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北方人”眼中的粤地小城

2015年01月14日05:24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北方人”眼中的粤地小城

绘图:杨佳

王文秋

  第三眼

  岭南以北就是北方,很早就听说过这个说法,当时跟我说这话的广东朋友,半是调侃半是认真。

  到三水已经半个多月了。此前在南海时曾见到一个场景,紧张施工中的万达广场不远处即是大片大片的老旧厂房和民居。新旧杂陈,不断变化中。到了三水,同样如此。中国的很多城市大多处于快速变化之中,但它们的面貌却渐渐趋于一致。

  “人在旅行时会发现城市的差异正在消失,每座城市都与其他城市相像,它们彼此调换形态、秩序和距离”,而“形式的清单是永无穷尽的:只要每种形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一座城市,新的城市就会不断产生。一旦各种形式穷尽了它们的变化,城市的末日就开始了。”各种形式远没有到用尽的地步,城市的形态却似乎已经开始凝固。

  对此又很难苛责什么,城市需要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剥离掉原本的一些东西。新城建起,旧城改造,推陈出新也是城市发展题中应有之意。城市建设总体水平提高了,大家的生活品质提升了。城市渴求繁荣,自然不能停滞不前。旧的元素消失或者弱化了,新的元素怎么树立起来?

  早年曾在真正意义上的北方生活,后来在湖北求学,然后南下广东。住过乌鲁木齐、北京、天津、武汉、成都,还有为数不少的小城市。这些城市有自己特色的只是少数,大多数的城市,太像了。

  苗家的吊脚楼、徽派的马头墙、侗族的风雨桥、客家的土楼、北京的四合院……这些具有各地文化基因的传统建筑语言,在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现代建筑中已难觅踪迹。其实倒也无可厚非,传统的建筑形式在空间利用上无法和高楼大厦比拼,但未必不可以作为文化符号保留下来。

  安徽歙县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徽文化如今已成为当地旅游业最大的特色。在城市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历史成了现实的一部分,并使现实更为出彩。在佛山市百村升级行动计划中,有30个为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其中坐落于三水的有四座。以此为契机,城市的升级建设自然是大势所趋,但建设过程中适当地注意保留本乡本土风物,区别于当下雷同的水泥城市丛林,对城市形态的丰富也是一种补充。

  不止建筑,城市聚落的载体,比如声音、色彩、气味、民俗、方言、传说、小吃、特产,随着城市一轮轮的发展、改造,一层层剥离、褪去,然后换上新的形式。由北到南,北方的县城、粤地的小城,如果除了操持的语言,变化的气候外再没有其它差别,又未免遗憾。三水处于广东沿海改革的前沿区域,发展定位自然不同于身居内陆的歙县。但在追求经济发展之余,歙县在城市规划多样性上的探索仍值得借鉴。

  三水或许没有歙县那么丰富的历史遗留文化资源,但粤语文化圈自成一体,岭南文化独具特色。以此为基础,三水足以展现出不同于其它城市的文化形态,避免城市文化形态模糊,规划随波逐流的状况出现。

  城市是一个整体,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会看到不同的城市。《看不见的城市》中,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有一场关于旅行者的对话。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之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之多。旅行者能够拥有的已经不多,再减少一个,又会减少多少乐趣?更遑论这城中的居民了。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