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万人挑一选骁勇 骁勇一肩挑万担

2015年01月19日03:45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万人挑一选骁勇 骁勇一肩挑万担

  2013年7月16日,中国赴利比里亚广东维和警队出征仪式上维和警察向祖国宣誓。曾强 摄

  周·重磅

  解密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王腾腾

  实习生 李强 郑潇

  1月11日,又一批中国维和警察走出国门,奔赴联合国塞浦路斯任务区,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这是中国首支赴塞浦路斯的维和警察。

  至此,中国向联合国派驻维和警察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

  2000年1月12日,15名中国警察第一次身着中国警服,头戴蓝色贝雷帽,飞往遥远的南太平洋岛国东帝汶,揭开中国警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序幕。

  15年间,中国共派出维和警察2138人次。他们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作“世界和平的使者,中国的骄傲”。

  中国“蓝盔”走向世界

  伴随着新千年的开始,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步伐也迈出了坚定的一步。自2000年首批派往联合国东帝汶任务区15名维和警察以来,15年来中国先后向东帝汶、波黑、科索沃、利比里亚、阿富汗、苏丹、海地、南苏丹、塞浦路斯9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2138人次。同年3月,公安部成立维和警察工作领导小组。4月,设立公安部国际合作局维和警察工作处,同时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

  在这2138人次的维和警察中,包括成建制的维和警察防暴队,以及作为单警派出的维和警察。中国首次向东帝汶派出维和警察就是作为单警派出的联合国维护民警。

  “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当地安全与稳定,而单警组成的维和民警的主要任务是为当地的机构与系统重建发挥作用,以及培训当地警察。”曾经担任中国赴东帝汶维和任务的警察范创新说。范创新是2003年至2004年在东帝汶担任维和警察。

  2004年9月,中国向海地派出了第一支维和警察防暴队。这在范创新看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维和警察防暴队是成建制的,是一个集体,而且全副武装,它的影响与作用都是强有力的。”

  迄今为止,中国共向美洲国家海地派驻了8支维和警察防暴队,每次任务期为期8个月。2013年10月,中国向非洲国家利比里亚派出第一支维和警察防暴队。2014年7月,第二支维和警察防暴队被派驻到利比里亚。

  “在2003年左右的时候,海地被联合国评定为最危险的维和任务区。”曾经在海地担任维和民事警察的广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宣传处处长张振贵说。当时他在海地担任的是维和警察总监的首席媒体顾问。

  据张振贵介绍,海地没有被收缴的枪械超过5万支,绑架案很多,犯罪非常猖獗。有好几次,张振贵开着车,枪声突然就在身边响起。因此,张振贵和战友们出去的时候,必须带枪,要穿防弹背心。

  参与维和任务的警察所面临的挑战与危险是无时不在的。据张振贵介绍,他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时候,曾亲眼目睹多起暴徒围攻联合国维和人员的场面,“有些维和人员被暴徒打死了”。

  但是,张振贵说他们没有退缩,在枪林弹雨中,仍然要肩负起重任。曾为新闻官的张振贵说,自己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将看到的记录下来。为了我国在培训维和警察时能接触到更多一手的资料,他都要接近最危险的地方。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防暴队有任何行动都要通知他,跟防暴队一起去。

  虽然他的同事都说这非常的危险,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在一次参与行动的过程中,张振贵将携带的手枪上了膛。他躲在掩体以及装甲车内,手举摄像机进行拍摄。而外面是枪林弹雨。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发生。也因此,张振贵被称为手举“双枪”的人——手枪与摄像枪的维和警察。

  早在他第一次在东帝汶执行维和任务的时候,就因为出色的表现被联合国派驻在东帝汶的维和警察总监要求延期。

  选拔维和警察万人挑一

  在世界其他热点地区,中国维和警察也获得了很多赞誉。

  2008年11月7日,海地“诺言”学校发生坍塌事故,中国维和警察第一时间开赴事故现场,他们身背50多斤重的装备、冒着近40℃的高温,坚守事故现场120余小时,圆满完成救援、安保任务。海地总统普雷瓦尔授予他们“国家骑士勋章”。类似的表现已经成为中国维和警察的常态表现。

  他们要么以极高的工作效率赢得尊重,要么以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赢得赞誉。“因为我们去担任维和警察的时候,心里很明白自己是代表中国的,丢人现眼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我们的国际声誉。”张振贵说。

  2010年1月,海地发生地震,8名中国维和警察牺牲在了那里,已经走到第10个年头的中国维和事业添加了悲壮的色彩。而在此前,中国的维和警察一直保持着一个让人称道的“三无”记录:无一伤亡、无一违纪、无一退返。

  这些赞誉与记录不是昙花一现,也不是空中楼阁,它们有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前期严格的挑选与培训。按照全国警察的数量以及维和警察的数量来对比的话,中国的维和警察真是万里挑一。

  1999年5月4日—7月25日,公安部委托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举办了第一期联合国维和民警培训班,20名民警参加了培训。张振贵当时已经萌生了参加中国维和警察的想法,后来他参加了公安系统组织的出国留学培训班。“公安部的领导给我们讲话,希望我们这些具有外语基础的人参与到维和警察的队伍中去。”张振贵说。

  而当时在湖北十堰某派出所的范创新也是因为长期坚持自学英语,才争取到了作为一名维和警察的机会。

  语言是重要的关口,但不是唯一的关口,警务工作是否合格,驾驶技能是否合格都是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进行选拔。

  在经过了严格的挑选之后,合格的警察将会进入培训环节,所有的培训都是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进行。但在中国的维和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专门的培训中心。这时我们对于前方任务区的了解程度还不够,虽然有联合国的教学大纲,但还是缺乏一手的鲜活资料。

  专业培训“死亡淘汰”法

  很快,中国的维和警察培训就开始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2001年3月,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在河北廊坊成立。按照联合国培训大纲要求,维和培训分为维和民事警察和维和防暴队两种模式。

  据公安部国际合作局维和处介绍,维和民事警察培训一般为二至三个月,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讲座课等,包括外语、射击、汽车驾驶、维和业务、警察业务、通讯、识图、防雷、急救、安全、野外生存、联合国标准培训模块、任务区标准作业程序等课程,培训期间还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任务区执勤模拟演练。维和警察派遣前,还需接受半个月左右强化训练,是针对联合国任务区实际强化英语、驾驶和射击的训练。

  维和警察防暴队培训为期四个月,共设9个专题。整个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指挥员、甄选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装甲车驾驶员、狙击手进行训练,为期一个月。第二阶段全体人员参加,以防暴技能和防暴战术培训为主。

  随着中国维和警察不断前往联合国维和任务区,中国对于维和警察的培训也越来越接近第一线。张振贵在东帝汶以及海地维和期间,拍摄了大量的视频以及照片,这些都成了培训中心的教材。“很多后期的维和警察可能没见过我,但都知道我,因为他们用的很多视频都是我拍摄的。”张振贵说。

  同张振贵一样,从维和任务区回来的警察都会带来越来越多的经验。“那几年我们的维和培训中心的老师们晚上都要熬夜消化最新的资料。给我们上课的老师的资料都是英文的,都是在第一线录下来的对讲机通讯资料。那些带着口音的英语非常生动、鲜活。”范创新说。

  虽然已经从维和任务区回来多年,但范创新每年都会做一些跟维和有关的事情,最近他就在北京参加一个中英维和培训班,学习英国的维和经验。

  培训中心培训之严格,甚至被称为“魔鬼训练”,所有训练课程要参照实战展开。但参加培训的警察想要在这里成为一名合格的维和警察,同样面临重重难关。

  培训结束后,学员有一个模拟考试,与联合国甄选维和警察的标准是一样的。考试的方式是“突然死亡淘汰法”,每一个科目都是如此。

  范创新说,“突然死亡淘汰法”是一种非常残酷、严峻考验参加考试人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一科考试没有通过,就立即淘汰,没有考下一门科目的机会。

  比如手枪科目考试,分别考的是枪械拆装、5米速射、7米速射,“如果我有一发子弹没有打中出现的靶标,立即淘汰。”张振贵说。而英语则按照阅读、听力、写作、口语的顺序进行,考完一门立即由考官改卷,当场宣布成绩,不合格者立即淘汰。汽车驾驶亦是如此。

  “通过了这些考试,拿到合格证,还要去参加联合国的甄选考试,同样要过这三道门槛。”张振贵说,也是因为如此,中国维和警察在联合国组织的考试中通过率多次达到了100%。

  之后,通过严格筛选的维和警察就要奔赴异国他乡的联合国维和任务区执行任务。在那里,他们面临的状况是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与人身危险随时存在。但是,他们仍然肩负起了中国维和的重任,在联合国的多个维和任务区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