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新
什么是父母爱护子女?给他们留下金山银山,留下高堂大屋,让他们养尊处优,让他们坐享其成,这只是顾眼前,绝不是“计深远”。真正的“父母之爱”,是培养子女的奋斗精神,是养成子女的良好品德,是增强子女的杰出才干,这是他们“计深远”留给子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像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一样,毛泽东在教育子女方面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深刻的理论阐述。他教育子女方法灵活,生动有趣,易于接受。许多逸闻趣事,传为美谈。
毛泽东教育子女要有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仰仗依赖他人。儿女们还小的时候,毛泽东给他们讲梁鸿“不因人热”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个思想。
1959年的仲夏,毛泽东视察途经浙江,下榻刘庄,每日办公到次日凌晨。休息时到院子里散步,伸臂踢腿,活动身体。一次散步,他见英语秘书林克走来,就又讲起梁鸿“不因人热”的典故,提到对子女的教育。毛泽东说:“‘不因人热’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稍停片刻,毛泽东又说:“梁鸿,东汉人,少孤家贫,经常独坐,不与人同食,别人先做饭,做毕招呼他说:锅还是热的,快煮饭吧!可他却说:我不用别人的热锅。熄灭灶火,自己重新燃薪做饭。”毛泽东吮吮嘴唇说,“过去和孩子们谈过这个故事,但他们年幼,没有留下印象。”同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特意再讲梁鸿“不因人热”的故事。他说:东汉有个梁鸿,“举案齐眉”就是讲他的故事,他有个老婆叫孟光。他们穷得要死,给人舂米度日。有一个人对他说:“我这里有火,你用它来烧饭吧。”他说,我“小子鸿,不因人热者也”。你有热,我不沾光。这个人后来到了无锡,成了经学家。这个人是硬汉。
毛泽东认为梁鸿的“你有热,我不沾光”是“硬汉”作为,是“硬汉”精神。他经常用梁鸿“不因人热”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子女,希望他们对这个故事“留下印象”,也就是牢牢记住。鼓励他们要有志气,有股干劲,不要仰仗他人。要有独立人格,不要沾别人的光,靠自己艰苦创业,像东汉梁鸿那样做个“硬汉”。毛泽东其情殷殷,可谓用心良苦。
毛泽东身为国家领袖,在生活中严防子女沾他这个“大官”的“光”。20世纪50年代末“三年困难”时期,小女儿李讷考入大学后住校常常吃不饱。卫士悄悄给她送去一包饼干,却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毛泽东教育女儿说:“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共渡难关。要带头,要做宣传,要相信共产党,相信父亲。”有一次吃饭时,饿怕了的李讷吃起来狼吞虎咽。身为父亲的毛泽东眼含泪花,却咬牙挺着对工作人员说:“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按规定给我一定待遇。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的就不能享受。还是那句话: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呢?”
对自己的儿媳妇刘思齐,毛泽东也是严格要求,不让她打着父亲的旗号办事。1955年,刘思齐进入苏联莫斯科大学攻读理工科。由于以前学文科,加之对环境的不适应,刘思齐感到学习起来非常吃力。1957年暑假回到北京,她便写信给毛泽东告诉其希望转学的想法。毛泽东很快给她回了一封信,尊重她的意见,但“不论怎样,都要自己做主,不要用家长的名义去申请”,体现了坚定的原则性和组织观念。
吃饭,转学,并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可毛泽东却教育女儿“学生”不能享受“干部”的待遇,教育儿媳转学申请不要用“家长的名义”。这实质上是培养子女不沾先辈的光,不躺在父母功劳簿上讨生活,培养能力,创造业绩,自立成才,贡献社会。这是“梁鸿硬汉精神”的具体体现吧。
毛泽东教育子女要经风雨、见世面,在艰难困苦中砥砺自己,在挫折失败中磨炼自己,能战胜自我才能改造世界。毛泽东说过:“吃得菜根,百事做得。”他要求子女不要奢望过自在安逸的生活,而是准备迎击生命河流中的狂风巨浪。
1965年7月,李讷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毛泽东将自己喜爱的四句话送给她作为座右铭:“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3.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4.在命运的迎头痛击下头破血流但仍不回头。”
毛泽东平时对李讷的教育引导,就体现了这四句话的精神内涵。李讷出生于1940年8月。毛泽东非常喜欢自己的小女儿,工作之余经常逗着李讷玩,带她出去散步,教她识字,给她讲故事,教她懂礼貌,尊敬阿姨叔叔们。可同时,毛泽东对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甚至严厉,放手在艰难困苦中捶打他们。1947年冬,毛泽东转战陕北时,刚刚7岁的李讷和战士们一样,排队吃大锅饭,吃不好吃的黑豆。行军时,骑在马上在战火硝烟中颠簸。
李讷上大学时,身体有病,意志动摇。这一时期,毛泽东对李讷的成长更为关心,多次给她写信,耐心开导,循循善诱。父亲的来信,字字句句充满着对小女儿的特殊的怜爱,使她很受感动。她意识到,父亲希望儿女坚强起来,战胜疾病,锻炼成才。父亲的教育和鼓励,使李讷在学习、品德、作风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大学临近毕业时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也教育子女们勤学苦钻,读书明理,使他们成为学养丰厚的有志气、懂社会、知科学、能劳动、会做工的一代新人。毛泽东引导子女读书上进的故事太多太多,这里只介绍一下他把《红楼梦》这部千古名著推荐给儿女们阅读,形成了别具一格“红楼”家教的故事。
1946年1月,长子毛岸英从莫斯科经新疆,飞西安,秘密回到延安,回到祖国的大地,回到日夜思念的父亲身边。自从离开父亲,已近19年了。毛泽东仔细地询问了岸英在苏联的学习情况,又问:“你在苏联常读中国的书吗?”岸英回答:“经常读的,能找到的我就找来读。”毛泽东再问道:“读过什么小说?”岸英想了想说:“读过《红楼梦》《水浒》,还有鲁迅的作品。《红楼梦》里的诗词不大好懂。”毛泽东便把阅读《红楼梦》的要领告诉岸英,然后站起身来,抬头遥望延河那边凤凰山上正在开荒的人群,慈祥地说:“岸英,你在苏联长大,国内的生活你不熟悉。你在苏联大学读书,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这就是农业大学、劳动大学。”听到这里,岸英已经领会了父亲的意思,便说:“是的,我离开中国这么久,在苏联大多过的是学校生活,中国农村我不知道,也不会种田,我愿意向农民学习。”不几天,岸英就背着被子、小米和菜籽,到吴家枣园上“劳动大学”了。在农村,他按照父亲的要求,拜农民为师,刻苦锻炼自己。在毛泽东的潜意识中,会读《红楼梦》与会劳动,同样是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人的必修课。
毛泽东长女李敏,小名娇娇,在苏联度过少年时代。回国后上学时,俄语讲得流畅,汉语却说不好。她就抓紧时间补习汉语。现代汉语补过了,爸爸还要她补习古代汉语,毛泽东对娇娇说:“古文一定要学好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学好古文怎么能了解中国文化呢?你要做个有文化的孩子哟。”爸爸给她下了死命令:必须读通《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而且只准读中文版,不准读外文版。李敏照办了,开始读那些大部头。毛泽东教导李敏读《红楼梦》,是把文化启蒙与文学启蒙结合到一起了。
毛泽东还鼓励女婿孔令华“看《红楼梦》”。学理科的孔令华,在学校担任学生会主席,社会工作多。毛泽东多次告诉孔令华要看《红楼梦》,至少看三遍。他说:“要你们看《红楼梦》,不是让你们单纯看文学作品,是要你们通过看《红楼梦》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复杂性,看了《红楼梦》才能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封建大家族。”
毛泽东对子女的教育有更深远的考虑,他认为这不只关系到子女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而且关系到整个革命和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晚年,他向干部们推荐阅读《战国策》中的名篇《触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就出于严格教育干部子女,培养事业接班人的深谋远虑。
《触说赵太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惠文王死后,孝成王幼年即位,其母赵太后代为主政。秦国乘机出兵攻赵,赵太后只得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以长安君(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为人质,才可出兵。赵太后不忍,听不进大臣们的劝谏。邦国危难之际,左师触入殿进言。他先以赵太后疼爱女儿甚于长安君开启言路,随后又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晓以利害,分析了众诸侯国没有一个能传位三代的原因,就是人主之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最后反问赵太后:“现在您给予长安君以显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多给他镇国重器,却不如使他有大功于国家。否则,一旦您归天了,长安君依靠什么统治赵国呢?”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后,赵太后茅塞顿开,遂送长安君入齐为人质。齐国当即履行出兵承诺,赵国之围旋解。长安君只身入齐,挽救了国家,受到了国人的褒扬,也在齐国得到了历练。
1967年4月,毛泽东读了这个故事,在一份文件的批语中写道:“这篇文章(指《触说赵太后》——引者注),反映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初期,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是不断地进行的,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可能搞资产阶级复辟,无产阶级的财产和权力就会被资产阶级夺回去。”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语出自《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原义是说,君子的流风余韵,五代以后便断绝了。它在今天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天“泽”多指“权力、地位、财富”等。“五世”是虚指,表示一个大概的时间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已经演化成和俗语“富不过三代”类似的意思。
毛泽东依据《触说赵太后》这篇文章,提出一个事关大局、事关长远的问题:“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毛泽东这个要求,是从《触说赵太后》这篇文章中推导出来的。触总结了两条非常有深度、有概括性的历史经验:一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什么是父母爱护子女?给他们留下金山银山,留下高堂大屋,让他们养尊处优,让他们坐享其成,这只是顾眼前,绝不是“计深远”。真正的“父母之爱”,是培养子女的奋斗精神,是养成子女的良好品德,是增强子女的杰出才干,这是他们“计深远”留给子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二是人主之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这是危亡之道。文不能提笔,武不能使枪,无功而获上位,无劳而得厚俸,似乎来得容易,取得轻巧。岂不知易得者易失,易胜者易败,前车之鉴,岂能不防?
毛泽东担心,子女教育不好“他们也会变质”。这不是危言耸听,2000年前的触就认识到了,他是社会经验丰富、洞若观火的睿智之人。那位赵太后幡然醒悟,让小儿子长安君去建功立业,赢得赵国人的声誉和信赖。毛泽东在疼爱孩子之余,所以如此严格要求他们,就是害怕他们秉持“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养成只想接班好逸恶劳的恶习,留下败家丧国身死人亡的恶果。这样,很可能前辈打江山难,后辈丢江山易,使大好江山葬送在下一代人手中。毛泽东呼吁党内各级干部,都要从严要求子女,让流行了2000多年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在共产党人身上失效,使社会主义江山永固。
作为党的领袖,毛泽东不但没有溺爱子女,绝不让他们坐享其成,而且有机会就让他们创业立功。为了锻炼长子毛岸英,毛泽东亲自将他送到抗美援朝的战场。当得知儿子为国捐躯的时候,毛泽东强忍着老年丧子的悲痛,发自内心地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反抗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儿女,前仆后继,牺牲了成千上万的优秀战士。岸英就是属于牺牲了的成千上万革命战士中的一个。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大事。不能因为是我,党的主席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而牺牲,哪有这样的道理呀……”苦斗为民,苦战为党,毛泽东要求子女的正是让他们拿出功勋和业绩。在这方面。他是当之无愧的楷模。
毛泽东关于教育子女的批语,借古喻今,以古鉴今,郑重提出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子女教育的深思和重视。如何真正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尤其是如何防止党的领导干部子弟因为养尊处优而蜕化变质,这是古往今来都十分关注的大问题。关于下一代的安排和教育问题,关系到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如果不重视,不关心,方法不得当,轻则失人失才,重则亡党亡国。触对此问题了解得很透彻,抓住了主要矛盾,因此他提出的忠告很有见地,很有价值。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有很深刻的启示。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为人父母者,岂可忘怀?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