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郭氏成望族 辉煌铸于清

2015年01月13日04:38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郭氏成望族 辉煌铸于清

  清新太平郭氏入迁于南宋末年,据传为唐代出将入相的汾阳王郭子仪后裔。但在徙居清远后的数百年间,这支名将后裔一直默默无闻,且因兵匪灾祸,连先前的谱牒也散失无存,故定居太平后的前7代世系已不可考,明嘉靖重修族谱时,族人只能以可追溯到的第8代传人为始祖。虽然如此落寞,但这个家族毕竟为名将之后,“汾阳王”的遗风久传不泯,促其最终从沉默中崛起,至清代族星迭出,神采飞扬,卒以辉煌的功德打造成县邑的名门望族。

  名御史郭仪长

  郭仪长(1732-1809),字震元,号豫堂,清远太平郭氏第15代传人。他生于清朝盛世,乾隆四十八年(1783)中举。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曹务繁冗,常戴星出入”。大学士阿桂、胡季堂交荐之,诏授江西道监察御史,旋兼掌江南道、浙江道监察御史。不久巡视京师北城察院,时山西凶贼宋大魁亡命京师,被仪长捕获之,详具其在原籍杀人罪状,众皆惊其为神。郭仪长发奸摘伏,常有这种惊人之举。其屡上封事,悉中时弊,如禁洋盗贸易,察汛兵畏缩,严饬官吏讳盗自窃、明定解饷收兑例限等,无一不触及当时的社会弊端。“至其条陈缉捕事宜,尤多所裨补”。

  嘉庆皇帝对郭仪长的才德早有所闻,并甚为欣赏,故在登基元年于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千叟宴”时,特诏仪长参加,并赏赐他御制诗章,玉如意,灵寿杖等宫廷珍品。从乾隆到嘉庆,郭一直是朝廷的名御史,诰授中宪大夫。

  由于视为亲子的侄儿郭见晟在京城不幸病故,69岁的郭仪长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无心再仕,决意告老回乡修墓。离京之日,嘉庆皇帝特赐一笔“坊架银”,令其在邑城建造碑坊。3年后,一座用花岗岩构建的牌坊矗立于清城南门街,坊额正面雕曰“名御史”,背面雕曰“奕世勋名”,成为县城一景。

  郭仪长回乡九年,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倾注关切之情,凡修学宫、赈饥民、修桥路等,靡不竭力倡举。享年78岁,崇祀嘉惠祠。

  “小诸葛”郭见猷

  郭见猷(1770-1838),字得时,号驾舫,郭仪长之子。禀贡生,任龙川县教谕。嘉庆十八年(1813),地下组织“三合会”率兵滋扰清远、英德、连州、怀集等县邑,气势甚盛,各地清兵只能退守县城等援。清城城防守备蒋制军知郭见猷有“小诸葛”之称,便派壮士赴龙川请他回县做军师,协助平叛。郭潜回清城后与城防守备设下“十面埋伏”之计,三合会门徒大部被歼,余党散入广西十万大山,清、英、阳、连、怀诸邑之围遂解。

  嘉庆皇帝以军功第一为由,特授郭见猷为山西襄垣县知县,加三级,并赠之以“从军图”。道光十八年,郭见猷病故。著有诗集《槐荫间》和辑有诗集《从军图题咏集》1卷。

  勇赴台湾平叛的郭志珩

  郭志珩(1802-1842),字心田,号兼山,太平郭氏第17代传人,郭仪长之孙,郭见猷之子。

  道光十二年(1832),台湾人张丙、陈办在台湾嘉义发动叛乱,声势浩大,福建总督府急调兵进剿。但遴选的官兵因海峡飓风不断,皆畏难不进,坐等观望。郭志珩时为守军士官,见状奋然请战曰:“大丈夫当战死沙场!”随兵皆踊跃响应。总督批准其请战,于是捧檄仗剑前行。他率水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彭湖。清兵大部队随后跟进,从而一举荡平叛乱,生擒叛首张丙和陈办。道光皇帝以“台湾军功保举”为由,特授郭志珩为福建布政使司经历,敕授儒林郎,后历任福建长汀、上杭、建宁、泰宁四县知县,晋升为福建平潭海防同知。

  道光十八年,郭志珩因父故回乡守孝。孝毕,于道光二十二年重返福建前线指挥作战。不幸染病,同年五月病逝,终年40岁。道光皇帝对英年早逝的郭志珩深为惋惜,特封他为“卓义侯,加三级”。

  政务军务皆出色的郭志融

  郭志融(1812-1860),字煦田,号藕舡,太平郭氏第17代传人,郭仪长之孙。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二十五年考中进士,随即被派往西蜀任职,先后任大邑、成都县令。治政有方,盗息民安,离任之日,士民立清宫亭以记之。不久升叙永厅同知,再署潼川府。又因政绩显著,调任安徽安庆府知府,咸丰七年转任扬州知府。时广东洋务运动兴起,志融曾被调回广东参赞海防军务。曾亲驻虎门督兵,见炮台颓废,即奏请修台置炮,并捐巨资资助军饷。于是,壁垒一新,军容顿壮。两广总督黄汉素知志融才高,奏为随员办理洋务。北京条约签订后,志融被授苏州知府,不久升为微、宁、池、泰、安后备道加按察使衔。此时,志融已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死于任上,终年49岁。

  志融性格豪迈,无文士习气,但诗文十分出色。他潜心学习杜诗,尤工五古,善状山川形势。著述颇丰,有《瓿余诗草》、《拾余草》、《听波草》、《藕舡诗草》、《郭观察诗集》等,共6卷。惜多散失,现存诗歌有40多首。

  誉称“郭青天”的郭嵩祖

  郭嵩祖(1816-1853),字春淦,号春泉,太平郭氏第18代传人,郭见猷之孙。

  崇祖秉承家风,年少英迈,进郡学读书,成绩出众。学使王植很赏识他,称他为“岭南才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轻的郭嵩祖在顺天乡试中脱颖而出,特授国史馆誊录,旋升京师东城兵马司都监。公暇常与尚书潘世恩、御史毛鸿宾,翰林院编修吕官荪等聚会吟咏,其艺术造诣甚为诗友所称道。后升任西城兵马司正指挥,秉公执法,铁面无私,京城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也敬畏他三分,不敢到西成放肆,被京人誉为“郭青天”。由于政绩突出,被三次留任此要职,干了十年,直到病逝于任上。

  嵩祖英年早逝,终年37岁,但他既有显绩,又有文名,实属不可多得之才。存世著作有《竹篮管文集》、《笔花轩诗赋钞》等。

  罗耀辉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