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4日05:22 来源:南方日报
广州好玩的地方并非只有花城广场和小蛮腰。 资料图片
1月13日南方日报的大型策划《文心雕城》第一期刊登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微信微博上也被广为转发。报道提出了一些问题:广州真的没什么好玩的吗?怎样让广州的旅游业更有文化味?广州应该如何开发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南方日报特邀请“城市论语”微信群中的各位网络大V,对此展开了精彩的研讨。
广州没什么好玩的吗?
广州还是有好玩的,关键是不同层次的需求如何引导。不是广州没什么好玩的,而是没有北京、西安、桂林那样的国家级景点。广州是一个区域性的旅游城市。
@彭澎:广州还是有好玩的,关键是不同层次的需求如何引导。一般而言,老年人、文化人喜欢古迹,如陈家祠、南越王墓等有吸引力。年轻人喜欢的是长隆乐园、花城广场、小蛮腰等现代名胜。而“食在广州”老少皆宜。作为旅游项目来看,有“广州一日游”,当然可以设计几条线。因此,不是广州没什么好玩的,而是没有北京、西安、桂林那样的国家级景点。
@胡刚:广州旅游资源是有开发潜力的,主要是不够重视,没有像抓汽车产业那样抓旅游业,还是需要政府重视,才能发展。
谈锦钊:数碗数碟数家底,广州到底有厶野睇?到广州旅游有什么好处?以往游客来购物,现在四处商业搞起来,旅游就弱化了。
@钟炬:如果你问一个外省人,广州最好玩的地方是什么?最多人回答的是:长隆动物园。除此之外,我还真没听说过有人专程来广州玩什么的。说明广州旅游还是投入不够。
@万庆涛:广州真的没什么好玩的吗?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问题。去年国庆长假,来广州玩的外地人,主要是周边省份的人,说明广州比周边省份要发达,有他们想玩的东西,但其他东部地区省份的人很少来。广州是一个区域性的旅游城市。
广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有何不足?
广州文化底蕴深厚,但没有好好利用,没有变成文化产业。广州目前仍处于文化遗产保护阶段,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开发还需要政策创新和培育市场。对历史文化开发建设方面还舍得投入,但对文化创意方面不舍得投入。缺少高品味的项目。
@谈锦钊:广州旅游不靠本地历史与现存的文化,如何搞好?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是广州旅游业最大的资源。广州旅游缺乏近代民主革命线路,有的是零散、不方便的线路。回想到国外旅游,参观当地历史古迹是不可少的项目。广州能够称得上有全国及世界影响的就是近现代民主革命时期,不认真对待这个“金矿”是广州的悲哀。
@谈锦钊:新娱乐景点有吸引力,搞了不少。唯历史资源利用还有巨大空间可发掘。只说保护重点不放在活化、利用上,旅游就差了。
@万庆涛:广州文化底蕴深厚,但没有好好利用,没有变成文化产业。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却在三旧改造声中遭到毁坏。有的只是近现代的一些建筑,也因为不是连片保护,孤零零地在那里,没有发挥作用。
@彭澎:广州历史文化古迹要分类开发,如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山纪念堂、黄埔军校等,名气大,有吸引力,但在展览内容、信息化手段、互动性等方面可以改进。而地方历史文化的,如宝墨园、余荫山房等应更加突出特色,加大宣传。商业文化是广州一大特色,十三行可与上下九结合成一个景点,并与“食在广州”联动。
@朱江明月:广州不缺历史文化景点,缺的是创意,如何使历史文化与当代人的需求结合起来。缺的是交通便利、配套服务和吸引力。
@朱江明月:广州目前仍处于文化遗产保护阶段,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开发还需要政策创新和培育市场。对历史文化开发建设方面还舍得投入,但对文化创意方面不舍得投入。缺少高品味的项目。
@钟炬:广州不是没有历史、没有文化,而是不擅于提炼总结,不擅于发挥比较优势。有些地方性的东西,换了个视野,就是全国性的,甚至是世界性的。比如南海神庙的南海神是五帝颛顼的儿子,历史非常久远,优势胜过黄大仙和妈祖,目前没有发掘利用好,甚为可惜。
@钟炬:拼历史,广州不如几大京城,拼自然景色,广州不如杭州、桂林,但广州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发挥好了,同样可以成为旅游强市。
@胡文中:广州的世界知名和华人社会公认的历史名人詹天佑这一有影响的资源就没利用好。广州作为海绸之路的千年古港也未利用好。如唐代蕃坊、今光塔一带,以及清代十三行,清代著名行商潘启和潘正炜的故居等都没利用。应由旅游部门、历史专家、经营者一起联合开发。媒体多推介宣传。
怎样让旅游产业更有文化味?
广州不是没有旅游资源,是缺少有权威的开发领导者全面考虑、综合开发。如海上丝路,就涉及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现在是各区搞各区的,有的区出于财力有限,有的区出于对其历史影响的认识不够,结果是讲的多,做的少。
@彭澎:在推介广州时,一定要把“千年商都”与亚运后“新广州”协调整合起来,传统中轴线的观光与新中轴线的参观结合起来。原来广州担心来参加广交会的客商不过夜,是缺乏大景点。后来提出“造月工程”,目前来看,小蛮腰、花城广场(包括海心沙、四大馆、双子塔)可以成为广州名胜的“月亮”。历史古迹,重点还是陈家祠、中山纪念堂、黄埔军校“老三样”叫得响,可以在内涵和展出形式上改进。
@胡文中:广州不是没有旅游资源,是没有一个有权威的开发领导者全面考虑、综合开发。如海上丝路,就涉及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现在是各区搞各区的,有的区出于财力有限,有的区出于对其历史影响的认识不够,结果是讲的多,做的少。
@胡刚:广州旅游资源分属省、市、区不同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筹协调。外省人很多都知道黄埔军校,可到了广州,很难找到地址,没有统一规划建设。
@胡刚:杭州早已把城市定位从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转变为国际旅游城市,层次上是国际级,方向上是大旅游业,城市围绕旅游业展开,近几年又提升为休闲城市,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升。广州要向杭州学习。要建立“城市旅游”概念,城市建设保护不但要考虑宜居,而且还要考虑宜旅,这么多历史文化资源,全城都可作为旅游点。
@朱江明月:历史文化古迹开发,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更多人才参与创意,从中选出好的创意。好项目首先是由创意的内容所决定的。城市建设好,政府、市民都受益。
城市建设政府主导主要是体现在规划和政策上,而不是在市场上。
@万庆涛:把现有的老城区保护起来,不要再在老城区建造新的建筑,有钱就到新城区建设。对老城区进行恢复性保护,把破坏了的尽量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留下广州的历史,让广州人有乡愁、乡韵、乡情,还有乡音。同时,活化广州历史文化,向世人展示广州两千多年的历史,让世人感受历史、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的脉搏。
@雪过天晴:如何在保存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难题。欧洲城市整体保存,虽能完整保存传统文化,但也使得城市显得缺乏活力。美国城市讲求现代化,即使是古建筑的修葺也是“修旧如新”。广州老城区遍布各类批发市场,这些地方千百年来也一直是各类贸易活动场所,比如十三行、文化公园等。如果让这些低层次的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关键就在于如何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钟炬:一部《西关小姐》的城市实景大型演出项目,折腾了8年,也没有落地,可见有关部门对广州的文化元素认识不深。西关小姐是一个很有旅游价值的广州文化元素,似乎只有黄启光一个人认识到。西关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要同西关小姐的元素相结合,才能具有旅游吸引力。
@钟炬:中国的历史建筑,在选址和布局规划上,往往与周边环境一同考虑,如果我们今天只保护了那一栋建筑物,而没有连同其环境一同保护下来,其实得到的感观是不完整的,作为旅游资源的魅力就会大为降低。
@胡文中: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这些开发利用的亊,是否应全由政府做。如果不,又由谁来做?我觉得,广州市政府主要先查清可利用的历史资源,然后发布社会,鼓励名人之后,社会团体,包括海外的力量,联合统筹开发,政府和历史专家还要起好监督作用。
主持兼整理:何山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