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洋军
国务院日前决定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标志着养老金“双轨制”的破冰,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曾经被许多人羡慕的“铁饭碗”被打破。(2015年1月15日人民网)
实行养老金并轨,提了很多年,各级各地也开展了一些试点,但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一直没有在全国范围铺开。在全党上下深入反“四风”、转作风、作风建设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迈出关键一步。此次国务院明确养老金“并轨”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这意味着全国所有按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体制内人员”,总数近4000万的庞大群体都将启动改革。
《决定》一出,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赞许之声,更有担忧之意:打破铁饭碗,4000万公务员今后咋养老?任何一项改革必然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但是,既然改革的巨轮已经启航,就必须破浪前行。笔者认为,破除养老保险“双规制”,必将激活公务人员队伍一池春水。
回归公平正义。对于公务人员铁饭碗,社会上早有微词。进了公务人员队伍,就意味着旱涝保收,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一些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产生了特权思想,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更成了公务人员招录的一个怪圈,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公平正义的彰显。长期以来,这部分人及其单位不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养老吃的仍然是“财政饭”。而新颁布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改变这一局面:今后这些人群将参照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缴纳养老金,并将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从单位养老转向社会化养老。破除“双轨制”后,公务人员的养老改为社会化养老,并且养老金计发不再按级别,而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这样更加公平,实现了同工同酬和待遇均衡化发展。
激发干事热情。一些公务人员,自认为进入公务员队伍,就相当于进入保险箱,干好干坏一个样,慵懒散拖便会滋生蔓延,“四风”问题更会如影随形。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公务人员也是与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相一致的,没有了特殊性,相反更富有激励性,有利于引导单位为每个职工、每个在职职工为自己将来养老保障依法履行缴费义务,还可以激励职工必须好好将工作干好,否则就可能被淘汰出局,同时也打消了公务员跨行业流动的现实顾虑,更有利于促进社会人才在公务员和非公务员行业之间的正常有序流动,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体现平稳过渡。改革必须循序渐进,这是总体原则,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后待遇衔接的总原则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这样做,既兼顾了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各级各地各单位逐步深化改革举措、化解社会矛盾、稳定公务人员队伍。随着“中人”逐渐退休、“新人”越来越多,过渡性的政策安排逐步弱化,新制度逐渐居于主体地位,体现了平稳过渡的改革方针,也有利于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步,实现人才队伍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释放改革红利。向改革要红利,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最大限度地惠及大多数人,绝不能是少数人的利益博弈。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国务院改革决定还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此举将保障改革人群的新养老金水平不低于现有水平。这是改革的本意,也回应了公务人员对调整工资的呼声。养老金改革后,公务员个人账户加上职业年金,新养老金标准的整体水平不低于“双轨”时期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力有序助推改革,公务人员群体对新养老标准也乐于接受。
毋庸置疑,新颁布实施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利事业、得民心的破冰之举,必将激活公务人员队伍一池春水。但是,这样的利好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各级各地需要进一步结合地方实际,不断细化政策措施,使改革的各项要求尽快落地生根。机关公务人员更要以有平常心对待个人的所谓“得失”,越是打破了“铁饭碗”,越要尽心尽职工作,才能使碗里有“肉”,也才能对得起这份职业,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培养和重托。
相关专题 |
· 倪洋军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