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3日04:32 来源:南方日报
帮助外地务工人员尽快找到合适工作是就业服务点的重要职责。何俊 摄
在就业当地领取到失业保险,享受到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既能让外来务工人员缓解生活窘境,也有益于增加他们的归属感。记者从光明新区社会建设局了解到,新区目前已完成7个社区公共就业服务点的建设,建成后不到3个月已为超过4300名异地务工人员提供失业登记、就业指导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南方日报记者 柳艳
通讯员 张善贵
原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服务能力不足
对于落户企业剧增、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长的光明新区来说,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需求日渐迫切。
“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可以改善用工环境,对企业也是一种支持,人性化的服务可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一旦企业出现问题,失业保险的发放能给外来务工群体在找到下份工作之前有一个缓冲地带。”光明新区社会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失业保险若干规定》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市异地务工人员纳入了失业保险参保范围。“新区符合办理失业登记的异地务工人员最少达50万人,需为新增的50万服务对象提供失业登记、核发失业保险待遇、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政策咨询、失业登记注销、创业咨询及其它服务项目,大幅增加了新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量,原有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以应对。”该工作人员解释。
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若干规定》的要求和公共就业属地化管辖原则,要解决光明新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力量不足问题,需要在公共就业服务场地和设施、工作人员、信息系统和人员培训、工作经费等方面落实到位。为此,光明新区完成了公明、光明办事处劳保所服务功能扩充完善和7个新增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经办点建设工作。
提供失业登记、就业指导等服务
在光明新区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点,把为全区异地务工人员办理失业登记、核发失业保险待遇和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档案管理、政策咨询等服务“一网打尽”。这个旨在提高辖区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程度的项目,是光明新区2014年公共服务白皮书“民事保障”项目之一。
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11月,光明新区东坑、下村、薯田埔、田寮、楼村、白花和圳美社区7个社区公共就业服务点的建设工作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至今已为超过4300名异地务工人员提供失业登记、就业指导等就业服务。
“我们的近远期目标都是要确保符合条件的失业异地务工人员就近就便办理失业登记、申领失业保险待遇,享受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远期目标是根据光明新区务工人员实际数量,分阶段逐步实现‘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经办点在所有社区全覆盖,将光明新区100余万务工人员全部纳入失业保险参保范围。”相关负责人说。他表示,由于场所是新建的,不少外来务工者尚不知晓,新区社会建设局将在春节后外来务工者大规模返深后,在新区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开展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
扩展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内容
对于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来说,一旦失业,意味着面临生活、心理的双重压力。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点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便是办理失业登记。
据悉,失业登记的适用对象为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暂时尚未就业且在深圳市同一单位就业,并连续参加失业保险满6个月以上的异地务工人员和符合法定条件的深圳户籍人员。
就业服务点另一个重要工作是失业金的申领。据悉,办理失业登记且符合条件的户籍人员或者异地务工人员可以在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领失业金。工作人员介绍,可享受该项服务的对象为参加失业保险满一年,或者缴费不满一年但本人仍有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并且是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且办理了失业登记的失业人员。失业金每月标准为深圳市每年最低工资的80%,失业金申领期限由市社保信息系统核算,失业保险金发放将由社保局事业部门审核汇总发放名单,由社保机构计财部门于次月15日前通过银行按月发放至申请人个人银行账号。
“除了失业登记、失业金的申领,我们希望通过提供就业指导等扩展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内容。”相关工作人员解释,未来将邀请专家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调研的形式进行企业岗位开发。
据了解,光明新区春节后将正式推出光明新区三方联动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整合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团体与职介培训教育机构三方资源的平台,通过常态化联系,打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职介职培机构之间的沟通渠道,成为光明新区免费公益性人力资源网站。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