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百善孝为先

吴泠亚

2015年01月23日13:4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土。第二天一早,他来到父母墓前,神情肃穆,深鞠三躬,充满深情地轻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毛泽东跟随行的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回来,我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孝道的民族。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这体现了其养亲、敬亲、谏亲、全体、贵生的孝之追求。总体而言,孝主要包括祭祖、敬养、竭力、侍疾、送葬、追念、无违、承志、报恩、爱身、立身、生育、光宗耀祖等。又可归为经济奉养、精神赡养、祭祖思亲光大宗门等三大部分。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正体现了此一崇高精神,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人认为孝为立德立身之本。如儒家经典言:“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作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更是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诗?小雅?蓼莪》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哀痛父母生养自己,恩德无极,而不能终养。《诗?大雅?既醉》里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的良好祝愿。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它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是齐家之宝。伦理道德强调个人德行,而孝则为道德之核,做人之本。由己推人,由近及远,由家到国。如个人在家能恪守孝行,孝敬父母长辈,在外自然会尊敬他人,与人和睦相处,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和谐。孝自产生起就对中国民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习俗均含有孝的内容,起到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古人说:孝是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代“以孝治天下”,确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例如,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的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等等,都向社会表明了朝廷的政治追求。除此以外,西汉也把《孝经》列为各级学校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入仕联系起来,这成为孝道社会化过程中最强劲的动力。此后历朝无不沿袭此一原则,如唐开孝弟(悌)力田科,明太祖诏举孝弟(悌)力田之士。故鲁迅说:在中国汉有举孝,唐有孝(悌)力田科,清末也还有孝廉方正,都能换到官做。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到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孝与忠相辅相成,成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穿2000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到了明代,嘉靖朝的大礼议,朝廷前后持续20多年关于礼制与人情(孝道)的论争,使得朝政议题集中在政治伦理次序方面,无法集中精力应对南倭北虏的边患问题,而导致危机。

“百善孝为先”。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孝敬父母,忠君爱国的动人事迹,为人们津津乐道、广为流传,这些故事,成为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母本。

在古代,孝被认为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准。被写入正史的人物传记,亦多述及人物孝行。如《宋史?岳飞传》提到:“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历代典籍宣扬的主题,亦多以孝为核心。以至于清代曾国藩说:“读尽天下书,无非一个孝字。”

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孝文化在促进国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

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孝,作为一股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无论对个人、对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批判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团结民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1939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告全党同志书》指出:“一个真正的孝子贤孙,必然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责的人,这里唯一的标准,是忠于大多数与孝于大多数,而不是反忠于少数和孝于少数。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这里,孝成为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毛泽东对父母的孝,不仅身体力行,还教育子女要孝敬老人。毛泽东与母亲感情深厚,得知母亲患病时,把母亲接到长沙求医问诊,二十余天“亲侍汤药,未尝废离”,竭尽人子之责。母亲去世,毛泽东写下了最长的诗歌——《祭母文》,并写下“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需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的挽联。毛泽东在写给新民学会同学的信中说:“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生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在失去母亲之后,毛泽东将父亲接到长沙小住,尽一尽作为儿子的孝心。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土。第二天一早,他来到父母墓前,神情肃穆,深鞠三躬,充满深情地轻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毛泽东跟随行的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回来,我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毛泽东对父母的敬重与怀念,由此可见一斑。对其岳母(杨开慧的母亲)也很孝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按月给杨老太太寄去生活费,从未间断过,一直到老人去世。在杨老太太八十寿辰时,毛泽东提前派长子毛岸英回湖南给外婆拜寿。1962年春,毛泽东又叫毛岸青、邵华夫妇回湖南看望外婆,并为母亲杨开慧扫墓。

邓小平、卓琳夫妇赡养继母夏伯根,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地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爱、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廖承志住在母亲何香凝隔壁。每天早上上班前,他必定到母亲屋里问问母亲的身体、睡眠等情况。胡兰畦曾撰文称赞廖承志“事母至孝,感情深厚”。她回忆说:肥仔(廖承志)千方百计地取悦母亲,他个性幽默诙谐,常常绘声绘色地给母亲讲笑话。只要有肥仔在身边,友人就能见到何香凝开怀大笑。开国将军许世友四跪慈母的故事广为流传,被收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许世友去世后,根据将军遗愿,安葬在河南新县老家父母亲身边,完成了“活着为国尽忠,死后守着父母”的遗愿。母子情深,令人肃然起敬。

一个人懂得孝敬长辈,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现阶段,孝作为立德立身之本,作为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属关系,更应该加以提倡,以发挥它应有的时代价值。自2007年始,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历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中,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在孝老爱亲方面作表率。在家做到孝顺父母,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孝敬好自己的父母,让父母快快乐乐,安静祥和地过好每一天。用兢兢业业、秉公守法、清正廉洁、工作业绩去回报父母,这是最好的孝敬。试想,一名领导干部如果沦落为人民唾弃的腐败分子,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不仅自己无法为父母颐养天年而尽责尽孝,还会无情地将离别之痛和莫大耻辱留给老人。孝敬父母,不在形式物质,唯有脚踏实地地多做贡献、多奉献,为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多做事、做好事,做一名人民的公仆,这样领导干部的父母才会感到慰藉,才会感到自豪,也才会感到荣耀,这样的孝敬行为才是正道。党员领导干部还应该做到为国尽忠,以天下和社会为己任,为民族尽其大孝。很难想象一个连对父母都不能付出感恩之心的人,又怎么可能对亲戚、朋友、同事有关爱之心呢?那就更谈不上对社会有责任感和对民族、人民、祖国的热爱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感情冷漠,花着纳税人的钱,干着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勾当,说穿了就是对自己的衣食父母没有爱心,缺乏感恩之心。为民族尽大孝,即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孝敬父母、顾全小家的基础上,视人民如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好公仆。使孝由个人私德成为社会公德的基础,让每个党员能够有所凭依,能够稳住心神、守住底线,确保自己的行为以德为重,真正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