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3日05:00 来源:南方日报
广州白云区,位于同和街握山中路的启明小学在城市一隅,却在教育发展上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从“为外来工子女提供学位”到“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从最初的简陋民房发展到今天的教育教学设施先进、功能室齐全的校园,从最初9个教职员工发展到今天的100多位教职员工……数字并非衡量教育发展的唯一指标,却可以让人清晰地看到广州市白云区启明小学的嬗变。
启明小学的发展轨迹清晰可寻:建校之初,学校以解决民工孩子读书问题为初衷;在此基础上,学校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今,学校正在追求特色教育的道路上探索,追求与公办教育、优质教育“齐鸣”。
近年来,启明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小升初会考各科成绩连续6年名列白云区前茅。
撰文:黄玉瑜
立校:只为“让孩子有书读”
上世纪90年代初,借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在全社会呼唤改革的大背景下,广州市白云经济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外来人口剧增。在1995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白云区同和街蟹山本村人口户籍数为324人,外来人口却达到7000多人。
当时的蟹山村虽然是全国新农村示范点,但公办学校有限的招生规模却将外来工子女的读书渴望拒之千里,仅有的公办学校招生指标也附带了让人望而生畏的高额赞助费。此时,白云区的教育体制改革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解决教育经费不足、改善“千校一面”、激发教育活力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走上了白云教育的历史舞台。启明小学正是在这一时候初立学堂。
1997年,在无数迟疑、观望、质问的目光中,租用的蟹山牌坊白色民房里,300多名外来工子弟书声朗朗,蟹山小学(启明小学的前身)诞生。1998年,蟹山小学与另外6所民办学校拿到了白云区第一批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学生数量增加至600多人,学校搬迁至现在的校址握山中路,并更名为“启明小学”,沿用至今。
“启明”有特殊的含义。启明教育集团董事长钟艳欢介绍,当启明星在黑夜将尽未尽的东方出现时,虽晨光熹微、薄雾迷蒙,但万物初醒、百鸟齐鸣,一片生机。这也预示了启明的使命:启明教育集团在民办教育前途未卜、公办教育优势明显的情况下,如黎明前的启明星般,为民办教育照亮一片天。
启明小学最初的办校目标很朴实:“让孩子有书读”。学校以低廉的收费广纳民工孩子,在尊重民工孩子的个性差异、家庭差异、地域差异的基本教育理念上,让每位师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定位和差异发展,让每个生命个体在学校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
“在启明小学,每位师生都有不逊色于公办教育的齐鸣舞台。”启明小学校长邱彩凤说,学校本着“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原则发展。学校以四个特色项目--启智课堂、启心心灵、启爱体育、齐鸣教育多元评价为抓手,以特色项目课程为核心,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相互补充,支撑起启明文化、齐鸣教育这一特色品牌。
2014年5月,广东省教育厅一行来到启明小学视察,肯定了学校“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同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宝怀在学校调研时,也肯定了学校在满足群众多样化教育上所发挥的作用。
如果说,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需求催生了启明小学;那在民办学校中的大浪淘沙则让学校去芜存菁。“学校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到了现在的火爆报名,从白云教育事业曾经的”重要补充“发展到了今天的”重要力量“,这更鞭策我们要承担起民办教育率先探索的重任,让鲜花和小草同享阳光雨露。”邱彩凤说。
课程:26个社团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邱彩凤校长所说的鲜花、小草是比喻。鲜花指得到百般宠爱的城市孩子,而小草则是外来工子弟。“相对来说,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广州,大都以弱势群体为主,因此我们学校要力求体现公平。”为了营造公平、关爱的教育环境,启明小学分别开设了适合本校孩子全面发展的校本特色课程,德育特色课程:国学、团体心理辅导;学科特色课程:语文整体改革(低年段的自主识字、中年段的主题阅读、高年段的真情作文)、英语俱乐部;体艺特色课程:竖笛、书法、毽球、狮舞等。特色课程有效促进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正是大课间时间,课室里的孩子雀跃地走出操场,整齐地排好了队形,在音乐的带动下做出不同的动作,时而成行,时而成列,时而围圈,场面生动而震撼,俨如经过长期训练的集体表演,而这样的大课间每天都会进行。“这样的体育锻炼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也陶冶了情趣。”孩子正在就读三年级的陈妈妈感受很深,因为还没读小学时,孩子几乎每两个月就感冒一次,她得经常请假带孩子看病。而今,孩子不仅身体好了,个子也长高了不少,原本不爱说话的个性也变得开朗。
孩子个性变化的背后,是学校对课程的探索。每周启明小学都有26个社团活动提供孩子选择,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立意,是让孩子通过活动成功的喜悦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焕发自信和学习的动力。不少孩子经过几年的社团活动学习,不仅找到了自己的特长,而且也从艺术的熏陶中变得自信,羞涩的小草长成了傲放的鲜花。
这样的转变并非易事。外来工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往往较为内向,个性也容易受到压抑。因此,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启明小学探索了心灵德育模式,先后开展了“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和“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到快乐。”校长邱彩凤介绍,学校注重通过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咨询、学科融合、主题班会、课题研究和家校合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合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环节中去。
关爱:送教送出“大明星”
对于启明教育集团董事长钟艳欢来说,启明小学不仅属于集团,也属于山区学校。2012年,启明教育集团成立了广州市启明关爱促进会,根据学校自身教育优势,通过支教送教等活动,帮扶山区教育发展。
肇庆市广宁县南街二小就是其中一所帮扶学校。在生源特点上,南街二小与启明小学非常相似,在读学生多是留守儿童。说起启明小学的支教送教,南街二小校长潘光海开始滔滔不绝:“他们不但来学校听课、评课、送课,还把自己课改活动的经验介绍、导学案在内的资料都无偿地提供给我们。”说起启明学校支教的点滴,潘光海脸上满是感激。在他看来,启明学校自发来山区学校支教已经非常难得,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启明小学还主动邀请南街二小的老师分批来广州跟岗学校,以提高送教效果,并承担所有交流费用。
送教并非只是技术层面的交流。“国家从2001年就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但对于我们来说,新的课程指引一直停留在概念上,怎么去把概念转化为行动,却无从入手。”潘光海多年来困惑于如何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山区孩子接受的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启明小学的送教活动,则让他和老师们找准了教学发展的路向。
启明小学的送教,让原来南街二小成了县里的“明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不仅助推学校毕业班成绩和教学质量评估位列全县第一,也吸引了县里其他的小学来观摩,甚至连广宁县的初中、高中学校也慕名前来取经。“在我们山区,这样的课堂模式简直是颠覆传统,所以都想来看看。”南街二小的郑老师曾拒绝尝试新的模式。“知道我们的反对情绪后,启明学校很多老师主动来和我们分享教学经验,带我们到他们的课堂上体验。”感化让郑老师从一名反对者变为拥护者。“现在学生敢回答问题了,也敢上讲台讲话了,非常活泼自信。”在郑老师看来,山区的孩子能表现出如此特征,应该归功于启明的送教。
据介绍,广宁县木格镇中心小学,江屯镇中心小学及梅州大埔高坡镇中心小学也是启明小学的送教对象。学校还积极组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派出教学骨干到梅州、广西、云南、甘肃、贵州等地“传经送宝”。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