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6日05:37 来源:南方日报
美丽的巽寮湾正努力创建5A旅游景区。
旅游业带旺了小渔村,巽寮渔民转型发展起休闲旅游业。
这个冬天,巽寮并不“冷”。
2014年12月,首届南粤妈祖文化旅游周活动在巽寮举行,吸引了来自广州、北京、济南、九江、港澳等地的众多文化旅游界人士参加;十多天前,“华南杯”迎新帆船赛在巽寮举行,来自广州、上海、深圳、汕头、港澳台等地的近30支船队前来参赛;近日,一批来自四川的游客乘坐专列到广州,并乘专车到巽寮开启“暖冬之旅”……
冬天一般是滨海旅游的淡季。几年前在冬季来巽寮,凛冽的海风呼呼地吹,海边和街上冷冷清清。而这几年,冬季海风依旧凛冽,但游客多起来了,冬天的滨海旅游不再“冷”。在这背后,是巽寮滨海旅游不断提档升级: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主题节庆活动多了、宣传推介更给力了……
惠东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灿洪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提到,惠东正在倾力打造粤港澳地区滨海旅游度假基地。巽寮将力争在2016年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惠东将以此为抓手,打造“百里国际滨海旅游长廊”。
策划:陶然 黄沁 李春江 卢慧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罗锐 张昕
通讯员 赖云青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得天独厚的资源:
石奇美、水奇清、沙奇白
日前,来自湖南的游客徐先生与家人来巽寮旅游,第一次见到巽寮海和沙滩,徐先生不禁感慨:“水真清,沙滩沙子很细很白。”徐先生到过长三角和珠三角其他地方的海边,巽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到巽寮,很多人一开始就对这个名字好奇。当地老人称,公元1447年,背靠狮子山下的巽寮已有人在此定居,一开始这一居住地称为“顺寮”,后遭火灾,为忌不祥,通过卜算,选择在狮子山下右侧荒地住下,并取八卦之一,符合为三的“巽”字代替“顺”字,巽寮名字自此为定。
世界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不少位于北纬22度线附近。巽寮也是北纬22度线附近的一颗滨海旅游度假“明珠”。
阳光、海浪、沙滩。说巽寮是一颗“明珠”,一点也不为过。这里的滨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素以“石奇美、水奇清、沙奇白”而著称,洁白的沙滩绵延数千米,沙滩沿岸水深2-4米,海底平坦坚实,海水清澈碧绿。沿岸诸岛礁石经海浪的长期冲击侵蚀,更是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形成了“绵羊戏海”、“龟璞飞鸟”、“骏马探海”等景观,堪称“动物石景公园”。此外,巽寮还有“绿色翡翠”、“天赐白金堤”、“东方夏威夷”等多种美誉。
除了自然资源,巽寮的人文底蕴同样丰富,既具有传统的客家民俗文化,也拥有独具滨海特色的渔家文化,巽寮渔歌(惠东渔歌)已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巽寮海湾一带还有30多处摩崖石刻,早在咸丰二年就有书法家写了“日暖风池”四个大字,刻在凤池小岛悬崖上,其余是北京、广州等地的学者和书法家等所书。
做大做强的旅游业:
来自内陆省份的游客逐渐增多
巽寮渔业村的渔民老李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开着一辆快艇载着几位游客去海上兜了一圈,在该村赚了旅游的“第一桶金”。在此之前,老李和村里的渔民都靠着打鱼为生。渔业和农业占据了巽寮经济的全部,虽然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逐年得到改善,但“靠天吃饭”的生活仍让当地人生活条件一般。
巽寮的旅游业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巽寮有利的地理位置及天然的自然环境逐渐得到省、市、县的重视。1996年,巽寮被省确定为广东省东部地区的重点旅游景点。2000年,被惠州市确定为一级旅游功能区和一级保护区。2002年初,惠州市政府批准成立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巽寮管委会”),对巽寮旅游资源,实行了统一保护、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
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从2005年开始,惠州市引进了金融街惠州置业有限公司,按照“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开发原则,合作开发建设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此后,随着巽寮首家五星级酒店——喜来登度假酒店的成功运营、巽寮三村搬迁工作进入了新的起点以及中区工程的动工建设,标志着巽寮旅游开发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此后,各类酒店、公寓、别墅、文化街、公园、餐馆等纷纷建成,巽寮基本建成集娱乐、休闲、商务、养生于一体的滨海旅游产业体系,旅游接待能力显著提升。2010年巽寮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开始来巽寮旅游的主要是惠东县城、惠州市区、深圳、东莞、广州等珠三角周边地区的游客。而近几年来,随着巽寮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来自湖南、江西、四川、湖北等内陆省份游客逐渐增多。
巽寮管委会书记助理赖云青说,一到滨海旅游旺季,每逢节假日,景区内的住宿餐饮几乎爆棚,不少酒店客房要提前一两个星期预订才能订到。市民王先生深有同感,去年暑期他和家人去巽寮游玩,找停车的地方费了好大劲,“游客实在太多了,很多人一家自驾游过来玩。”
巽寮管委会党委委员刘建彬告诉记者,2014年巽寮接待游客总数超过400万人次,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是340.6万人次。记者了解到,2011年巽寮全年接待游客总数为202万人次,而去年超过了400万人次,3年间,巽寮接待游客总数就翻了一番。
有待破解的“瓶颈”:
将在天后宫建设游客服务中心
一些游客到巽寮游玩,有这样的感受:除了到海边观光、海边游泳以及乘船出海外,没有太多可以游玩的项目,另外相关的配套设施还有所缺乏,比如缺乏停车场、厕所、更衣室。
对于巽寮的未来,惠州市旅游协会会长曾俊说,首先要考虑景区究竟能容纳多少人,旺季会不会超过接待极限而导致管理混乱;其次,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公厕、停车场、游客中心等,进一步满足游客的需求。
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当前巽寮旅游急需破解的“瓶颈”。当前巽寮正在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正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刘建彬说,目前巽寮正在逐步完善各种配套设施,目前正在建设的相关项目还包括游艇俱乐部及码头、滨河酒吧街、漂流、体育公园、森林公园等,增加巽寮的旅游项目。游客关心的停车场、更衣室、厕所等相关配套也在增加。刘建彬还透露,巽寮还计划建设一个游客服务中心,选址确定在天后宫商业民俗文化街。
去年端午假期去巽寮旅游的人一定印象深刻:前往巽寮的道路拥堵异常,一些人堵在路中好几个小时。这跟当地修路以及游客量大增等有关,但也提醒当地需要进一步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最让人期待的是广惠高速东延线及海湾大桥的通车,通车后深圳、惠州市区等地驱车前往巽寮可以节省半个小时。不过原计划去年底通车的该项目至今还未通车。
吸引游客除了靠硬件,还要比拼软件。这种软件水平包括当地对于历史文化的挖掘、包装和营销,以及进一步提高当地旅游行业管理水平等等。
去年12月在巽寮举行的首届南粤妈祖文化旅游周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广东省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罗如洪说,旅游周选在12月举办,也是希望能延长巽寮的接待时间,在淡季也能吸引客人。
“今年巽寮打算策划几个主题活动,包括帐篷节、婚纱摄影周等,借机吸引更多游客。”刘建彬说,巽寮的客家文化、渔歌文化等也将进一步挖掘包装,并且加大宣传推广,吸引更多游客。
游客的大量增长,旅游项目的不断开发,还有海边不少旅游地产项目拔地而起。有人也关心,如何避免过度开发破坏当地环境?
记者从巽寮管委会获悉,巽寮当地的开发有相关的规划指引和约束,对于生态保护,当地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禁建设排放污染的项目,兴建了污水处理厂等。
目前惠州正在建设环大亚湾新区,巽寮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大亚湾新区的崛起,巽寮的未来将更加璀璨。
特写
小渔村里的“大胡子”
“我们一起闯码头,马上和你要分手,催人的汽笛淹没了哀愁,止不住的眼泪流……”
一艘艘游船穿梭在蔚蓝的海面,一栋栋民房矗立在白色沙滩环抱的海边,一家家门前插着红黄各异的彩旗,再加上各户院前摆放着的鱼干、虾仔、生蚝等海产品,走进巽寮湾畔的渔业村,一派典型的渔村胜景。
只是,若于黄昏时分行走在渔村的小巷深处,与回归平静的渔村略显“格格不入”,一户门前挂着“渔家乐”牌子的人家,却传出了阵阵《闯码头》的歌声,而走进屋内,蓄着一弯浓密胡须的屋主人,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由于外形神似香港歌手林子祥,今年51岁的李新石被一些村民戏称为“巽寮Lam哥”,也有村民称其“胡须佬”,不过,之所以成为村里的“名人”,除了标志性的大胡子,因多年来所提供的休闲旅游服务好、信用高,“到巽寮,就找胡须佬”的名声早已享誉在外。
看到记者来访,李新石并没有言语客套,像是见着了老朋友,很快便打开了话匣,围坐一旁的几位村民,更是娓娓说起了自己从“四行人”到“五行人”的“变身记”,而带领大家第一个“变身”的,正是面前的“胡须佬”。
变迁
渔民赤脚上岸,旅游业带旺了小渔村
“听老人们说,巽寮湾过去是无人居住的,几百年前,潮汕渔民在这里避风,才逐渐在这里定居,那时的渔民还是住在船上,被岸上的人叫做‘四行人’。”李新石笑言,因为“五行”缺土,早在解放前,渔民是不允许穿鞋上岸的,不然会被岸上人驱逐。
解放后,重获新生的渔民们开始“赤脚上岸”,当时地方政府也建房、分房给渔民,每户大约30平米,而在李新石的儿时印象中,自己家则是巽寮第一个自建房的村户。
“虽然渔民都上岸住平房了,可仍然以打渔为生,收入很低。”李新石告诉记者,以渔为业时,村民年均收入只有二三千元。
改革开放后,村里部分人开始走出渔村“闯世界”,李新石也动起了“弃渔从商”的念头,像他喜欢的这首《闯码头》里唱的那样,屡屡“出逃”经商,可最终还是在家人的劝说下回到了巽寮。
1990年,巽寮还是一片较为原始的海湾,一次偶然的机会,刚打渔收船的李新石遇到了几个到海边游玩的外地人,并希望乘他的船在海上观光一番,可令李新石意想不到的是,这次载人出海竟让其赚到了“第一桶金”。
“没想到那几个人会给我出船费,整整500块,当时我打鱼一个月也赚不了那么多。”李新石说,自从有了这次成功经验,他开始做起了游船生意,成了巽寮“第一人”。
2000年左右,到巽寮湾旅游的人逐渐增多,李新石开始带领其他村民用渔船接待游客出海,后来又有游客提出要吃渔家饭菜,也就有了如今村里随处可见的“渔家乐”。
“大家都开始做旅游生意,但也存在市场混乱的状况,所以,村委会在2010年时成立了‘休闲旅游合作社’,这在全国也是首家。”李新石说,统一管理后,村里的休闲渔业走上了正轨,渐渐地,再也没有村民出海打鱼了。
变招
淡季出门学习,合买大游艇“四季营业”
“这几年,渔业村旅游旺了,政府也开始引导我们渔民发展旅游业,还出了不少规划,你看,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新房。”说到眼下村民的生活,李新石的大胡子随着笑容一同上扬了起来。
如今,渔业村1400多人中,有七成以上都在从事休闲渔业,有100多条渔船,另外还有10%的人在巽寮当地的酒店、餐馆工作,渔民彻底“变身”,每年的收入也从过去的2万元左右,增长到现在的七八万元。
在领着村民通过休闲渔业致富后,李新石的身份变为了渔业村委会副主任,他也退出了经营游船的队伍,只是由妻子在家经营一个小饭店,而将精力投入到如何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像打鱼一样,休闲渔业旅游也有淡旺季,村民在旺季赚了钱,淡季几乎都是闲着,我就想着怎么利用好这‘空挡期’。”李新石说,经过村干部讨论,决定让村民在淡季外出到国内其他滨海旅游景点学习,把好的做法、经验“拿回来用”。
这样的“拿来主义”,成效十分明显,自2012年外出“取经”后,渔业村的游客接待量每年都呈现100万人次的增长,2014年时达到了400多万人次。
“未来,我们打算合买一艘大型游艇,推出新的服务项目,这样就可以实现‘四季营业’。”
用渔歌文化唱响巽寮旅游品牌
观察眼
用渔歌文化唱响巽寮旅游品牌
北纬22度,可以说是一个神奇的地球刻度。
多个世界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都在这一纬度附近,如今,以巽寮为代表的惠东滨海旅游业,也在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建设起步、巽寮创国家5A级景区的带动下,开始成为北纬22度线上一张新的滨海旅游名片。
10多年前,巽寮还是一个小渔村,即便游客来了也得当天离开,为什么?因为没有酒店,没有旅馆!眼下的巽寮湾,一栋栋酒店拔地而起,一座座楼盘环海而立,恍惚间,身处其中,俨然已是一幅旅游胜地图景。
尤其是随着惠州海湾大桥即将开通,厦深高铁惠东站的通车,惠州机场的即将试运营,交通的便捷,更为巽寮打通了一片新的天地。
然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笔者在走访时却发觉,目前巽寮正在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似乎走的更多的是“国际范儿”:请来世界各地表演者的马戏班、台湾六合夜市小吃引进巽寮湾天后宫、在巽寮湾南区建保税仓买奢侈品、国际帆船大赛……
当然,结合区域内现代滨海地产项目的开发,走走“国际范儿”无可厚非,但旅游的生命力在于特色,而旅游产业的竞争正逐渐演变成地方特色的竞争,因此,用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来提升旅游的发展档次,才能真正打造出旅游特色品牌。
可以说,旅游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
对于巽寮而言,有着千年历史的渔歌文化,而且惠东渔歌已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还有妈祖文化,以及客家文化等,可谓是巽寮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这也是其他北纬22度上的“国际范儿”景点没有的。
因此,与其花费过多精力打造与他人雷同的“国际范儿”,不如更多地经营好渔歌文化的底蕴,培育独具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用渔歌文化等特色文化唱响巽寮旅游品牌。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