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最强大脑”的奇妙人生

2015年01月17日08:17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最强大脑”的奇妙人生

林建东在节目现场破解“质数矩阵”。

吴天胜用一个半小时记住了120位观众的指纹特征。

辛哲在画室里作画。

本期导读

  江苏卫视国内首档科学类真人秀《最强大脑》,自2014年播出第一季成收视焦点之后,今年初开播的第二季,继续引发了全国性的讨论热潮。速算“质数矩阵”、“摸骨识人”、默画香港维多利亚港、破解“蜂巢迷宫”……选手们所展现出的超强脑力和各种“神技”,让不少观众大为震撼,甚至发出“智商被严重碾压”的感叹。

  非凡的脑力是天生的吗?那些脑力“超人”有着怎样特殊的经历?家庭生活与职业背景对他们的才能产生了什么影响?南方日报记者在采访《最强大脑》热门选手的过程中发现,即便是百里挑一的天才,也是通过科学的、刻苦的长期训练,经历过无数挫折、失败,才实现了脑力的飞跃。

  舞台上的光环之下,这些“超人”也与平凡的你我一样,在心里深藏着一个个关于世界、生活和人生的缤纷梦想。

  【“指纹哥”吴天胜】

  从差等生到“世界记忆冠军”

  在《最强大脑》第一季参赛选手中,来自广东湛江的“指纹哥”吴天胜,给人们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初次登场时,他用一个半小时记住了现场120位观众的指纹特征,不仅将随机选择的两位观众与其指纹图形匹配成功,又依据“科学判官”Dr.魏随机抽取的一块指纹图板,辨识出了指纹主人的姓名,让无数观众叹为观止。Dr.魏更是毫不吝啬地称:“吴天胜可能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记忆高手第一人。”

  随后,在《最强大脑》中国战队与意大利战队展开角逐时,代表中国出战的吴天胜,在“飞叠杯”挑战项目中战胜了对手马代奥,帮助中国战队以3∶1的优势赢得了国际PK赛开门红。

  《最强大脑》让吴天胜一夜之间名声大噪。在网上搜索他的姓名,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个个子不高、少言寡语的年轻人,获得过那么多国内外重量级的记忆比赛冠军头衔,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身怀绝技、能够过目不忘的“世界记忆大师”,竟然曾是一名“红灯”高挂的“学渣”。

  1985年,吴天胜出生于广东湛江廉江河唇镇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读书时,他一直是一个资质平平的差等生,成绩始终处于中下游,中考和高考都是勉强过关。考上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原茂名学院)之后,吴天胜立志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可惜由于学习基础太差、记性不好等原因,不断挂科。

  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却为他的人生道路带来了转机。有一次他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条新闻,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叫做“脑力运动”的训练项目。吴天胜下定决心,从自己的弱项——记忆力着手,提升自己的脑力。于是,他四处查阅相关资料,日复一日地进行记忆力训练,并从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两分钟内记住120个无规则的数字,一分钟阅读3000字以上,两天记1000个大学英语四级单词,两小时内记住《弟子规》,四天记住《道德经》,还要倒背如流……吴天胜在《最强大脑》上展现的神奇能力,就是从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基本功开始练就的。

  随后,吴天胜参加了央视《状元360》栏目的“记忆王”大赛,一举打败了名牌大学的学生,夺得了冠军,在学校声名鹊起。他也因此获得了代表中国,参加2007年世界脑力锦标赛的机会。比赛中,他排除各种干扰,镇定发挥,用一个小时记住了1800多个数字,力克对手,拿到中国人在该项赛事上的第一块金牌。同时,他也成了全球最年轻的“世界记忆冠军”,更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名拿到“世界记忆大师”称号的在校学生。

  大学毕业后,吴天胜顺利考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此后,他在脑力和记忆训练领域一发不可收,先后成功挑战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前往美国硅谷与那里的脑力精英们进行交流。这个通过自身努力、从“学渣”变“学霸”的年轻人,在不断地参加比赛和电视节目,获得脑力荣誉的同时,也萌生了为大众带来福音的想法。

  毕业后,吴天胜创立了上海复胜教育机构,带领他的团队在全国各大高校和多个城市,开展了一系列训练记忆力的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一步步地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他有一个心愿:让更多中国人的大脑“富”起来。

  如今,吴天胜用自己总结出的记忆训练方法,培养了2万多名学生,其中不乏考上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学子。让他记忆深刻的是,2012年7月的一天,他收到一名姓韦的中学教师发来的短信,称其儿子在使用了吴天胜所教授的记忆方法之后,化学成绩一路直升,成为2012年中考电白县唯一一个化学考满分的学生。

  功成名就的吴天胜没有失去冷静。他说,记忆力的训练只是发掘了人类脑力中的一个很小的方面。“脑力只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求知,但如何运用知识,更好地生活,还需要更多阅历和智慧。”

  【“人脑摄像机”辛哲】

  “每个人都有为梦想奋斗的权利”

  4188万平方米(相当于4000个足球场),7000多座高楼,数不清的街道、港口、船舶、车辆、广告牌……单靠记忆在画纸上将这一切“复原”出来,这在常人看来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然而,当辛哲的那幅9米长的《维多利亚港天际线》在《最强大脑》舞台上徐徐展开时,全场观众都被震惊了。当公证人员拿出航拍照片进行对比时,发现辛哲画上的细节几乎与数字摄相机拍下的城市原貌完全相似,甚至包括一些位置隐秘的建筑广告牌上的字母都没有错。因此,有网友送给辛哲一个绰号:“人脑摄像机”。

  23岁的青岛小伙辛哲是一名景观设计师。当时,节目组安排辛哲乘坐直升机,用了一个白天俯瞰香港维多利亚港的全貌,要求他在接下来的5天内,凭记忆将维多利亚港的全景默画出来。

  那是辛哲第一次到香港。他在直升机上俯瞰着这座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的城市,全神贯注地观察、记忆每个细节。默画时,起初进展还算顺利,辛哲很快画下了一部分核心景观,但是他很快陷入了困局,脑子里所记的内容开始出现混乱。3天过后,他只完成了整个画面的1/10。想到一旦无法完成任务,自己的挑战梦想就将以失败告终,他倍感压力,脸颊瘦了一圈。“那真是一生中最痛苦的三天。”

  在第5天的傍晚,辛哲作出一个决定:抛开挑战时间的限制,无论如何要把这幅画画完。“这是我离梦想最近的一次。”他说,“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证明给我爸爸看,你儿子可以画得很好。”此后13天,尽管体能严重下降,胳膊痛得抬不起来,长时间在封闭空间盯着白纸,眼睛也火辣辣地疼,但他一直坚持画完了整幅作品。

  节目现场,面对儿子用18天辛苦绘就的《维多利亚港天际线》,辛哲的爸爸激动得流出了热泪:“我以前对他太苛刻了。我以后再也不阻止他画画了。”

  对于外界铺天盖地的赞美,辛哲本人表现得非常淡泊。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自己很普通,只是在画面上的记忆力比常人稍好一点。我没有什么超能力,只是比较认真而已。”

  辛哲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对于他的这个爱好,家人一开始是很支持的,但在他上了初中以后,父母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辛哲出生于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没有办法培养一个画家。刚上初中时,他还上过一些素描、国画和水彩的基础课,但上了高中之后就没再系统地学习画画了。

  父亲原本希望辛哲毕业后成为医生或者老师,但高考时,他自己却选择了景观设计专业。上了大学之后,他发现,用电脑软件完成建筑绘图作业,和他热爱的绘画完全是两码事。尽管如此,他也慢慢发现建筑绘画其实别有一番风味。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建筑公司担任景观设计师。

  辛哲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维多利亚港天际线》目前正在香港展出,而对于网上传言的“价值千万”的说法,他很坚决地回答:“那是谣言!我没有受过系统的美术训练,也没有什么成熟的绘画作品,怎么可能嘛?”在他眼里,那次“爆发”只不过是“为梦想发起的一次极致的挑战”,“能成功我觉得很幸运。”

  尽管小时候曾梦想当一个画家,但现在辛哲的心态很平和。成名之后,他并没有如人们想象的那样自立门户,开设计公司或者画室,而是打算继续从事景观设计行业。辛哲经常看一些国内外景观设计大师的作品,像北大俞孔坚教授的作品和“土人理念”就很让他倾倒。“那种将自然、人文相融合,让人在土地中获得自由的设计思想,太合我的心意了,我觉得这代表了未来景观设计的方向。”

  现在,这个初出茅庐的设计师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工作节奏,时常加班到很晚。他想得很清楚:“这个世界很大,并不是所有的梦想最后都能够实现,但每个人都有为梦想奋斗的权利,这就够了。”

  【“数字怪杰”林建东】

  “我不赞成把聪明当成一种天赋”

  林建东(见右图)是带着“香港最聪明的人”这一头衔参加《最强大脑》的挑战。他自己觉得,这个外人看来显得狂傲的头衔其实是“恰如其分”。“我已经参加过世界上各种智力比赛,获得了很多奖项,我很清楚自己的位置,这个称号我觉得并不过分。”林建东如是说。

  擅长疯狂速算、对数字极度敏感、年龄和个人身份保密、昼伏夜出、爱迟到、因为外出“看星星”与节目组失联……林建东的“任性”和“神秘”,令人捉摸不透。而他在节目现场,破解“质数矩阵”,找到“国家宝藏”的出众表现,又不得不让人叹服。

  这是一项号称“规则你都看不懂”的挑战:从大屏幕浩浩荡荡的1380个无规律五位数中,仅凭心算找出其中的7个质数;选手还要凭借超强的空间记忆能力,凭空勾勒出质数和质数之间的连线,这其中只有两条线垂直相交,交界处即是“国家宝藏”的地理坐标。

  事实上,参加各种智力赛事就是林建东平日里最大的兴趣。2010年,林建东参加了在英国享有20年历史的威尔斯智力锦标赛,这个比赛考验的是参赛选手的记忆能力。当时,林建东用5分钟记住了42个从未见过的生僻英语单词,在全亚洲排名第一。林建东最害怕的事,就是“变得迟钝和不聪明”,因为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失去大脑活力,所以他非常热衷挑战自己的智力极限。

  同年,林建东还将挑战的目光投向了一个历史悠久的高智商人群俱乐部——门萨。该俱乐部于1946年在英国牛津创立,“门萨”源自“圆桌”一词,带有汇聚全球高智商人才的含义。门萨是目前全球难度最大的智力竞赛之一,报名选手要在30分钟内完成45道测试题目,而常规的智力赛事通常要求选手在60分钟里面完成50道题目。“我记得考试那天我还迟到了两分钟,最终在20分钟内完全了全部题目。”林建东淡淡地说。

  林建东小时候的确是一个“早慧”的孩子,他喜欢安静地宅在家里看书。“我的父母对我一直采取放养式的教育方式,并不怎么管束我。上小学时,我就觉得看书就等于是玩和享受。”中学时,他主动要求成为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员,“那些年,我放学后的时光几乎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林建东说自己本身的记忆力并不好,小时候考单词、背记等科目,几乎都是不合格的。后来,他是凭借自己的琢磨,形成了一套训练方法,才最终帮助自己提高了记忆力。

  林建东在英国念大学时,曾同时修读了多个学位,包括工商管理及市场营销、商业及资讯科技、法律,甚至还有辐射物品处理专业。“同时学习各种不同的科目,我主要靠的是自学能力。这些学科对我来说都是未知的世界,特别是与辐射相关的那个专业,我就是很好奇,很想进入那个世界一探究竟。”

  尽管嗜书如命,但一听到“书呆子”这个词,林建东就连连摇头,赶忙“划清界限”。“我不是书呆子,也不可能成为书呆子,我喜欢看实用性和工具性强的书,因为它们能够帮助我去改变现实生活。”

  林建东在20岁时,就已经实现了“财政独立”,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注册公司。公司是他和朋友共同筹划建立的,两人身兼公司的老板和员工。“我们做的是一些小宗的进口贸易。对了,那时候在香港女生中风靡一时的贴纸照相机,就是我们引进的哦!”提到往事,林建东显得非常自信。他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这些经验和经历都为他现在的生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林建东对所有和“高智商”沾边的内容都有着强迫症似的执着。他和所有年轻人一样爱看《生活大爆炸》这部以天才科学家为主角的美剧。“那部美剧里面探讨的物理知识我都很着迷,初中的时候就差不多已经搞明白了。”

  林建东有着人人钦羡的聪明头脑,在外人眼中,他自信、强大并无所畏惧。但是,他的内心始终怀有一种谦卑:“我不赞成别人把聪明当成一种天赋,也不认为一个人生下来时智力就已成定局。人的智力和思考力都不是上天给的,是靠后天努力养成的。”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钟琳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陈龙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家庭周刊策划统筹:陈志 李贺

  版式统筹:夏彩霞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