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南街北巷 文商并行路自宽

2015年01月15日04:00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南街北巷 文商并行路自宽

上世纪80年代,高第街成为全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曾强 摄

南锣鼓巷已经成为北京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特色街区。 新华社发

  广州高第街位于广州内城之南(罗城内),毗邻玉带濠。宋代以降,得益于玉带濠内联六脉水渠、外通珠江航道的便利交通,高第街一带逐渐成为广州城商业繁华之地。

  乾嘉之际,许氏家族从澄海迁来,繁衍生息,近代成为横跨政、商、学三界的广州大族。上世纪80年代,高第街成为全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吸引国内外眼光,风光一时无两。

  商业的力量在此延续,人文历史在此沉淀。这是高第街最令人忘怀之处。今日高第街成为“内衣一条街”,昔日名人故居的风华难觅。《文心雕城》这一期,通过与北京南锣鼓巷的更新升级比较,或者可以为高第街找到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的思路。

  策划:姜玉龙 谭亦芳 曾妮 统筹:曾妮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马喜生

  高第街:显赫家族,荣耀古今

  今日:成为服装批发一条街

  “没到过高第街就不算是到过广州。”高第街商会会长李汉标说,这句30年前的老话知音越来越少了。

  广州市高第街全长578米,宽6至8米。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高第街两旁摆起了档口做起了“地摊档”的生意。巅峰时期,高第街从早上10时就挤得水泄不通。

  由于空间限制,街上商业慢慢进行分流,童装市场进入了中山八路,皮革市场进入了梓元岗,服装市场进入了三元里、流花市场。如今走在高第街上,映入眼帘的是市民通俗所称的“内衣一条街”,有300多个商铺在经营,周边的大小住宅楼,大多成为“内衣一条街”的配套小仓库。

  曾是改革开放繁华象征的地摊、批发逐渐迁出高第街是经济规律使然。让人发出“盛衰”和“恍如隔世”的感叹,更多是感慨“广州近代第一家族”许地破败不堪,且暂无复兴迹象。

  昔日:许氏家族辉煌一时无两

  许氏家族的昔日辉煌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商业繁荣在高第街相互交织。

  许地保留了清代建筑12组(约46间),民国及解放后建筑百余间,其中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拜庭许大夫家庙”,1处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许广平故居”,7处越秀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许应鑅故居、许卓故居、许应骙故居、许祥光故居、许地门楼、广东宣传员养成所旧址、水母湾美洲同盟会会馆旧址。

  18世纪前后,负责粤省盐务的公所设置在高第街,富足的盐商纷纷在此修建深院大宅,成为盐商聚居的商业旺地。乾嘉之际,许氏家族从澄海迁来,因贩盐之利,在高第街繁衍生息,许氏家族后人出将入相、执鞭杏坛,成为横跨政、商、学三界的广州大族。

  为许家首写传奇的是许拜庭,他13岁到盐店当童工,因勤恳忠诚,受到重用。后来许拜庭成为广州四大盐商之首。在海盗猖獗时,许拜庭集资出力剿匪大获成功,因此获嘉庆皇帝嘉奖,获封“中议大夫”。

  1810年前后,许拜庭选定高第街作为许氏家族的永久性居住地,之后不断修祠建宅,逐年扩充。从此,这一带得称“许地”。

  在风起云涌的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地走出一位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令人惊叹高第街名人之集聚。其中有浙江巡抚许应鑅,一品大臣许应骙,孙中山麾下第一骁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红色英烈”许卓,中山大学前校长、教育泰斗许崇清,“红顶绅士”许祥光,航空专家许锡缵,鲁迅伴侣许广平……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评价,广州找不出第二个如此显赫的家族。

  因盐务而兴旺的高第街,从明清时期起便是一条繁荣的商业街。抗战时期商业氛围曾经受创,上世纪80年代初,高第街因大量售卖香港产品而逐渐恢复昔日商业荣光。电影《雅马哈鱼档》中的海仔便是高第街个体户的一个代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高第街个体户的发展过程。

  思路: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

  早在2003年,便传出高第街要拆迁,2005年有开发商介入希望进行开发。由于居民反对,开发商的《国有土地使用证》被撤销。高第街要开发的消息使得许家后人极为不安。

  2006年初,许氏宗亲以家族名义牵头制作了地块改造方案,并出资150万港元,委托香港大班策划顾问公司美国设计师制作了《开发高第街“许地商城民俗文化村”设计方案》,重点就是把许地打造为旅游商业区。

  不过,该方案并未得到最终认可,难题之一是改造涉及拆迁资金巨大。有报道估计拆迁费用高达50亿元。

  2013年的广州市“两会”上,民进广州市委员会有提案建议,政府应该挖掘许地文化资源,传承高第街历史文脉,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

  2013年,高第街纳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保护区。高第街所在的越秀区还许诺未来将建“许地博物馆”,引导高第街进行更新改造。

  最近,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延忠告诉记者,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将规划突出广州传统中轴线的核心引领作用,对其周边的历史街区与文物古迹进行系统保护与开发,串联区域内名胜古迹,集中展示广州城市传统格局与城址变迁。而高第街所在的区域,未来将打造为4A风景区。

  尽管时至今日高第街如何保护还没有详细方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条集合着商业和人文历史的街道,已经引起政府的重视。

  南锣鼓巷:醉胡同,最北京

  现状:北京风情聚胡同

  现在的南锣鼓巷已经成为北京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特色街区,初步形成了以休闲旅游、文化艺术、创意设计、艺术品交易、游戏动漫等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北京,“逛胡同”成为与“登长城、看故宫、吃烤鸭”一起并列吸引游客的四大元素。南锣鼓巷是“胡同界”的代表,这里以老北京风情著称,历史名人故居集中。

  南锣鼓巷形成于元代北京建都之初,全长786米,宽8米,呈南北走向,浓缩着北京700多年的古都历史。南锣鼓巷的道路结构为旧城典型的“鱼骨式”,它与东西向的18条胡同共同形成一个整体街区。

  如今走在熙熙攘攘的南锣鼓巷上,到处可以看到文化与商业共生共长的景象:游客在路上四处打听中央戏剧学院小剧场、茅盾故居和齐白石故居方位;酒吧、咖啡店、台湾小吃店、港式甜品店、湘菜馆、川菜馆、意大利比萨面馆、工艺品店琳琅满目;兔爷儿、吹糖人、剪纸、千层底布鞋、京绣、京扇、京剧脸谱应有尽有……

  据说,南锣鼓巷的租金几年来几乎是一年翻一倍,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小门脸房,租金每月都在三四万元。以至于原本这里的老住户都成了房东,一间间临街的老房子,现在都成了摇钱树。

  改造:文化创意打底休闲旅游出世

  现在的南锣鼓巷,已经呈现出四种街道景观,代表着四个典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第一种街道景观是以传统的四合院居住建筑为主,第二种景观是由西方古典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结合的折中式建筑,第三种景观由沿街商业建筑组成,第四种景观是直线造型、以钢筋混凝土和玻璃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建筑。

  为了实现这四种街道景观,南锣鼓巷用了20年时间。

  1990年,南锣鼓巷正式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首批划定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为南锣鼓巷日后改造打下基础。

  2000年后,南锣鼓巷的南端,围绕中央戏剧学院附近,率先出现了一些在院落中经营的小酒吧、咖啡馆,成为吸引文化创意人群的好去处。

  2004年—2006年,北京东城区政府对南锣鼓巷内四合院进行“微循环”渐进式改造模式实践,逐步引导疏散了四合院3900余名住在改建房的居民,改造44个院落,为南锣鼓巷空间提升发展撑开了骨架。

  2006年,南锣鼓巷所在的北京东城区政府斥资3亿元,对南锣鼓巷进行修缮,并且铺设了一条仿古石砖路。政府这一大力主导改造,彻底使得本来幽静的老巷变成时尚的商业街。有统计显示,2005年南锣鼓巷有13家咖啡店,到了2009年增加到31家。

  经验:商业+文化驱动旧城改造

  2005年以来,南锣鼓巷经历了从生活空间、创意空间到旅游空间的转变。2014年底的这一次业态结构调整,则预示着南锣鼓巷走向深度旅游开发。

  南锣鼓巷20年的更新升级,给其他城市历史街区改造的最大启示,莫过于因地制宜地把具有时尚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引入历史街区,让新旧交织融合。

  回顾南锣鼓巷的更新升级史,2006年是一个重要节点。2006年之前,南锣鼓巷上最为集中的商业形态是咖啡屋、酒吧和特色餐厅,这可以反映出南锣鼓巷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自发聚集。2006年北京政府斥资对南锣鼓巷进行修缮,从这时候起,南锣鼓巷开始转向休闲旅游,这一时期起,南锣鼓巷上的商业业态更加丰富,也更加草根化,大众旅游消费品增多。

  2010年,有学者开始呼吁,南锣鼓巷要根据发展方向确立重点产业,提高门槛,进行业态调整。

  2014年底,南锣鼓巷一项业态结构调整引起了城市规划者的注意:南锣鼓巷内酒吧咖啡馆比例不得高于25%、特色服装服饰不得高于25%、创意制作及商品零售店不得高于35%、会所客栈不得高于5%、特色餐饮不得高于5%左右、其他经营服务不得高于占5%。

  可以说,2014年底南锣鼓巷的业态调整,正是北京政府意识到南锣鼓巷要保持打造文化创意旅游,必须适时对业态进行升级。此外,南锣鼓巷在业态结构规划控制方面还有一个经验很值得广州学习。南锣鼓巷商户成立行业协会,新进驻的商家必须经过行会“前置审批”,如果新商家不符合南锣鼓巷的业态规划或者这种业态已经饱和,行会将对其投“否决票”。这对于防止低端业态扎堆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行会在商家自我管理方面也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

  记者手记

  历史街区升级改造政府不可缺位

  从北京路核心区的发展思路看,高第街未来的更新升级方向应该仍然是打造历史街区,在进行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同时,串联北京路周边名胜古迹,展示广州城市传统格局与城址变迁。

  从历史街区形态上观察,高第街与南锣鼓巷有着诸多相似处。南锣鼓巷是典型的“鱼骨式”格局,而高第街两旁也有诸如连科里、联胜里、宜安里、积银巷、庆寿巷等浅狭街巷;高第街和南锣鼓巷同样聚集着大量清代和民国建筑,名人故居资源丰富。

  南锣鼓巷的成功有几个关键词:系统保护、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业态提升。即在对历史街区系统保护,使得围绕中央戏剧学院的文化创意有了发展土壤,政府追加投资将街区打造成休闲旅游阵地。后期随着大众旅游的涌入,街区有脱离特色旅游迹象,政府再进行业态规划和提升。总而言之,政府规划始终是守望者甚至主导者,不可或缺。

  反观高第街,至今连整体性保护规划也未曾出台,谈及打造历史街区,进而调整业态为时尚早。也正是由于规划未行,“内衣批发市场”和“住改仓”才成为这个街区利益最大化的业态。

  拥有250年历史的高第街,最鲜明的特色是商业和人文,即从明清至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商业街和广州近代第一家族的许地。目前,这两个特色一个已经式微,一个还待提升。

  南锣鼓巷的改造,引入的是“文化创意产业”,这是极高明的做法。文创产业不但符合历史街区的空间体量,而且利用南锣鼓巷的商业区位,对旅游商贸等产业起到推动作用。

  高第街的更新改造,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前提则是恢复许地昔日的荣光,从历史街区保护开发起步,进而让文化创意产业“登堂入室”。在升级了街区的定位后,为这个历史街区注入新的业态,用更高的效益、更高的房租去挤压原有的低端业态,从而带动街区业态升级。

  政府是旧城再生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高第街几乎年年传闻规划改造,但年年观望,高第街更新升级急需政府之手推动,常规的做法可通过搬迁和招商引资改造旧空间,其后再通过居商协调、市政建设等措施进行新空间管治与协调,但最根本的措施还是通过规划管理进行空间引导,并引导业态调整。

  ■上期回响@大小马站

  Jeany:在大小马站与福州三坊七巷的对比中,我们看到后者越来越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前者在广州都欠缺知名度。保护该不该、值不值,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人人:如果你问一个外省人,广州最好玩的地方是什么?最多人回答的是:长隆动物园。除此之外,我还真没听说过有人专程来广州玩什么的,说明广州旅游还是投入不够。

  小马:印象中的大小马站书院群是典型的合族祠,何家祠道已经修缮一新等待开放。广州历史文化景点开发眼界要开阔,要点轴面齐全,形成街区保护开发。

  何处可看千年广州?如何才能“返寻味”?文心雕城,让我们一起寻策求解。可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或留言评论。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