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0日05:21 来源:南方日报
微热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进补养生,但补后常觉得肠胃不适,有人便认为自己“虚不受补”,放弃了进补计划。其实问题不在于进补的食物,而是因为进补的方法不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主治中医师邓聪提醒,进补的基本原则是畏寒体质补阳,虚火体质滋阴,以达到阴阳平衡、身体强壮的最佳效果,切勿盲目进补。
邓聪表示,其实冬至过后,就意味着进入数九天,迎来最寒冷的天气。《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意思是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这是因为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市民可在此后顺时养生,调养身体。
“天气冷了,周身的血管会收缩,而血管收缩就会造成血压增高,老年人本身有动脉硬化的问题,血管比较脆,一旦血压升高,往往造成脑出血,即中风。”邓聪表示,多吃鱼、蔬菜、豆腐以及含叶酸类的食物,少吃肉,能够有效防止中风,降低20%的中风发生率。其建议,一天最好吃400毫克这类的食物,像大豆、蘑菇等菌类,还有蔬菜中的菠菜、油菜,以及水果中的橘子都含有较多的叶酸。
专家表示,过冬养生简单可归纳为“藏”与“补”二字,具体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收藏,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世间万物都进入了封藏冬眠、休养生息的状态,人体养生应顺天而行,借助自然之势,顺天而“藏”,因此冬季起居养生应“早睡晚起,必待日光”,谓之“卧藏”、“养藏”。此时,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
第二个原则是避寒。冬令气温低,人的抵抗力也比较差,容易受到寒气侵扰。特别是原本就体内阳气不足,容易畏寒怕冷的人。冬季养生的避寒并不仅仅是要做好保暖,还要注意祛除身体的寒气。尤其是年老体弱者遇到寒气侵入,一些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很容易发生,所以要善于“避寒”。
第三个原则是进补。俗话说:“秋冬进补,开春打虎”,冬令是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市民可根据自身体质适当进补。中医有“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可多吃牛肉、羊肉、乌鸡、鲫鱼、虾、蒜苗、韭黄、香菜、白萝卜、人参、莲子、山药、当归、猕猴桃、柚子等,少吃甚至远离寒凉食物,这对于平衡人体阴阳、增强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
网友观点:
@乔志强:入冬以后,各种中药进补也开始热起来。一些注重养生的老人家此时喜欢服用一些滋补类的中成药,比如阿胶、六味地黄丸等,但不分体质乱用中成药是很危险的。
@天天向上:关键是要树立科学养生观念,通过增强自身免疫改善健康。自古以来,中医养生讲究整体平衡观,注重从生活方式、心理状态、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的角度全方位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来抵御病邪。
@王琦:亿万苍生,人有九种,一种平和,八种偏颇。根据偏颇的症状不同,体质区分为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在进补之前,最好知道自己属于什么体质。
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
通讯员 陈瑶璇 魏星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