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宝安区探索 提升中小学生 “八大素养”

2015年01月13日04:32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宝安区探索 提升中小学生 “八大素养”

  绘本阅读与创作、趣味剪贴画、英语话剧社、健美操、手风琴……开放式“配方课程”内容丰富,孩子学得兴致勃勃,这是1月9日宝安区中小学推进“八大素养”现场展示会坪洲小学专场上的一幕。何为“八大素养”,实现“八大素养”的路径是什么?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了解。

  南方日报记者 柳艳

  通讯员 张路玉 温晓霞

  “配方课程”需学生和老师双向“匹配”

  “孔子小学堂”、“走进客家文化”等“德行”课程,创意DIY、趣味数学、围棋等“智慧”课程,少儿英语歌曲、花艺、茶艺等“情趣”课程,少儿舞蹈、健美操等“气质”课程……每周五下午,这些“配方课程”成为坪洲小学的例牌菜。

  “为什么把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命名为‘配方课程’?我想,主要是因为“配方”这个概念包含几层含义。首先,课程也如中医给人配药方一样,需要‘对症’下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配什么样的课程。”坪洲小学校长张云鹰介绍,“配方课程”需要学生和老师双向“匹配”,有些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设置的,有些是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设置的,有些是师生共同开发的,“课程开发后让学生自主选课走课。学生选择权越大,自由度越大,个性发展空间的可能性就越大。”

  张云鹰表示,类似“配方课程”项目,很多学校是以第二课程或者学生社团的形式在开展,但坪洲小学将其完全课程化。“与普通‘整齐划一’的校本课程不同的是,我们是学生自主申报、自主选课。每周五下午安排的‘配方课程’实行走课制,星期二和星期四下午第三节也是上配方课。它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让他们认识新朋友、熟悉新环境,这是一种成长。”

  “配方课程”与“八大素养”对应

  对于坪洲小学的“配方课程”,宝安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评价其与“八大素养”一一对应,是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之路。

  记者了解到,“八大素养”的提出源于2014年市教育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国内属于首创。《指导意见》将八大素养的提升列为主要任务,覆盖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个方面;具体提出了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建立综合素养“阳光评价”体系、建设新型育人队伍、发挥家庭教育积极作用,以及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五大主要路径和保障措施。

  在过去的基础上,宝安区如何借势发力进一步推动全区的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酝酿,宝安区2014年10月出台了《宝安区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的工作方案》。《方案》确立了“以学校为培养主阵地,整合家庭和社会力量,系统规划、兼顾特色”的工作思路,研究制定了构建八大操作体系、培育新型育人队伍、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参加综合素养“阳光评价”、开展专项研究等多项可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措施。

  分类分步骤开发模块化课程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市教育局出台的《指导意见》提出,小学、初中、高中各年龄段要开发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模块化的拓展课程与特色课程。其中,小学重点开发习惯养成、兴趣培养、学会学习、快乐阅读、生活技能等活动课程;初中重点开发青春期教育、社会公德、特长培养、自主生活等综合性课程;高中重点开发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实践等各类学科课程。

  “要不断提升课程领导力,紧紧围绕校本拓展课程与特色课程建设,分类分步骤开发适合学校自身实际的模块化课程;同时注重开发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以及以知识系统化教学为目的的学科教学校本课程,为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课程保障。”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课堂是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主阵地。《指导意见》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探索“做中学”模式,实行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该负责人强调,为此要重点围绕研究性学习,探索推进“先试验后理论”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培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能力。探索以意义理解为核心的人文学科教学方式,探索知识系统性教学与探究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方式。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