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3日05:01 来源:南方日报
沙面被称为广州的“外滩”。 张由琼 摄
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的英租界高级住宅区。资料图片
何处可看千年广州?如何才能“返寻味”?文心雕城,让我们一起寻策求解。可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或留言评论。
冬日暖阳,沙面是广州旧日一隅。这里的阳光是旧的,建筑是旧的,节奏也是旧的。岛上150余座欧洲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勾勒出广州的近代风貌,被称为广州的“外滩”。透过紧闭的门窗,可以看到建筑内部昏暗的空间、尘封的物什。
不知多少人有相似的感觉,喜欢沙面,可是能从这里读到的东西太少。历史建筑除了门窗紧锁,难道不能开门迎客?适度活化开发,就像为老房子打开一扇窗户,让久违的阳光照进来。《文心雕城》这一期,通过与天津五大道景区的更新升级比较,期待为沙面老建筑找到焕发生命的新方向。
沙面:建筑“文化盒”待开启
今日:老屋虽美 难近“内心”
穿越大半个广州,英国人Chad从天河五山来到荔湾沙面风景区。自他走过沙面东桥,手中的相机便没有放下。“这里很像我的家乡,很美丽。”Chad发出感叹。在他看来,沙面闹中有静,繁华而又内敛,喧嚣却也恬静。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沙面如今的优雅和繁荣包含了几代人的智慧与汗水。早在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沙面时便早有见地地指出“要保护沙面原貌和环境”;1996年,沙面建筑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近的一次整修则于2010年,在迎亚运人居环境整饰工程中,沙面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修理。无论建筑还是周围环境,都得到改善。
Chad走进位于沙面大街的星巴克,对历史建筑改建为咖啡馆的做法啧啧称奇。沙面52号的二层小楼原为英国传教士公寓,属特色级保护建筑。小楼外观严格对称,正中设有山花,并用方形壁柱控制构图,柱间为连续券廊,券和券心石做工细腻。
在沙面大街上,诸如此类的英式、法式建筑比比皆是,外观皆亮丽、独特,可令Chad等游人略感失望的是,“转型”成功、准予参观的楼房寥寥无几,仅有几间被改造为食肆和画廊。Chad无法走进沙面西式楼房的“内心”,也只能踮起脚,透过铁门铁窗,瞅瞅房内曾经精致无比的楼梯、室内设计,为它们如今的空置、布满灰尘叹气。
昔日:特色建筑 异国风情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英、法两国决定租借沙面。1861年9月,英国驻广州领事与两广总督签订不平等条约《沙面租约协定》,沙面正式成为租界。以沙面一街为界,由东向西属于英国租界,由西向东属于法国租界。
英法等国在沙面岛上取得许多特权,英国领事馆也于1865年从原将军府北面旧址搬进沙面(今沙面南街46号),随后,美国、葡萄牙、德国、日本、荷兰、俄罗斯等国家领事馆也陆续迁入。许多原本在香港的金融组织也纷纷前往沙面开设分行或迁址沙面。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住宅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建立在此的机构,包括太古洋行、美孚洋行、三菱洋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这些至今还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大鳄。
今天沙面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文物建筑。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呼吁:合理活化 敞开大门
现在沙面的老建筑都会在外墙上刻上一块石牌,说明这栋房子的建造时间、过去用途等。可惜除了这几行字之外,一般游客和市民都无法再进一步了解建筑的历史和特色。
沙面缘何多年“尘封”,沙面街坊说,这或许和一次失败的开发有关。
沙面一街3号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大楼旧址始建于1889年。在沙面街坊洪先生眼中,那是一座美丽的宫殿。儿时的他曾有机会进入大楼,一进门便能瞧见一座高大的旋转式楼梯,直通到楼顶,老楼的窗户十分精致,比门还要大,木框上有各式的雕花。
在海运局迁址办公后,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大楼被一名香港投资者租下,投资方希望“将沙面变成广州兰桂坊”,而后文物部门要求文物建筑内不得经营明火餐饮,让香港投资者的计划宣告流产,只好将大楼交回政府。
2000年,香港投资者撤出时,将最具建筑特色的门框和门扇、壁炉全部拆走,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大楼首层所有内墙也都被拆毁。国家文物部门调查后,定性为恶性破坏事件。尽管后来罚了承租人35万元,但熟悉这栋大楼的沙面老街坊为此皆痛心疾首。
为了保护历史建筑,沙面的西洋大楼多数“只能远观”。究竟这栋建筑的风格所属、房内景观如何、曾经经历哪些风雨,这些问题在目前的游览中都得不到解答。很多大楼要么大门紧闭,整栋空置,要么就成了单位办公室和经营场所。
沙面的洋楼游览就这样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参观中。即使市民自费进入一些已经改造成餐馆的房子中,里面的样子也和原貌大不相同。
“我曾经去过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澳门和开平游览,那里很多旧建筑还是继续按照当年的布局,有详细介绍建筑的故事,里面的铁门、水泵,甚至连一个被撬开的窗框都有介绍。在里面游览就像置身于建筑当年的历史中。”市民许先生说道。
五大道:洋楼“新篇章”正续写
现状:北京四合院 天津小洋楼
“五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中华百年看天津。”而来访天津的游客若想了解末代皇帝溥仪从皇帝到公民的传奇一生,必定要游览静园。
静园始建于1921年,占地面积301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900平方米,与1929年至1931年间为爱新觉罗·溥仪的居所。静园见证了溥仪寓居天津的后期,一方面尽情享受现代生活的场景,另一方面意欲复辟清朝的活动。
笔者去年曾游天津,静园便是游览的第一站。彼时,天津的天空因天气阴冷而显得有些灰沉,红色瓦顶、红色门窗的具有明显西班牙中世纪建筑特征的静园在灰沉中可谓让人眼前一亮。静园建筑属于折中主义风格,细部构建和装饰呈现典型的日本木结构建筑特征,朴素而自然。
静园所在的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的英租界高级住宅区。规划布局为略带弯曲的方格路网,大量建筑形式各异的殖民地居住建筑和配套公共建筑形成了连续并富有变化的街巷空间,整体环境幽雅,配套设施完善。
区内,世界里、生牲里、民园西里、燕安里、小光明里、山益里、义生里、桂林里、鸿德里、永安里及安乐邨、大兴新村等街巷被划定为历史街巷,街区则统一被划分为三个功能引导区,即生活会所综合区、会议商旅综合区、文化体验综合区。
改造:建筑整修 立法先行
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天津在近代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天津开埠后,列强纷纷在天津划定租界,天津的租界也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城中城”,五大道就是“天津小洋楼”最集中的街区。
历史建筑不仅富有观赏价值,还颇具文化魅力,为了更好展现“天津小洋楼”的风采,天津市提出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修旧如故、安全适用”的16字理念。
2005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从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角度出发,先后确定了6批、877幢、126万平方米的历史风貌建筑。同时由天津市规划局编制,划分了包括解放北路、解放南路、海河、五大道、估衣街、老城厢、劝业场、中心花园、承德道、鞍山道等14处天津市重点历史文化街区。
在活化之前,老房子有些已濒临倒塌,成为危房。以溥仪旧居静园改造为例,溥仪离去后,静园多番易主,在腾迁前已经成为45户居民的大杂院。因建造年代久远,又经历多次自然灾害,静园存在严重的自然损坏及人为损坏痕迹。据了解,院内搭建违章建筑近600平方米,居住环境和居住功能极差,被鉴定为危险房屋。
在2005年颁布的《条例》中,静园等历史风貌建筑被纳入保护范围。同年10月,天津市对静园开展了腾迁整修工作,成本约3200万元,市政府仅投入了100万元重点服务业引导资金、5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和50万元科研引导资金,其余3000万元资金全部由风貌公司自筹,并通过办公租赁、文博展览、影视剧拍摄和商业活动等方式,实现经营平衡。
经验:“活化”老洋房 焕发新生命
“从法律的出台到规划的制定,天津市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上是立法先行,依法依规。保护更新必然会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如果不把法律与规划定好,贸然启动就有可能陷入泥潭,推动不下去。”和平区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2007年7月,静园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向公众开放,近8年来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超过123万人次,成为展示天津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而庆王府也在整修后与比邻的山益里被共同打造成庆王府精品文化酒店区向公众开放,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商务会议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
此外,还有民园西里文化创意街区,总投资达1亿元,自2009年投入运营以来,已经引入13家文化创意品牌,举办了近300余场次的公益文化活动,将文化、创意活动与商业运作有机结合。
“天津历史文化街区肌理一直都保护得比较好,在保护更新上关键是如何活化历史风貌建筑的问题。为了统筹协调这一件事,天津市政府在2005年的时候,根据《条例》出资组建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风貌公司’)。这是我们的一大创新。”天津市风貌办负责人介绍。
风貌公司是天津市政府出资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天津市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整理的唯一特设公司。经过9年的市场化运作,目前总资产已经突破了36亿元,净资产10亿元,初步形成以房屋收储、建筑修缮、文化整合、品牌营销、资产经营等五大专业板块为依托的产业链。
据了解,风貌公司创新打造“政府统一规划,企业市场运作”的模式,在五大道、解放北路、鞍山道等历史文化街区的腾迁中采取实物安置和货币安置两种方式,由居民自由选择。截至目前,共有1496户居民通过搬迁提高了居住水平,近7万平方米历史风貌建筑进入整修和运营阶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记者手记
历史街区保护活化需加强改革设计
每每行走于沙面,眼见西式洋楼外表鲜亮内部凋零,不免为其可惜,沙面历史建筑的价值“活化”也应提上日程。
多地走访之下,不难发现,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规划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是其运营模式、制度保障、资金保证及公众参与不够完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缺乏,造成了现实当中许多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策略落不到实处,成为一纸空谈。
因此,如何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策略落实问题,特别是如何缓解城市中大量优秀历史建筑亟待保护的需求与政府不堪重负的财政压力之间的矛盾,值得我们深思。
在天津五大道的范例中,便有广州的借鉴之处。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不应采用单纯依靠政府或者单纯以地产商业开发为手段的市场模式。在走访国内其他城市成功的文化核心区时,笔者发现它们大多走的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路子,如何既坚持政府主导、又调动社会参与?这就要依靠改革了。天津市立法先行,为第五大道的保护开发确立规范,继而成立风貌公司,调动市场化力量将政府的规划变为现实,实现了城市、市场、居民的多方共赢。
沙面多年处于静态的文物保护之下,如同一座宝库被紧紧关闭。反映出政府对沙面的保护开发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在这种静态保护下,文物建筑缺乏日常维修,老建筑内居住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仅有的一些允许经营的建筑,也被士多店、餐厅和低端的旅游纪念品店占据,低端的业态和这一区域优美的风景、深厚的底蕴十分不协调。
历史街区的保护活化必须依靠改革。希望广州市和荔湾区相关部门对沙面的现状和未来多一些研究、多一些顶层设计,讲好沙面的故事,推动老街区融入现代生活,为广州世界文化名城添上更加亮眼的一笔。
策划:姜玉龙 谭亦芳 曾妮
采写统筹:曾妮
版式统筹:陈健珊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西陆 许晓冰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