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8日07:50 来源:内蒙古日报
1月10日傍晚,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村已经降到零下10度。刚走进村委会,就听到里面传来吹拉弹唱的声音,从窗户外可以看到屋里聚集了很多人。
活动室60多平方米,才建好,还没装修完,屋里没有暖气,只有一个小火炉,不算暖和。但是有个吹笛子的演到尽情处,还是热得脱掉了外套。
吹笛子的叫三疙瘩,是村里的“文艺控”,听支书高锁小说村里筹划组建小剧团,他第一个报了名。
“村里建起了文化活动室,一下激起了大伙的热情。活动室里的10来个文艺爱好者都是小剧团的成员,有拉二胡的,有打扬琴的,我吹笛子,我们各有各的绝活,山曲儿、晋剧、二人台样样拿手。”三疙瘩开始“卖弄”起来。
“你手这样的时候,我才能转回来。”“人家从这边回来了,你该从这边回来。”“起开,起开,你这不好看。”三疙瘩和演员开始讨论怎样表演更好看。因为从来都没经过训练,离登台的水平还差一节,想配合在一起演出个模样来,更不容易。正当大家争论的时候,高锁小想到了一个办法。“咱们村里有两个老艺人,尽管岁数大了,但是也可以给咱们指点指点。”
排练完,记者跟着高锁小连夜来到老艺人申旺家。申旺今年78岁,年轻时是县里晋剧团的演员。说清了来由,人家却拒绝“出山”。申旺年轻时在武川县剧团,老伴在固阳县剧团。当年,县里重视生产,轻了文化,剧团成立3次解散3次。后来,老两口回到耗赖山村又成立了一个小剧团,可不到5年时间,剧团又散了,4起4落,让老两口彻底失去了信心。直到我们离开他家,老两口都没有点头。
11日一早,我们再次来到申旺家。
■下转第2版
(来源:内蒙古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