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3日04:32 来源:南方日报
陈太吉酒庄酿酒现场对外开放,首次揭开陈太吉酒庄酿酒工艺。丁铨 摄
由陶艺大师黄志伟创造的以酒仙李白为原型的石湾陶艺酒瓶,是石湾陶艺文化与岭南酒文化相结合的首次创作。
位于岭南天地的石湾酒庄让更多的游客认识到石湾酒厂的历史以及产品。
石湾酒厂在转型过程中不断对石湾米酒进行创新制作,使得石湾米酒的名气越来越响。
海天酱油也在岭南天地拥有介绍酱油历史工艺等的店面,让更多游客认识海天的产品。
第一次参加石湾米酒豪饮的北方人阿俊,品出了南国米酒谦谦君子般的含蓄。石湾米酒沉淀出了独属于岭南一地的醇香,工厂开放体验式的场景设计,让南国酒文化走进了阿俊和朋友们的生活之中。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发现,作为世界工厂的佛山,在以工业产品与全球对话之时,已迈开了文化价值传播的步伐。工业博物馆、体验式工业旅游、以文化元素提升商品或者说工业产品的附加值等尝试的背后,佛山在不断输出工业商品的同时,开启了企业价值文化模式的传播之路。
商品卖到全球 工业文化何时走出去?
工业产品输出的其实应该是文化,可惜的是佛山产品输出多,却缺乏文化的输出。别人来一趟佛山,不会知道中国第一台挂烫机、中国第一台微波炉、中国第一盏白炽灯都出自这个地方。
“我们制造业的耻辱——复制别人的产品,传播别人的产业文化!”当广东凯西欧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佛山照明灯具协会会长吴育林,在近日的演讲中打出这样的PPT时,台下在座的制造业掌门人们的心态各异。促使吴育林深思的,还源于两个月前与一位官员的谈话。让他深感震撼的是:作为南国陶都,石湾陶瓷仅存的最后两个窑炉,也将彻底关闭。
不只是陶瓷、灯具、泛家居行业,佛山酿酒圈子的掌舵人或业内人士亦有同感。“红酒文化带着它品、观、闻的一整套仪式系统地进入中国,一下子变得高大上。而我们的岭南酒文化呢?”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蔡江宇曾表示。
过去的一段时间,吴育林思考最多的是,这个制造业城市,没有了原材料优势和生产优势,佛山陶瓷再次失去了价格优势,陶瓷、家具、铝型材、家电、灯饰等家居业的生产成本优势不再,各种专业镇和专业工业区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工业产品输出的其实应该是文化,可惜的是佛山产品输出多,却缺乏文化的输出。别人来一趟佛山,不会知道中国第一台挂烫机、中国第一台微波炉、中国第一盏白炽灯都出自这个地方。”他表示。
事实上,在官方的语言中,佛山希望在产业升级中,将文化艺术渗透到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以更富于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文化艺术的价值,并提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附加值。
吴育林提笔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佛山要建设工业博物馆,要大力扶持设计师,要扶持民间资本打造各种设计城、设计博物馆、设计大楼、设计公园、设计大赛、设计展示厅、设计中心。当中尤其强调设计与文化的传播,吴育林把设计这个环节,比喻为有能力在泛家居行业“开药方”的“医生”。佛山的陶瓷、建材、铝型材等等是分门别类的“药材”,那最需要的是有“医生”来开出“处方”,提升“整服药”的附加值。“注重设计就是要在佛山建很多‘医院’,以‘医生’开药来引导整个‘药材业’的发展,工业设计师是服务于企业的,属于下游,装修和建筑设计师是服务于商业和直接客户的,属于上游,有上游才有下游。”
在顺德创业的梅州人李先生,其团队曾参与了顺德三届工业设计大赛。不久前,他的团队曾担起了一项研究题目——《工业设计对产业发展的推动》课题研究。在他看来,现在的工业生产不再重复讲述珠三角创业初期的工业故事,而是以市场为导向而进行生产,是消费者需要什么,工业设计就提供什么。用他的话来说——“现在已经不是消费者被动接受工业产品的时代了,这是一个个性化生产的时代。”
他的报告中提出,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现在对于美的这些企业来说,创新的频率越来越快,而且已经不可能天天讲材料的创新、功能的创新。以文化设计打头阵的创新要素凸现出来,在李先生看来,设计创新就是两个元素:外型的设计加上使用功能的创新。“而设计就是艺术,就是文化。因为设计注定离不开造型,离不开色彩的语言。”
文化价值充盈的工商业城市
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远比当前可炫耀一时却缺乏世界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GDP来得久远和响亮。而文化演绎下的城市,被市民社会的情趣所充盈,“吸引全世界讲粤语的人都来看一看”,则可窥文化的社群聚合力。
当吴育林正在为筹建首个灯具博物馆而奔走,希望打造产业集群博物馆,加上展览、旅游的要素以此带动佛山产业文化的输出,“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展览会”之时,石湾酒厂已经开始了另一番尝试。
早在此前,岭南天地一期临街铺位里,石湾米酒的招牌也率先亮相。植根于本土的传统米酒会所与红酒洋酒西餐厅共同亮相岭南天地;不仅仅是石湾米酒,海天也在岭南天地设店,推广其工业产品的同时,传播其豉油酿制文化。两年来,这些位于城市旅游文化核心区的店面,迎接了来自全球讲粤语的客人。
最新的消息是,在刚刚过去的陶艺文化节上,石湾酒厂又打出了陈太吉酒庄的招牌,游客可以全程参观体验制作过程并举杯尽情豪饮,经过数百年历史积淀的酒文化,醇香清冽。而在近期禅城营商环境推介会上,位于佛山城北中轴线上的海天总部改造项目,还将燃起整个城北片区800多亩工业用地的改造热情。
此前,在“把脉”粤酒文化传播的文化模式时,德国IF国际设计大奖亚太区总裁李建国就曾指出,对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重组,提升商品或者说工业产品的附加价值,或可将岭南酒文化发扬光大。石湾酒厂在石湾陶艺文化节期间的体验式活动,在一定程度即是回应专家建议的一种尝试。
2011年10月,广佛地铁开通之际,西门子公司制作的宣传广告,讲述了一位佛山咏春师傅,每天搭乘地铁前往广州开课授徒的故事。西门子的广告语让人激动——这是一趟开往春天的地铁。现在,每天搭乘地铁从天河来到祖庙片区上班的广州资深商业人士阿玲,则开始利用周末时间游走在佛山的大街小巷,找到佛山文化的脉搏,并且挑选出那些适合商业气质和格调的文化元素,为自己服务的商业体注入佛山的灵魂。对于阿玲来说,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商业经济的融合,已然是商业白热化竞争中,商业体转型的一大方向。
同样是在祖庙商圈的商业广场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剪纸传承人饶宝莲,身着她标志性的长款旗袍、搭配着宝蓝色流苏耳坠,聘聘袅袅出现在一商业公司的公益活动现场,她来回走动在人群中,指导现场的数十位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动手剪纸。类似这样的商业或者公益活动邀请,几乎占据了她一年中的大半时间。
就在此前,她还是一个在工作室里以开班授课为生的传统手工艺人。“从开发商到各大商场,都在争取我们的参与,也都是以本土文化为商业增加文化氛围。”她团队的表演排期已经非常满,从以前在工作室里教授孩子们学习剪纸,到现在,几乎每周她的团队都要参与这样的活动。在她看来,“饥渴”的商业体运营商“嗅出”了佛山独特的本土文化味,都在满世界寻找、发掘文化资源。
事实上,早在1956年,南国小城佛山对于自己的城市定位,就曾提出“现代化工业之城,文化艺术之城,整洁美丽之城”,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以后,佛山实现了自己工业制造业的梦想,而城市与文化的粘合度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化与工业,文化与商业,文化与城市,这组关键词在佛山科技学院教授姚朝文看来,佛山对于自身文化资源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守着浓厚地域传统文化、担起“世界工厂”重任的佛山,还曾出现了以清末民初的旧建筑风情为主题的商业街区,这些在上世纪9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街区,一度被人们戏称为“城市里的假古董”。但幸运的是,佛山对于工业与城市文化价值的反思,各界一直在持续。
姚朝文教授的评价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远比当前可炫耀一时却缺乏世界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GDP来得久远和响亮。而文化演绎下的城市,被市民社会的情趣所充盈,“吸引全世界讲粤语的人都来看一看”,则可窥文化的社群聚合力。
文化传播的无限可能
“当陶瓷工业大干快上的时候,文化总是默默站到了一边。文化就是这样具有延展性的,它可圆可方,可长可短,文化里包含着的大智慧就是这样充满着柔性。一边是机械工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它总是默默地,一旦工业发展遭遇瓶颈,我们看到,这股子上善若水的力量又义不容辞捡起工业留下的摊子。”
上述这段深情的表述来自于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杨英才。
他是1993年来到佛山的。作为一位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河南英才,他的南下打上了上世纪90年代佛山陶瓷行业人才大军的烙印。事实上,在佛山陶瓷圈子里,流传着一个笑话,随便丢个瓦片出去,都能砸中一个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毕业生。
正是这批孔雀东南飞、来自景德镇学院的人才资源,一方面奠定了佛山陶瓷行业辉煌发展的20年,另一方面也成为佛山陶瓷重新整理行囊再发展的人才资本。
事实上,佛山人的工业故事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讲起。
当时的禅城石湾人、南庄人,只要有钱就会买回来窑炉压机一整套国外的设备,真的是买进一台设备就像是买进了一台印钞机。卷起裤脚上田的农民纷纷开始了创业浪潮。这种来自海外的工业自动化,点燃了佛山民间发展建筑陶瓷行业的热情。
事实上,工业自动化的魂就是复制、不断地复制,佛山建筑陶瓷很快“全球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纵览佛山工业产品的每次创新,都离不开文化的滋养。
仿古砖的出现,就改变了直线的、规则的、冰冷的陶瓷砖的一套工业化标准,在建陶人的尝试中,压机也能把休闲田园之风带入到仿古砖中,开始在工业产品中尝试传递自然、田园的氛围。
不过,见证了佛山陶瓷一路走来,杨英才有一种感觉,那些从国外买入进来的大工业机器如印钞机一样,“刷刷刷”地“刷”来了钞票,但是作为大工业自动化流水生产线上的人们,熟悉了机械开关的动作以后,对于陶泥本身的触摸感却在降低。
把艺术还给建筑,是杨英才在近年来创作中高扬的旗帜,选择这条路,也源于他目睹和见证了佛山快速工业化的历程及反思。“俗话说,心灵则手巧,那我们内心对陶泥的敏感度降低了,内心亟需丰富。所以我希望将艺术的实用性与文化性结合在一起,能够方便人们在生活中使用,又能够传递出它浓浓的文化味。”杨英才一直试图改良石湾陶土结构,加强作品的艺术感,也尝试着将头发和入陶泥中,增加陶泥的韧性。2011年,杨英才终于成功申请了轻质陶泥个人专利。
这么一块以工业废料再生利用、烧制节能30%的瓦片,可以进行剪纸、彩绘等二次艺术创作,应用于室内外建筑空间,轻质陶泥能够解决石湾陶艺承压问题,无疑是为他“把陶艺还给建筑”的想法开拓了一条思路探索,为陶艺涉入建筑设计行业打开了一条新路,符合当下这个时代,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个性化和人文化的需求。
在佛山创意产业园的佛山哗家火锅餐厅,室内装修从天花板到地砖全方位应用了杨英才设计的手工砖。另一方面,他的“杨英才陶瓷设计工作室”又与佛山陶瓷品牌企业如蒙娜丽莎、金意陶等合作,尝试提升量产建筑陶瓷的艺术设计水准。
“这两个方向其实都希望能够实现现代家居的现代文化演绎。”在杨英才看来,将艺术设计结合现代家居理念应用于建筑陶瓷中,其实应该是一种回归。“是一种将艺术设计从案头再还给建筑的回归。如果佛山能够将二者融会贯通,这才构成佛山陶瓷圈的一个完整的圆。”
事实上,在与品牌建筑陶瓷企业的合作中,杨英才和同行们探究的是建筑陶瓷艺术设计应用于建筑空间的可能性,建筑陶瓷艺术搭配环境空间的未来可能性。在他看来,设计这样一个国际化的时尚名词,落实到佛山这样的主要建陶产区,应该是建筑陶瓷产业不能缺少的概念,而依托佛山传统的本土艺术与建筑陶瓷比翼齐飞更能体现国际化的内涵。
对于飞速工业化历程的反思以及这种反思之后的道路选择,不仅仅催生了大师个人的飞跃,乃至整个佛山都正在以深厚悠久的文化资源,对工业文化进行深度打捞和包装。
石湾跃进路一带,这里在当年曾经是石湾九十九座岗中“老鼠岗”的所在地,建国后,这里崛起了新中国第一代工业文明的典型建筑——石湾瓷厂,今天,高高矗立的大烟囱诉说着建筑陶瓷工业文明的辉煌。
两年来,将原有工业厂房的结构加以巧妙的、艺术的改造和应用,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在内的一座座国际级、高品位的私人艺术馆重新亮相在东平河边,向五百年窑火不熄的南风古灶老龙窑致敬。
“佛山应该意识到区域的品牌文化其实是一种无形资产,应该把文化这笔无形资产的作用激发出来,发挥标杆文化在旅游消费、区域竞争力等整个链条上的提升和带动作用。”在北纬23度艺术空间,说着这些话的时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以艺术家的严苛目光,仔细研究着木质地板的反光度。这种反光度决定了来访者的第一视觉落点是否舒适。以视觉落点是否舒适、以文化氛围的张力足够与否为代表的细节,正讲述着这座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如何传播自身文化价值的新方式。
撰文:阎锋 摄影:戴嘉信(除署名外)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