。但一次不宜多食,不易消化。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