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中
新加坡有位叫许哲的女士为我们作出榜样。她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凡是需要帮助的人她都会尽力去帮助。在她106岁时一位记者问她:“您为什么对所有人都这么好,都要帮助?”她的回答温暖人心:“我哪里是帮助别人啊!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兄弟是什么?我一直在思考。记得培根说过:“人生时刻短,一个好兄弟实际上使你得了又一次生命。”这个回答,让我想到了我家兄弟。
20年前,身在军营的我收到一封家书,告知我一奶同胞的哥哥在打井时不幸遇难。不说哥哥走后家中的那份悲痛,单说我这20多年割舍不断的梦。每一次梦中,哥哥都是生前那张宽厚的笑脸,干起活来任劳任怨。而梦中的我,遇到了什么困难,还总想求助于哥哥,有时还会呼喊着哥哥二字梦醒。可见,兄弟之间所承载的情感还在延续。由此,我想到了《颜氏家训》所言:“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记得小时家里穷,上顿下顿都吃高粱面饽饽。那东西又干又涩,吃到肚里容易使人便秘。有一次,我排便困难,正是我“分形连气”的哥哥用手一点一点地帮我疏通了“渠道”。
当然,兄弟间也会有脸红脖子粗的时候,那就是在你犯了错误的时候,当哥哥的绝不会怂恿你的过错。有一次,我偷摘了人家的西瓜,被哥哥发现后,他硬是拉着我把西瓜送还了人家,并替我给人家赔了礼,道了歉。
受哥哥的影响,渐渐长大的我也得给弟弟们作出点样子来。刚当兵那阵儿,我每月津贴只有13元,除非买点牙膏香皂洗衣粉,我很少花钱,把省下来的钱寄给了上师范学院的三弟。虽说钱不多,却传递着兄弟间的那份情感。正如有人总结的,兄弟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
我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经常给我们灌输的却是,当哥的就得有哥哥的样子,要有担当,知道爱护弟弟;当弟的也得有弟弟的样子,要懂得感恩,知道尊重哥哥。长大后,我渐渐理解了父母朴素的教诲,从《弟子规》中便可寻到影子:“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所谓“兄道友”,就是为兄的要以友爱、友善作为行为准则。所谓“弟道恭”,就是为弟的要以恭敬、恭顺作为行为准则。这6个字告诉我们,在家里首先要做到与兄弟姊妹和睦相处。而“兄弟睦,孝在中”6个字,则告诉我们兄弟姐妹若能和睦,就不会让父母操心,整个家庭就会其乐融融。因此,子女和睦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
我们从小就听大人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无形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实,历史上这类故事还真不少,每个故事都是对兄弟和睦的最好注解。
在唐朝,有一位叫李绩的副宰相,有一次姐姐生病了,在给姐姐烧火煮粥时,不小心被火苗烧了他的胡子。姐姐不落忍地跟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身为官员的李绩能这样对待姐姐,着实让人心生感动。
姊妹兄弟就像冬天的棉衣,在你最需要温暖的时候给你温暖,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陪伴在你的左右不离不弃。
汉朝有个叫许武的官员,曾被乡人推举为孝廉,官运亨通,但其弟许晏和许普却依旧默默无闻。为了让两个弟弟成名,许武想出了一个妙招。一天,他把两个弟弟叫到身边说:“我想和你们分家,你们看如何?”两个弟弟居然均无异议。于是,许武将家产分成三份,把肥田、大宅都留在自己名下,还挑选了体力强健的奴婢收为己用,将体弱多病的奴仆分给弟弟,可两个弟弟什么都没说。当时,乡里父老都称赞两个弟弟对兄长的礼让,而藐视许武的贪财。不久,许晏和许普果然盛名远播,并被乡人推举为孝廉,分派官职。过了一段日子,许武把家里人召集到一起,揭开了谜底:“我曾侥幸被推举为孝廉任官,但两个弟弟却无法踏入仕途,我为了让弟弟当选孝廉,我提出自己要多分家产,落下了不好的名声。现在,愿望达成了,我希望能重新再分家产。”于是,许武又把自己多分到的财产和用人还给了两个弟弟。原来,他不是贪财,而是为了弟弟的名誉情愿暂时背负不义的名声。
让财容易让名难。当然,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故事里面还存有一点儿投机的成分,但也可以感受到哥哥关爱弟弟的良苦用心。
“友”和“恭”是兄弟姐妹之间团结的根基,如果连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爱、不团结,谈何友爱、团结他人呢?
“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朱熹,在他的《朱子家训》中也重点强调了兄弟之间要友爱,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骨肉相残,大动干戈。我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曾国藩,也是一个非常重视对弟弟们教育的人。在他看来,“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在他的1000多封家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写给他的4个弟弟的,其苦心教导,一直被后人称赞。
“当年同胞曾相残,各趋私利实难堪。一番劝慰一棵树,兄弟和睦建家园。树下品味以往事,留给后人做美谈。”至今,在河北省黄骅市聚馆村还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枣园里,还有一棵同根三杈的枣树,被人称为“兄弟和睦树”。从前,刘氏一家在地里栽了不少枣树,每年靠卖枣的钱养家糊口。因为贫穷,刘氏三兄弟经常斗嘴打架,有时为争抢一棵树上的枣子都会打得头破血流。后来,他们只好分家,各顾各家的枣树。结果,老大家的枣树产果多,老二、老三就吵着闹着要重新分树,而老大却寸步不让。一日,老二、老三私下一合计,趁着月色把老大树上的枝条砍了,把一些酸枣枝条嫁接上去。清晨,老大走进园子看到那些蔫啦巴叽的树枝,不用多想就知道是俩弟弟使的坏。他火冒三丈,找到他俩就是一顿拳脚相加,哥仨打成了一锅粥。幸亏邻居赶来劝解,这才罢手。让人没想到的是,秋天老大家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又圆又大,酥脆甘甜。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老二、老三认为,这是他们嫁接的结果,就找老大理论。话没过三句,哥仨又打成了一团。
此后,这一奶同胞三兄弟总是打打闹闹,搅得邻里不安。村里有个热心肠的老太太,开始在三兄弟的妻子之间好言相劝,让她们各自去说服自己的丈夫。几经解劝,弟兄间的心结打开了,就相约去拜见当地有名的大学问家李柳西先生,请他指点迷津。面对哥仨的诚恳,李柳西送给他们这样一句话:“兄弟合气家不散,妯娌合气日子甜。”告诫他们兄弟间要互相谦让,多替别人着想,并建议他们合栽一棵枣树,共同浇水施肥,共同看着枣树成长。哥仨儿回来后,就照着李柳西说的做了,在三家地块的交会处合栽了一棵枣树。说来也巧,一年后这棵枣树长出了匀称一致的三个枝杈,经过兄弟三人的耐心栽培,树上也结出了酥脆香甜的枣子。于是,便有了“兄弟和睦树”的美名。
有时候,兄弟之间的感情不需要时间的洗礼,不需要山盟海誓。只需要有共同的感触,共同的思绪,共同的梦想,就会成为艰难困苦时的坚强后盾。兄弟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保证。试想,手足之情尚且不保,那么,整个社会的和平友爱安在?
在这一点上,新加坡有位叫许哲的女士为我们作出榜样。她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凡是需要帮助的人她都会尽力去帮助。在她106岁时一位记者问她:“您为什么对所有人都这么好,都要帮助?”她的回答温暖人心:“我哪里是帮助别人啊!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这种理念,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兄弟感情,这种感情是不需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当然,我所说的不是所谓“圈子文化”里的那种哥们儿义气,我们需要的是那种真挚、坦荡、实实在在的兄弟关系,是不受地理位置、年龄、性别、地域和民族约束的兄弟关系。在学校,我们彼此称谓“同窗兄弟”;在军营,我们高唱“战友战友亲如兄弟”;在中国,我们欢呼“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好兄弟是一种正能量,好兄弟会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好兄弟同样能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对我们党员干部来说,群众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习近平同志指出:“做群众工作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我们只有像对待兄弟姐妹那样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带领群众去改造自然和社会。
回过头来,有人再问我兄弟是什么?我会说,兄弟是生命中一次难得的邂逅,兄弟是同甘共苦,兄弟是财富,兄弟是快乐和美好。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