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多重战略机遇叠加 助力珠海引领新常态

2015年01月23日05:06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多重战略机遇叠加 助力珠海引领新常态

  港珠澳大桥建成后,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南方日报记者 王荣 摄

  “横琴一定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炫彩的明珠。”不久前,在接受媒体联合专访时,珠海市委常委、横琴新区党委书记刘佳描述了这样一幅蓝图。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横琴的前景,勾勒出珠海向上的未来。

  尽管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但从全国来看,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海没有走一条拼环境、拼资源、拼速度的路子,成为珠三角发展空间最广、发展环境最好、发展政策最优的城市之一,形成了转方式与调结构的良好基础,具有难得的后发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常态下,珠海又面临着多个国家级战略机遇的叠加:

  ——第二批自贸区落子横琴,将为珠海带来全新的政策优势与开放优势。

  ——港珠澳大桥跨区域、跨制度、跨经济体,待大桥建成,珠海将成为内地唯一陆地直接连接港澳两大经济体的城市,更好地走向国际。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也为珠海打造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重要节点提供了战略平台。

  ——省部共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三高一特”现代产业加速集聚,横琴、高栏、高新区等“三大引擎”的发力,正助力珠海抢占产业制高点。

  新常态的核心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对珠海而言有利因素更多,关键是要抢抓机遇,把后发优势和先发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实现弯道超车。

  ●南方日报记者 向松阳

  依托自贸试验

  横琴先行示范释放制度红利

  “对于澳门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只要想开拓发展,横琴就是最好的地方。”澳门萧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萧志伟道出了澳门商界对横琴开发的热忱和信心,也道出了横琴通过改革创新所不断释放的制度红利。

  横琴在建设之初就按照“类自贸区”的发展方式,设计分线管理模式,不断探索服务业的扩大开放。成为国家级新区五年来,从与港澳接轨的商事登记制度到“四证联办”,从率先开展跨境金融业务到跨境保险创新政策落地,从横琴新区检察院、法院的综合改革到国际仲裁院的成立,再到分线管理、24小时通关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横琴已经初步营造了趋同港澳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如今,横琴又晋升广东自贸区,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历史机遇。

  广东自贸区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专家认为,通过自贸区的建设,未来横琴在外资准入门槛、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行政审批等方面都会有相应的创新举措,这些举措会使港澳企业及其它地区的企业更方便地进入到横琴投资,从而助推澳门经济的适度多元发展。

  “这些政策将产生叠加效应,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流动都会更加自由,与港澳之间会实现更密切的合作,加速推动港澳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来横琴、珠海进行发展。”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说。在他看来,通关的进一步便利化,还将推动横琴有效承接澳门这一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辐射,同时使其有望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服务平台,市场空间巨大。

  一着妙棋,满盘皆活。“国家级引擎”横琴的先行示范,拉动的将是一大片。

  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分析,横琴侧重于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将为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第三产业支撑,使横琴真正发挥珠江口西岸转型升级平台的作用,促进西岸和粤西地区的经济发展。

  “横琴作为珠西唯一的自贸试验区,在金融试验方面可以做得更有声色。”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认为,横琴依托制度创新,承接港澳地区的金融租赁、融资机构的转移,有望打造成为振兴粤西的金融平台。

  “一桥一路一带”

  剑指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要节点

  但凡有跨境跨海大桥的地方,必然成为文化创意最活跃、创业活动最集聚、年轻群体最宜业的活力地区。厄勒海峡大桥是世界著名的跨海大桥之一,连接丹麦和瑞典两地。由大桥连接的“厄勒地区”,有来自两岸的9所大学,16.5万学生和1.2万研究人员建立了联系、合作,大量研究项目得以跨越国界,以更低廉的成本和更丰富的人力资源来开展,促使“厄勒地区”发展成为欧洲北部科研中心,吸引了来自欧洲的大量高科技项目投资。

  类似的故事有望在港珠澳复制并升级。港珠澳大桥建成后,珠海将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三地将进入半小时经济圈,形成国际都会区。

  “大桥连接的港珠澳三地与厄勒地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同样是跨海大桥、同样是跨越不同区域、同样是拥有众多的科研资源,借鉴厄勒地区的发展经验,珠海也可与港澳合作,结合国际顶尖水平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澳门大学等大学的研究力量,共建属于港珠澳三地的‘厄勒地区’,通过科学力量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盘古智库研究员梁海明表示,这对珠海抢抓港珠澳大桥机遇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今,港珠澳大桥又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交汇,“一桥一路一带”在珠海碰撞出无限可能。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各地都可得到新的发展机会,珠海跟广州、泉州等历史上海上丝路的始发港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广东省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明认为。

  国家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表示,通过参与海上丝路建设,珠海可以承接很多的服务外包项目,可以建立相关的产业基地,尤其可以利用好横琴的政策优势,探索跨境电子商务,增加服务业产品的出口比重。

  在杨明看来,未来通过港珠澳大桥,珠海还有望成为珠江—西江经济带与国际资本对接的桥头堡,打通港澳与西江流域、西南地区乃至东盟的新通道。而不管是港珠澳大桥,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江”经济带建设,这些国家战略都指向区域合作,助力珠海走向更大程度的开放,成为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重要节点。

  “珠海蓝”背后

  挖掘生态文明产业机遇

  “珠海的空气好到可以打包出口”、“珠海的天空蓝得不像话”,去年夏天,发图晒蓝天几乎成了珠海人的一大生活乐趣。

  在国内部分城市深受雾霾问题困扰时,“珠海蓝”显得尤为珍贵。这是两种经济发展方式选择的不同结果。

  回看珠海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程,珠海没有走拼环境、拼资源、拼速度、拼汗水的传统发展模式,成为珠三角生态环境最好、土地开发强度最小、低端产业集聚最少、人口密度和素质最均衡的地区之一,留下了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难得的后发优势。近年来,珠海不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打下基础。

  “榜单上的珠海”也是2014年的一大热词,并列入了珠海年度十大新闻评选候选名单。南方日报曾独家梳理过珠海在近两年拿过的“全国前十”,在包括空气质量、宜居城市、最美城市、城市科学发展指数、城市竞争力等在内的排行榜上,珠海都有亮眼的成绩。

  其中,城市中国计划(UCI)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联手发布的2013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珠海从185个中国地级和县级城市中脱颖而出,在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中位居全国首位。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珠海的探索,就是最好的证明。

  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邓江年认为,珠海经济“提质”需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挖掘生态文明建设中蕴含的产业机会和增长空间,培育生态生产力,把生态特质作为珠海经济快速增长的标签,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这种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经济高速高质运行,将使珠海的经济发展独树一帜。”

  先进装备制造

  “海陆空”并进抢占经济制高点

  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不甚理想的形势下,拥有后发优势和先发机遇的珠海,其经济发展的“韧性”日益凸显。“珠海的发展令人震惊和震撼,现在十分‘高大上’,项目非常高端且具有极大潜力,让我看到了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希望。”在不久前举行的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六市一区”工作会议上,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给珠海热情“点赞”。

  就在大约半年前,工信部与广东省共同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发展暨项目签约仪式上,珠海以36个签约项目、高达434.5亿元的投资总额,成为最大“赢家”。

  新常态下,必须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当前,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与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广东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形成历史性交汇,再加上海洋强国战略、南海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为珠海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珠海要实现经济参与全球中高端竞争,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成为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离不开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支撑。

  近两年,围绕“三高一特”(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目标,珠海在装备制造方面形成了“海陆空”齐头并进的特色格局,成为珠海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建军认为,珠海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有区位、政策、环境、产业基础等四大优势,“珠海拥有丰富的岸线及海洋资源,这为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超越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特区政策优惠则使珠海具备市场机制和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要素支撑能力较强,再加上此前积累的产业基础优势,珠海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很多重量级的装备制造企业在珠海落户,从直接效益来看,项目投产后将极大拉动本地GDP和税收增长;从长远发展来看,这将带动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参与到全球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中,并吸引大量相关专业人才集聚。”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如是说。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