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4日08:11 来源:南方日报
《同级管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
(美)米拉 N.贝克 著 刘杨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年11月
不论是纵深管理模式,还是同级管理模式,将管理隐于无形,令制度自行起效,才是管理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一个变动的时代总会有新鲜概念冲击人们的眼球,其中不乏代表时代精神、改变传统思维的崭新创意,但其中也夹杂着大量的思想早产儿,它们初初成形,各种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虽然速生未必意味着速死,但速生者必须拥有快速成长、快速自我修正的能力。
纽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学术主席米拉N.贝克所著的《同级管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便是基于技术的发展而速生的管理变革读物。作者关于“同级管理”思想的火花乍现,给予人们打破现行纵深式管理模式的希望,认为在传统管理理论支持下的纵深式科层组织结构,已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高效合作的需求;而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扁平式“同级管理”模式将大有可为。书中的“同级管理”是指通过建立人人平等的同级网络架构,打破传统层级限制,破除企业内外信息壁垒,实现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时时无障碍互动,人人等能量,人人都可成为管理者、贡献者、协同者,合作者基于共同的信念达成高效协同互动。
作者的观点颇为前卫,似乎提前进入了类似理想国的时代,忽略了任何模型的应用都需要一系列的假设。人创造了技术,而技术反过来再次塑造了人的思维,在这种对流循环中,我们确实可以期待、尝试更多的改变,但工具之利永远不能取代人们的思想之变。在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未改变前,即使是直接将企业的管理模式由纵转横,甚至360度翻转,恐怕也只能是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施行“同级管理”模式需要众多的前提条件,比如组织的整体利益与个体的私人利益相一致、成员之间形成共识人人愿意竭力奉献、组织内部分工合理且可以实现有效转换、成员之间能力彼此相当且相互信任尊重,更重要的是组织内部不会出现规则的破坏者。在一个既有蜜蜂又有蝗虫的群体内,“同级管理”很难产生有效协同,只会制造更多的混乱而失去效率。以网络社群为例,这种松散的组织结构,人人等能量的结点链接,所产生的未必一定是协同效能,更存在混乱甚至是严重的能量相抵,它更适合于自由的组织链接,而未必适合于团队为了某一目标而高效努力。
“同级管理”在小型团队内比较易于施行,群体间的强相关性会产生有效约束力,而一旦群体规模扩大,这种无意识的自组织形态必然暴露种种弊端,它难以产生大范围、大规模、高效的协同。在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在环环相扣需要精益求精的生产线上,太多的创意、过于张扬的个性、基于个人自觉的协作,即使能滋生出创新的火花,却未必能生产出达到规定标准的产品。这种管理的模糊状态,更容易造成企业管理的失效、上下游配合的混乱。显然作者并未考虑“同级”管理的适用范围,也未充分考虑复杂的人性。
虽然书中作者也简要列出了价值观的趋同和持续内化、输入和输出的不断相互交换、对立和抽象融合的实例,以及对子交换的四步法,但并没有给出具体方法论的支持,所述的案例过于单薄,未能对论点形成有效支撑。以价值观的趋同和持续内化为例,这不仅是“同级管理”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传统管理模式下企业管理者所要努力达成的目标,但事关精神层面,永远是知易行难,至今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很遗憾,作者自称为实现了从学者型从业者向从业型学者的转变,但其似乎还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实践来消化、吸收、打磨她的“同级管理”理论。一项管理模式的创新远比一个新型产品的创新所需要的时间周期更长,也需要经历更多的检验、修正、再检验的过程。
尽管新鲜出炉的“同级管理”模式并不成熟,但并不意味着等级森严的传统管理模式不存在短板。僵化的纵向管理流程偏向于注重领导者智慧,而忽略了基层员工的创造力,将他们仅仅当成生产线上固定零配件,这种做法与人性相悖,也浪费了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同时这种模式,助长了企业管理者官僚习气、造成了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壁垒高筑,更是为决策延误、决策失败打下了伏笔。在市场瞬息万变、竞争越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摒弃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建立既组织有序又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也确是现代企业家以及学者需要研究并实践的课题。
“同级管理”概念、模型的提出,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挑战,但它们不应是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应可实现融合、互动,优势互补。在可以平行工作,各自交付工作结果的岗位之间应用“同级管理”,比在需要环环紧扣、步步衔接的传统生产线上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空间。但生产工人一旦离开具体的工作岗位,不论是利用技术手段,还是通过制度设计,都应给予他们与企业中、高层平等互动的权利以及空间。构建平等交流的企业文化氛围、去除企业的政府病、去除管理者的官员病,先解决企业的意识问题,再解决管理的技术问题,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才能产生意义。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同级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之间并没有明确的楚河汉界,管理的经线与纬线纵横交错才应是管理的常态。
需要注意的是,对理论、模型的创新、颠覆需要更多时间,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实践智慧,而不能仅以少数企业或少数行业的成功案例,作为筑就理论的基础,更不能简单地推而广知。传统管理模式、曾经的管理经验,历百年而仍在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它们有需要因时因地制宜需要改变之处,也有进行革新适应新事物的必要,但彻底的翻转并非易事,况且“管理”是实践的工具,无需为颠覆而颠覆,为创新而创新。
管理说到底,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引领人们朝着共同目标努力的艺术,不论是平行的“同级管理”还是纵深的“垂直管理”,其最高境界都当是超越管理的经纬线,隐管理于无形。在高效企业内部,管理者在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其内化成企业文化,转化为员工的自觉形动后,管理者便应隐到管理的幕后,让制度自行起效。而假若一个企业在日常运作中,经常甚至是时时需要管理者控制每一个细节,解答员工的每一个疑惑,甚至是时时充当灭火者,只能说是管理的失败。
好的企业管理与好的政府治理异曲同工。好的政府当是构建起了良好的社会秩序但人民却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好的制度当是建立起了基本的行为准则,让人们自动施行却感觉不到规则的束缚;好的管理便当是让管理退居幕后,隐于无形,它无时无刻不发挥作用,人们却忘记了它的存在。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