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0日05:24 来源:南方日报
在珠江新城地铁站的“花公益”义卖点,市民挑选好自己的花后便可微信支付。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天河区“花公益”栽种基地为有困难的市民提供了一个工作机会。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21岁的陈然(化名)来到石牌东路的天河区异地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一手握起小盆栽植物,一手持着刷子熟门熟路地扫去叶子上的灰尘和泥土,这个步骤让植物看起来更加鲜亮,做此项工作时,她笑称自己为“清洁小妹”。
这位个性开朗的“话唠”姑娘,却是一位鱼鳞病患者,由于病征外观,使她在找工作过程中处处碰壁,受人歧视。而今,得益于“爱心天河”三年行动计划和天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称“人社局”)具体实施的“阳光羽翼”就业帮扶项目,陈然和她的就业困难伙伴们,正在逐渐地走向工作岗位。仅陈然所在“花公益”项目,就已帮扶了10余位困难居民就业。
●南方日报记者 成希 见习记者 许晓冰 通讯员 田禾
购买社工服务免费培训技能本领
去年年初,在人社局开展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时,曾联合民政、残联等部门对全区21条街道的辖区居民进行了摸底,梳理全区800余户双低就业困难家庭,其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困难人员167人。调查显示,167人以大龄女性为主,女性占比67%,40-50岁年龄段占比超过35%,76%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90%没有就业技能。
在就业困难人员中,有的是因为要照顾患病家庭成员,有的因本身文化技能低,或者本身有疾病无法长期稳定就业。陈然便是因为身患疾病与数份工作失之交臂。
陈然是鱼鳞病患者,双眼眼眶略为红肿,脸颊、身体皮肤干燥,呈鱼鳞状并伴有脱屑。自2012年中专毕业后,陈然数次应聘,积极寻找工作机会。此病虽无传染性,可由于病征外观,使她在找工作过程中处处碰壁,受人歧视。
天河区人社局为167人进行专门的就业匹配时,陈然没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直到人社局购买的广州市“幸福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下称“幸福里”)的社工向她介绍“花公益”爱心绿植社区融入项目时,陈然觉得叩开了就业路上的一扇大门。
“企业、单位希望招聘外观较佳的员工,这是可以理解的,那我们就必须转变工作方法,为陈然开另一扇窗。”幸福里总干事彭洪说道。
项目运行3个月来,在园艺师的悉心教导下,陈然对园艺工作逐渐熟悉。她回忆道,“一开始连种东西都会错,我一直在学习,把握老师的种植窍门,也运用到自己身上。”混合、搅拌营养土,设计盆栽,完善植物品相,养护植物,看似简单的步骤背后都透着对劳动技能、责任心的培养。
寻找代售点爱心售卖受欢迎
一个月后,“幸福里”的社工与项目成员将盆栽作品放置在合作企业门前售卖。就业困难人员制作的盆栽作品以25元一盆的价格出售,市民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成员们似是共同打理着一间承载着希望的花店。因为个性开朗,乐于与人沟通,陈然很快成为了项目的副组长,负责宣传、沟通等工作。在成员刘娟(化名)的眼中,陈然是成员与花卉公司、售卖门店间的纽带、桥梁。在社工、成员的“委以重任”中,陈然就业的自信心、责任心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和缓、近人。
年底清算中,陈然惊喜地发现,盆栽受人欢迎的程度超出了她的想象。而且,在无人管理的售卖点,盆栽回款率达到99%。“我们收回的资金中还有1角、2角的,可以看出99%的回款率并非有人不给钱,可能是他们不够钱,市民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陈然笑逐颜开。
在“花公益”项目中受益的不仅有陈然,成员刘娟的改变也是十分可喜。“原来建议她去做一件事,她会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不去做。现在向她提建议,她愿意去尝试,与人沟通也顺畅很多。”“幸福里”社工苏尔说。现在,刘娟成了该项目的组长,制作盆栽、出入库、仓储统计、养护、回收、做报表等工作都由刘娟负责,幸福里也安排两名社工对她的工作进行核对和抽查,数据准确率高达100%,苏尔提到,刘娟每天都会向自己提交工作小结,“非常详细,有时小结字数都超过1000字了”。
下一步,幸福里将邀请专业审计公司对“花公益”项目进行公开审计,通过网络等媒体公示财务联合声明,方便群众监督,凸显透明公益。
■“花公益”项目
由人社局免费提供场地、平台,由“幸福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系花卉园艺公司,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种植材料和免费技术培训,让困难人员提升劳动技能、增加就业自信心、增强社会融入能力的一个公益项目。
■链接
“阳光羽翼计划”帮扶困难群体就业
“爱心天河”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就业服务工作向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重点向年龄介于40至50岁及低收入、低保户、失独家庭、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倾斜,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服务。2013年,“爱心天河”行动计划实施首年,天河区人社局帮扶该年度辖区内有劳动能力残疾人士实现了100%就业。2014年,天河区人社局为“双低”人群开展了十余次专场招聘会。参会企业均是根据就业困难人员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取和邀请的。
在此期间,人社局倾力打造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社工、义工的“3+2”精细化就业帮扶模式,以“调研摸查、职业规划、定制培训、岗位对接、在职援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服务链。他们通过开展“阳光羽翼”计划为各类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帮扶。
帮扶计划分为四步:
首先是需求调研,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访谈,深入了解困难群体无法就业的原因,落实他们的需求;
第二是针对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第三是引入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的专业就业辅导,开办专场公益性招聘会,一对一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和企业进行对接;
最后,对帮扶对象进行跟踪回访,了解他们适应新工作、新环境的程度,并提供进一步辅导。
■相关
购买司法社工服务 经费每人每年10万
为服刑人员及刑满释放人员提供教育矫正、心理矫正及帮困扶助
南方日报讯 (记者/张西陆)广州将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社区建立司法社工队伍,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及刑满释放人员提供教育矫正、心理行为矫正及帮困扶助服务,每名社工的购买服务经费按每年10万元确定。19日,《广州市司法社会工作项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市司法局副局长何友汉表示,建立司法社工项目体系,建立健全司法社工队伍,与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相结合,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及刑满释放人员的危险因素和需求因素,提供教育矫正、心理行为矫治及帮困扶助服务,能够有效提高矫治帮扶效果,实现执法监管职能与矫治帮扶功能的合理分配、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社工组织的协调互动。
何友汉介绍,《方案》将在建立司法社工项目体系、健全服务项目管理程序、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完善与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结合等四个方面展开工作。
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7月起,广州便启动了社区矫正工作。截至2012年8月底,全市12个区(县级市)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5600多人,现在册3200多人,重新犯罪率仅为0.1%,远低于全国0.2%的平均水平。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