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3日04:55 来源:南方日报
一名服刑人员正在翻阅图书。赵琦玉 摄
高墙里的服刑人员最爱看哪本书?职务犯的书单和其他犯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男人装》会高居借阅杂志榜首?服刑人员购书订阅要过几道关?22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进梅州监狱调查,梳理高墙内的借阅书单,展现少为人知的服刑人员书单的“重口味”与“小清新”。
落马官员最关注管理、哲学与养生
现年47岁的孟军(化名)曾是某镇书记。因职务犯罪入狱一年后,孟军成了古诗词的爱好者。现在,每天晚上8时到睡觉之前,是孟军固定的阅读时间。“过去应酬太多,随波逐流,现在入了狱,反而平静下来了。”
孟军所在的十监区是梅州监狱职务犯集中关押的地方,共有70多名职务犯在此改造,落马前官职最高至正厅级。据统计,藏书数为1800本的十监区,去年人均月阅读量3本,每月阅读时间55小时,为13个监区中阅读总时间最多的。《企业领导学》《易经》《皇帝内经》列该监区去年图书借阅次数榜单的前三位。
十监区的罗警官介绍,职务犯比较喜欢阅读对政治、养生、道德伦理类型等书籍。除了看书,这些落马官员们还喜欢练书法、弹奏乐器,在劳动之余组成了各种兴趣小组。
狱内不忘“补课”金融 计划出狱后炒股
31岁的服刑人员王寿(化)则在高墙内继续研究学习之前从事的建筑专业。2年前,这名企业白领因受贿锒铛入狱,为了出狱后能够继续考取建筑工程领域的资格证,王寿将大多数的空余时间用来阅读专业知识,他的借阅记录基本都和建筑材料、建筑工程相关。
在过去7年多的囹圄时间里,服刑人员陈强(化名)自学炒股,不时用新出台的经济政策验证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做了3本笔记。他计划出狱后尝试炒股。
笔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指导服刑人员读书,监狱警察还自发成立了蓝盾写作协会,几十名会员与当地大学、文学社交流,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带到高墙内,拓宽服刑人员文化视野。梅州监狱七监区还成立了“悦读会”,鼓励服刑人员积极给监狱自办的《梅新报》投稿。
有的服刑人员喜欢看书,有的则喜欢读报。说到监区传阅率最高的,就非《男人装》莫属了。80后服刑人员李刚(化名)认为:“每个人都有对美的追求,我们也一样,《男人装》是时尚的风向标,我们也想和社会潮流保持同步。”
现在看到和减刑假释密切相关的5号文,或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到的改革事项,张道还会统一收集起来,放进自己专门准备的文件袋里。“我不想和社会脱节。”因非法采矿入狱的张道(化名)说。
订阅报刊要过3道关 适当过滤不雅图片
据初步统计,服刑人员喜欢的书籍类型分别有:励志类(《卡耐基心态调理》《心灵励志羊皮卷》《习惯奠定人生基础》《自信肯定人生态度》等)、经济类(《财经三剑客》《价值百万的人生地图》《了不起的犹太人》等)、历史类(《大明的崛起》《大清相国》《中世纪千年史》《抗日十大名将》)以及摄影、机械等其它专业书籍。
如果想看的书图书室没有,服刑人员还可以向监狱提交申请,经过审批,由家属代为购买;之后,经过监狱的复检,才送到服刑人员手中。
订阅报刊同样要守规矩,概括来说需要经过三关:
“审批关”为第一关,即对于邮局提供的订阅书单及书店提供的购书清单,由监狱先行审核,筛选后重新发放给服刑人员选择;其后是“审读关”,对于服刑人员订阅的报刊杂志及书籍,由专门负责的狱警进行审读,发现有不合适的文章或图片,会适当过滤;最后一关为“再审关”:由监区管教警察担任,帮忙派发报刊杂志,再发现不合适的图片及文字,及时报告并过滤。
虽然读书给服刑人员带来的影响难以科学量化,但是变化是明显的。因贪污罪获刑13年的罗星(化名)在学习了多年《易经》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书籍之后,性情变得平和。
张道则借助论语,使自己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了更根本的认识。他背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张道感叹,“交友不慎,容易误入歧途;出狱后要离‘损友’远远地,正直做人。”
梅州监狱监狱长华桦表示,梅州监狱地处文化之乡、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下一步监狱将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挥文化的熏陶作用,更好地提升改造质量。
南方日报记者 赵琦玉 发自梅州
通讯员 尹华飞 阚淼 陈远泉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