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传播广西精神 演绎壮乡精彩

2015年01月20日07:23    来源:广西日报

原标题:传播广西精神 演绎壮乡精彩

  2015年年初,一直关注着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展的人们,听到了从国家文物局传来的好消息: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有望于2016年代表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广西有望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回顾刚刚走过的2014年,广西文化阵线呈现的是携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的大发展大繁荣景象——

  申遗:携手共圆“花山梦”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于2003年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于2006年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4年2月,广西向国家文物局报送花山岩画申遗文本,获得预审意见答复并列入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工作由此进入关键性的冲刺阶段。

  2014年7月19日,神奇而沉静的花山岩画遗址迎来一群特殊的游客——20多位国内外知名岩画研究专家和考古学家应自治区文化厅和崇左市政府邀请,前来进行现场考察并为申遗工作出谋献策。

  法国考古学家让·克劳兹教授在近距离观察壮乡先民在崖壁上描绘的诸多图像后感慨道:花山岩画相当神奇,非常独特。一幅幅图像表现出复杂的情节、思想和历史信息,它所呈现的舞蹈、铜鼓等等元素与现存的广西传统文化元素紧密相连,花山岩画具备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

  座谈中,专家学者反复提及这样一个词——“代际传承”。如何更科学地保护并享受、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精髓,是摆在广西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2014年12月中旬,广西歌舞剧院历经3年精心创作的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剧《花山》在南宁拉开正式演出的帷幕,这是国内首部以古老岩画为题材的音乐舞蹈诗剧。舞台上,悠扬的骆越古歌激荡人心,一个个奇妙的古老图形化为凝聚着生命热血的舞姿,引领观众进入一个既朦胧又清晰、既陌生又熟悉的神奇境界。

  谈起这部音乐舞蹈诗剧的创作感受,总导演赵明感触颇多:“《花山》是我从艺以来花费精力最多、做得最用心的一部作品。我一直在想如何用更准确、更独到的舞蹈方式来演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奇。一谈起广西,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歌海’这样一个概念。但如何用舞蹈的方式来呈现广西的文化地理和神韵,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们最终从花山岩画中找到了一个形象而准确的切入点!”

  追梦:再现“跟斗小子”传奇

  2014年10月3日,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在南宁开赛。紧随赛事亮相并广受关注的,是一部大型动漫音乐剧《跟斗小子》。

  由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体育局组织指导,广西演艺集团出品的《跟斗小子》,自2014年9月下旬首演,在两个多月时间里连演28场,观演人数达1.68万人次。在世界体操锦标赛开赛期间,《跟斗小子》用生动的广西故事和壮族元素,阐述了中国梦的壮乡表达,向世界传播了广西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

  《跟斗小子》总导演、编剧张仁胜在回顾创作历程时,激动情怀溢于言表:“《跟斗小子》说的是体操王子李宁在他的壮族母亲引领下为追逐人类理想点燃梦想之火的故事。当李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燃奥运主火炬时,望着这个壮族人和那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我想起了远古那个寻访天边的壮族孕妇生下的‘勒’,还有‘勒’为族人找到的太阳。那个瞬间,相隔千年万年,两个壮族人,找到太阳与点燃人类理想之火的举动在我眼中重叠成一个形象。这个重叠让我这个在广西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山东人感到激动,有了去寻找这两个形象之间文化关系的冲动。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于是,我把一个今天的壮族人和一个传说中的壮族人链接成一个有意味的文化结构。”

  观众看到的是《跟斗小子》舞台上呈现的精彩,却看不到演员舞台后的艰辛——2014年7月间的广西木偶剧团排练场里,闷热程度与蒸笼无异。壮族神话中羲和的太阳鸟仿佛栖息在剧场的屋顶不肯走,以无比强大的热量考验着“跟斗小子”们的意志。眼看着在酷热中挣扎的剧组成员,身为总导演的张仁胜心里难受。但是,在“没走到天边”之前,他还得不停地吼着剧中那句最重要的台词——朝前走!还得硬着头皮驱赶那些挥汗如雨的执行编导、演员去表现“母亲的传人追着太阳奔跑,十万大山挺起壮族脊梁”所必须完美完成的一个个规定动作。

  追着太阳朝前走——《跟斗小子》的每一位创作人员和演员,都成为了舞台上那支亮堂堂的火炬!

  纪录:用影像传承历史文化

  用镜头记录本民族历史积淀和绮丽文化,用镜头记录我们自己的生活!2014年10月上旬,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的“广西纪录影像展”活动现场,一部部以广西各民族现实生活、历史文化和民间工艺为题材的纪录片,让观众大开眼界。更令人赞叹的是:这些达到相当艺术水准的纪录片,均出自各地业余摄像爱好者之手,其中不少摄制者还是农民。

  由南丹县白裤瑶姑娘黎夏拍摄制作的《瑶纱》《瑶家酒》两部纪录片,在影像展中尤其令人赞叹——经过短期培训后,黎夏走访家乡多位白裤瑶纺纱高手,追踪记录从种棉花、煮纱、绕纱、跑纱到刺绣、剪裁等30多道工序,形象展现了白裤瑶妇女的心灵手巧。在此后拍摄的《瑶家酒》里,黎夏更进一步,不仅真实记录了瑶家酿酒的流程,还将镜头转向瑶家人送礼酒、唱酒歌等习俗,揭示出白裤瑶人酒文化的内涵。一名白裤瑶姑娘,用摄像机开拓出一条真实、生动揭示本民族生活独特美感和内涵的影像之路。

  2014年11月底拉开帷幕的“广西国际民族志影展”,将镜头所反映的生活由广西拓展到全国、拓展到东南亚。90多部来自中国、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原创纪录影片,真实记录了壮、汉、瑶、苗等民族手工艺、戏曲、节庆、饮食等题材的影像。影展如同一个“万花筒”,反射出绚丽多姿的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与民族文化多样性,彰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和多彩世界。

  创作:挥写广西人的笔墨语言

  2014年12月24日,黄格胜、郑军里、阳山、徐家珏、肖舜之、伍小东、左剑虹、何二民、蔡智、姚震西、韦广寿、黎小强、王雪峰等13位广西画家集体亮相北京,举办“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广西壮族自治区国画作品展”,向观众展示“广西画家的笔墨语言”。

  画展现场,黄格胜以2014年创作的小长卷《梦里漓江》展示漓江气韵生动的自然美与意韵丰厚的人文风情;郑军里的《唐人诗意图》《踏雪寻梅》等写意人物画,用简洁凝练的笔墨营造充满诗意的禅境;阳山的《壮乡情韵》形象展现红水河沿岸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沉神态……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教授在画展现场感慨:广西有好山好水和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广西画家笔墨语言的建构来自生活,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征。他们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艺术起点和语言形式。他们的作品,在全国美术大格局中与传统强势地区画家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

  2014年,广西文化人演绎的精彩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由广西电影集团出品的中法合拍故事片《夜莺》,向世界观众讲述了一个既古老又现代、既生机勃勃又温情脉脉的中国故事。

  广西动漫创作从民族文化血脉中寻找优秀基因,用现代艺术手法挖掘广西元素,推出了《寻找太阳》《唱山歌》《海上丝路之南珠宝宝》等一批优秀作品。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广西文联联合实施的“重点文学创作项目扶持工程”,重点对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及文学评论优秀创作项目给予资金扶持,正在有效地激发起文艺家的创作热情……

(来源:广西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