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洋市民”成了政府“座上宾” “金点子”有了变现“快车道”

2015年01月20日05:20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洋市民”成了政府“座上宾” “金点子”有了变现“快车道”

成立仪式上,外国友人在轻松的氛围中联谊交流。受访者供图

  外国友人参与慈善万人行活动,这亦是咨询会线下联谊活动的一种形式。受访者供图

  2013年以前的一段时间里,在东区巴拉维斯特西餐厅内,20余个从不同国家来到中山工作的外国人每周都会相聚在此。他们点上酒菜,越聊越high,有对旅居生活的抱怨,也有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不过最终,这些话题都转向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只可惜,后来由于餐厅倒闭等原因,聚会无奈中止。虽然讨论所造成的影响仅仅停留在了餐桌上,但它的意义却不仅于此。每周一聚,成为了现今中山市外国人咨询会的雏形。

  2014年年中,市外事侨务局正式组建起了外国人议事团队,即外国人咨询会。经过双向选择,8名外国人与1名中国人加入队伍(后增加至10人),由由瑞士人福斯特担任主席,为中山外籍群体发声,也为中山发展建言献策。

  咨询会正式与官方对接,使之成为了中山推进社会善治的又一支新力量。其成员的背后,则连接着来自世界各地如今侨居中山的2000余外国友人,他们关注着这座中国南方的滨海城市,并期待着与她有着更加深度的融入与更融洽的相处。

  关注生态、交通乐意借母国经验“献策”

  曾在英国伦敦做过多年警察的杰瑞现在是中山市一个助残公益项目的资深志愿者,旅居当地已有数年。前一段时间,他忽然发现出行时想要打上出租车十分困难,尤其是在下午的交班时间,希望交通部门能够帮忙解决。

  相比于广州、深圳等国际都市,在中山常住的外国人群体并不算大。根据粗略统计,在2000多名常住者当中,大部分来自韩国及日本,大致占到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余则来自欧美、非洲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等。外国人所遭遇的生活问题常常被归结于文化差异,但实际上不完全如此。在他们所提交的建议中,除了因各国生活习惯不同而导致的不便被常提及外,让外国人群体更加关注的则是类似于城市生态、交通、招商等本地人同样关心的公共事务和民生问题。

  令来自爱尔兰的尤金头疼的则是居住区周围的鼠患问题,他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做好防疫工作,清除“四害”;而现任中山一家模具公司总经理的高登所反映的小区停车问题也在市区内十分常见,他不满于因小区地下车位只售不租导致的地面违停现象猖獗……

  诸如此类,作为同样生活在中山的“市民”,外国人既是这座城市所存在问题的亲历者,也是这座城市健康发展的受益者。除了发现问题以外,他们通常乐意于提出自己的“金点子”,与城市共同发展。而因为来自不同国度,他们从不同视角给出的建议,有时更加具备参考价值。

  例如,在观察过中山正在实施的岐江水治理工程后,杰瑞给市规划局提了一条建议,他这样写道:“作为长居在中山的外国人,我们非常希望政府能够研究如何引入水面植物生态系统来改善河流水质的做法,这也是一些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采用的,高效低成本的非常自然的整治河水的方法。”高登则借伦敦、柏林等城市的做法建议中山重新引入三轮车,一方面发展特色旅游业,一方面满足市民短途出行的交通需求。而其他来自外国友人的建议中,也广泛引用了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同类事务时的对策。

  “线上线下2+3”模式让“洋市民”与政府无缝对接

  咨询会的诞生,其主要功能即是收集和整理这些大到城市治理、小到生活琐事的意见或建议,并为它们提供与官方对接的渠道,使其“掷地有声”。外事侨务局的介入,让原本民间自发组织的“茶话会”逐渐走上了正轨。

  2014年10月12日,在咨询会正式运作了一个季度之后,考虑到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外侨局牵头举办了成立仪式,正式定名“ZSFAC”(即中山市外国人咨询会)。当天,近200位常住中山的外国友人齐聚西区知己酒吧,活动还邀请了中山市政府党组成员冯煜荣及多家新闻媒体到场,这一组织的架构及运作模式也向外界公开——“线上线下2+3”。

  “2个线上交流平台”指“线上微信订阅号”及“线上网络问政平台”,一个负责收集外国人意见及向外国人群体发送信息,一个用于和政府部门交流。通常,咨询会的中文秘书在每次例会后都会将成员或其他外国人所反应的意见、建议翻译成中文,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分送到各个职能部门,并将答复内容通过微信进行英文答复。

  “3个线下交流机制”,则指的是“线下外国人联谊活动”、“线下常规例会”和“线下部门拜访”。市外侨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每个月他都能在局里的会议室见到这些特殊的客人,“他们定期在这里召开圆桌会,每次讨论地都很热烈,有不少同事还去围观旁听。”为了让外国人反应出的问题和建议能够得到更加实在的回应,市外事侨务局还和咨询会成员共同商量,将在今年开始就具体问题对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实地拜访,实现“坐下来聊一聊”。

  如今,外国人咨询会已实际运作半年,他们召开了6次例会集中讨论从朋友圈子里收集到的各种议题,并形成了20余条成文意见、建议以及大量未成文观点,涵盖了交通、环保、旅游、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中,不少在外事侨务局职能范畴内能够解决的事项,都已得到有效办理。

  将拓宽“发声渠道”让更多“洋点子”变现

  有一件“小事”让咨询会的一位负责人津津乐道。去年,中山一家模具公司想要招聘美国技工杰伊进企工作,却因为他的学历程度低遭到有关部门拒绝。原来,美国“大叔”杰伊出生在当地一个“模具世家”,祖孙三代人都从事着模具制造工作。他从小学毕业后就开始跟随父辈学习模具制造,如今已有30年工龄,是业内的“技能大师”,只可惜学历等硬件并不“好看”。

  “既要院士博士,也要能工巧匠。”这是中山市人才政策一向奉行的宗旨。在通过向咨询会成员了解实际情况后,外事侨务局与市人社局进行了沟通协商,要求企业提交杰伊的从业经历等多项能够证明其专业技能水平的材料,最后让他成功办理了就业许可和工作签证。

  这便是咨询会发生效用的实例之一,不过,该名负责人也坦言,从部门回复的角度来看,能够直接采纳、转化为行动的提案尚属少数,部分建议由于体制不同、资源有限暂未能被部门马上采纳。其实,也有咨询会成员在召开例会时指出,通过网络问政平台提交建议时遇到了部门答复“打太极”的情况。有成员甚至质疑:“如果外国人群反映的问题都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咨询会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当然,大部分咨询会成员所持的态度都比较乐观。“作为身居中山的‘市民’,提出城市存在的问题并且建言献策是我们的责任所在,目的都是为了能让这里变得更好。”在他们看来,咨询会只需要负责提出问题,发表外国人群体的看法,而政府采不采纳,能采纳多少,这要看现实因素,不能强求。

  成员们理解,在咨询会初创时期,出现矛盾,出现观念的分歧,出现不理想的情况是再正常不过。“任何组织或者是机制都有一定的磨合期。看到他们争执我们反而觉得是好事,这表明大家都有干劲,都在向同一个好的目标去努力。”外侨局的一位负责人员笑称。

  据其介绍,针对运行半年以来遇到的种种问题,外侨局和咨询会已经商议好,2015年将要通过线下方式让咨询会成员更加紧密地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对接上,举办更多“outreach”让更多外国人参与到建言献策队伍中,并将“洋市民”的金点子通过媒体公开,“一定会越来越好”。

  南方日报记者 王子威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