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童
民间流传的朱元璋“四菜一汤”的歌谣,就是底层民众向往政治清明的一种深沉企盼和寄托。“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直到现在,我们公务接待的标准仍然定位于“四菜一汤”,这恐怕就是朱元璋节俭思想的长远影响。
相传,古时有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住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殷实无忧。他在临终时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并且告诫他们:“你们要想一辈子不挨饿,就要照着这两个字去做。”后来两个儿子分家时将横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了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地高悬家中,每天躬耕田亩,年年五谷丰登。可他的妻子持家无方,孩子们也常把吃了几口的白馍随手丢掉,久之家中余粮甚少。老二虽把“俭”字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了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懒于精耕细作,尽管一家人省吃俭用,日子总是捉襟见肘。有一年大旱,骄阳如火,两家颗粒无收,生活终于无以为继了,哥俩儿气得把“勤”“俭”字匾踩碎地上。恰在此时,一张字条破窗而入,他们拾起一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锅,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哥俩儿看罢,良久大悟,遂将“勤俭持家”四个大字贴于家中。此后两家人自省自励,日子一天胜过一天。
勤则百事不殆,俭则百善汇聚。这个传说不仅寄托了中华民族勤以生财、俭以养德的生存之道,而且诠释了华夏大地代代相传的勤俭嘉德和持家懿行。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部勤俭史和持家史。从孔子的“礼与其奢也,宁俭”到管仲的“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从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到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从司马光的“以俭立名,以侈自败”到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邦,逸豫足以亡身”;从《颜氏家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到朱熹的“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从民间谚语的“细水长流年年有,大吃大喝不长久”、“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到“勤能生财,俭能聚宝”、“紧紧手,年年有”……所有这些治家名言和民间睿语,无一不是中国人代代传、世世诵的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安邦的大智慧和大谋略。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相,曾经辅佐鲁宣公、成公、襄公三代君主。身为国相,他在执掌鲁国朝政30多年的时间里,力倡节俭且身体力行,家“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开鲁国一代节俭之风。对此,有一个叫仲孙它的官员规劝他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可是你的妻儿不穿丝绸,家里的马不喂粮食,你自己也不注重容颜服饰,这样做别人可能认为你吝啬,同时对于社稷也不光彩呀!”季文子听罢,只是淡然一笑:“我也愿意那样做呀,然而现在还有很多国人吃粗粮、穿破衣,还有人也许受冻挨饿。此时此刻,我若妻穿锦衣,马喂精粮,还配做国相吗?况且我只知道国人只有以高尚的德行才能为国增光,从来没听说国家的尊严和光荣是以女人的服饰和骏马的精良为标准的。”夙夜在公、衣不求华、食不厌粗,季文子这种率先垂范的为公和节俭,一定是春秋时期齐鲁大地上蔚为壮观的清廉之风、节俭之气。
与季文子相比,吴隐之的“卖狗嫁女”更是“俭”得令人喟叹。吴隐之是东晋时期名将谢石的主簿。谢石是淝水之战的晋军统帅,其战功和威望在当时如日中天。身为谢石的主簿,吴隐之的地位及权势也足以令人望其项背,怎么能穷到“卖狗嫁女”的地步?原来吴隐之幼年丧父,与母亲艰难度日,从小养成了勤俭朴素的性格和习惯。为官后,他崇尚清廉、不慕奢华,不肯搬进朝廷赐给他的官府,全家人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其实,吴隐之所处的时代已是犬马声色、腐败成风,比阔、摆阔之弊弥漫官场。在这样浑浊的官场生态中仍有淡泊宁静的定力,吴隐之可谓“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上的青松傲雪和行为上的不染一尘,可能会受到同僚的敬仰和效仿,更可能遭到同僚的责难乃至诋毁。因此,待到吴隐之嫁女之时,同僚们倒是要看看这位吴大人如何铺展和收场?常言道“君子以俭德辟难”,谁也没料到吴大人的千金出嫁之时吴家仍是一片清静。此时,谢石遣管家前来贺喜。管家到了吴府,冷清之中只见吴大人的仆人牵着一条狗走了出来。管家甚是不解,问道:“你家小姐今日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解释说:“小姐今日出嫁,主人昨晚才告知此事。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了一下,谁知大人竟让我早早到集市上把这条狗卖了,用卖狗的钱置办小姐出嫁的东西。”俭以寡欲立身,俭以善施济人。史书评价吴隐之“勤苦同于贫庶”、“禄赐皆班亲族”。不贪不占又乐善好施,这就是吴隐之的官德和胸怀。后来吴隐之被朝廷委任广州刺史,就是统治集团既希望他改变岭南历任刺史贪腐的积弊,又希冀以他的清廉之名树立廉吏形象。
民生在勤,勤则不乏不匮;持家在俭,俭则助廉养德。一官一吏勤俭持家,居家满室必然清香萦绕;一国之君勤俭持家,社稷江山必定清风荡漾。在中国历史上,不论哪朝哪代,大凡政治清明之际,就是君臣同心、上下同廉之时。反之,腐败肆虐、奢靡无度必然导致百恶俱纵、危亡俱生。拜伦说:“不管先人多么富有,一个败家子就足以损坏门楣。”一个败家子可以毁掉一个家庭,一群败家子则可以葬送一个国家。
明朝之初,一些刚刚送走剑吼西风、血染疆场的开国将士们,来不及抖落满身征尘,就一头扎进了歌舞升平之中。“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深谙国家安危之道,他不仅率先垂范节俭足用,同时决心铁腕治奢、惩腐。他巧借给皇后过生日,用“四菜一汤”宴请前来祝贺的高官权贵。面对“炒萝卜、炒韭菜”和“两碗炒青菜、一碗葱花豆腐汤”,权贵们无不汗颜和惶恐。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皇后的寿宴即是标准,今后谁若违反,严惩不贷。奢侈和享乐是人的两大本性。正因为如此,卢梭才说“节俭与勤勉是人类的两大名医”。当满朝文武官员沉溺奢靡之际,作为大明江山的缔造者,朱元璋不得不充当“节俭与勤勉”的“名医”。他开出的药方,集封建皇权的统治力、威慑力、执行力与治国理政的民心向背、戒私奉公和清廉养德于一剂,既着眼于固本培元又疗效于刮骨祛毒,引领了一个新生的王朝意气风发地走向未来。今天,民间流传的朱元璋“四菜一汤”的歌谣,就是底层民众向往政治清明的一种深沉企盼和寄托。“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这首歌谣坊间吟唱了几百年,也伴随了几百年华夏大地政权更迭的旌旗易帜和廉政建设的风风雨雨。直到现在,我们公务接待的标准仍然定位于“四菜一汤”,这恐怕就是朱元璋节俭思想的长远影响。
以德治国、以俭持家、以廉保家,这是千百年来我国廉政思想的精华和传统。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和光大者,更是廉政思想的继承者、践行者和发展者。从毛泽东的“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到邓小平的“如果在贫穷的基础上不懂得勤俭建国,这个国家是建不好的”,从江泽民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到胡锦涛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再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头执行八项规定、深入推进反“四风”、转作风,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地励精图治、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不断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特别是毛泽东在勤俭建国、勤俭节约等方面为全党作出了表率。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西柏坡工作了10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毛泽东革命生涯最为繁忙的时期之一。中央行政处为了保证他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处理党政大事,准备在生活饮食上给他进行一些改善。毛泽东知道后,对行政处的工作人员说:“你们不要为我吃东西费心费力,一个星期给我吃两次肥肉,那就足矣。”毛泽东在个人生活上更是艰苦朴素、克勤克俭。解放战争时期,他的一件单衣已经破得没法再补了,工作人员劝他领一件新的,但他坚决不同意,最后还是坚持把旧衣补一补继续穿用。
历史和现实昭示一个道理: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政党,难以兴旺发达。同样,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支撑的党员干部,更是难以堪当大任。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一个有志于“道”的共产党人,必然安于“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因为这种“俭朴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