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外国人管理外国人” 外国人也点赞

2015年01月13日04:29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外国人管理外国人” 外国人也点赞

尼日利亚男孩小灿和李阿婆在一起。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前沿,广东长期以来是外国人赴华首选地之一。广东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月—11月,在粤常住外国人约9.5万人,其中前五位国家分别为日本、韩国、美国、委内瑞拉和印度;在粤临住外国人约388万人次,前五位国家分别为日本、马来西亚、美国、韩国和新加坡。

  纵观世界各国,如何合理、有效实现对外国人管理,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的高低。

  据了解,为方便外国人办理各项事务,广东在外国人数量较多的10个城市的一些社区,建立了外国人管理服务站,为外国人办理临住登记、工商税务相关手续,提供咨询服务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还有的地方探索了“外国人管理外国人”的新模式,取得实效。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实地走访广州天河区石牌街和佛山黄岐、乐从等一些外国人较为集中居住的社区和外国人管理服务中心,发现了广东在外国人管理服务方面的一些好做法、好思路。

  ●文/图: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祁雷 记者 洪奕宜 通讯员 刘志荣 袁卫

  广州天河石牌:

  办理首次登记后送证上门

  广州石牌街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站于2009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服务站负责民警石静介绍,石牌派出所辖内一共有23个社区,境外人员4300多人,是广州市居住外国人最多、外管任务最繁重的派出所之一。“我们辖区的外国人主要来自印度、日本和韩国,其中印度人最多,有1000多人,日本人有600多,韩国人也有300多。”

  服务站开设以后,专门聘请了8名外语人才,为辖区民警和服务站提供外语服务,有时也会跟随民警开展入户走访。“去年非洲埃博拉肆虐,有一次我们跟民警下去走访时,一对来自刚果(金)的姐妹因为害怕,一直不肯给警察开门,后来经过我们耐心劝导,终于放下了心理包袱,打开门积极配合警方开展调查工作。”2005年入职服务站的华南农业大学英语系毕业生林同学说。

  为方便外国人办理相关业务,石牌街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站创新服务方式,比如,对新入住的外国人,在首次办理临时住宿登记后,实行送证上门服务,由社区民警在外国人登记后三个工作日内送达。

  民警石静告诉记者,对长期居住的一般外国人,如果在入境后24小时内来不及办理临时住宿登记手续的,可以先用电话报护照号码到系统进行登记,稍后再到服务站补办相关手续。服务站还制作了“外国人在华告知服务指引”,让外国朋友可以在该网页上清楚地了解来华所需办理的主要证件、手续等,并通过网页链接快速进入相关办理页面。

  40岁的Asifu来自印度,目前在广州经营一家外贸公司。他告诉记者,来中国已经12年了,目前和妻子、儿子一起在中国生活,妻子在幼儿园教英语,儿子读一年级。“我们一家都非常享受在中国的生活,服务站所提供的服务非常好,我很满意。”Asifu说。

  佛山南海黄岐:

  打造“涉外平安小区”

  在佛山南海区黄岐,生活着一群朝“穗”晚“佛”的外国人,他们白天在广州从事批发、贸易等生意,夜幕来临,便驱车回到与广州一水之隔的黄岐。黄岐毗邻广州市区,素有“中山九路”之称。由于毗邻广州的地理优势,且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逗留或长期居住。据统计,截至去年底,黄岐辖区共有常住外国人260多人,临住外国人800多人,这些外国人来自90个不同的国家。

  2009年3月,南海区大沥派出所黄岐警务区成立了黄岐外国人服务站。该站目前共有外事民警5名,还专门聘请了10名专业英语达八级水平的外事协管员。

  2011年,服务站主动联合住建、流管、综治、供水供电等部门,开展“涉外平安小区”创建工作,共检查房屋中介机构313家,移交住建部门责令整改95家,移交工商部门立案7家。

  “我们对于管理到位的涉外小区会给予奖励,主要划分为三等并按照不同的等级给予适量的现金奖励。”佛山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张警官介绍说,“通过这样奖惩并举的方式,小区涉外案事件发案率大幅下降、治安环境得到净化”。

  张警官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陕西老太太抚养非洲小孩的故事。2012年,在佛山打工的陕西籍老太太李阿婆在理发店遇到邻居、一名东南亚籍女子向其求助。当时女人带着一个与尼日利亚籍男子所生的10个月大的小男孩。女人告诉李阿婆,男孩的父亲很早就不辞而别,她现在做小生意忙不过来,希望李阿婆能帮忙带,她答应每个月给李阿婆900元抚养费。

  李阿婆答应了。她很喜欢这个黑人小男孩,给他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小灿。但她没想到的是,男孩妈妈答应的每月900元工钱不但很难有足额保证,有时候几个月都拿不到一分钱。2012年底,小灿妈妈患病去世。

  2013年3月上旬,李阿婆夫妇向黄岐外国人服务站求助,希望民警能帮小灿找到父亲接他回国。张警官当时接待了李阿婆夫妇,他听到老夫妇的讲述后马上组织力量帮助小灿寻找父亲。

  “我们经过多方打听,得知男孩的父亲已经回非洲了,无法来中国接走小孩。”张警官回忆说。考虑到李阿婆夫妇经济条件,张警官积极联络尼日利亚热心商人,希望其给予李阿婆夫妇一些经济支持。

  这样又过了一年多,2014年6月,小灿已经到了读书的年纪,但由于他没有身份证、护照等,无法办理入学。外事民警又多方联系尼日利亚驻广州总领事馆,花费3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帮小灿办理了尼日利亚护照。后来又联系尼日利亚热心商人,解决了小灿读书的费用问题。“帮助有需要的人,是我们警察的分内事。”张警官说。

  2014年10月,尼日利亚热心商人为小灿找到了一家国际学校,一周后办齐所有手续,正式入读该校。“虽然很舍不得,但只要小灿能生活好点、有书读,我就心满意足了。”李阿婆说。

  佛山顺德乐从:

  商会牵头外国人管理外国人

  距广州30公里的佛山乐从,这座以钢铁、家具、塑料闻名的小镇,每年吸引着3万余人次的外国人往来经商。据了解,乐从目前有涉外机构、办事处102个,常年在乐从镇居住的外国人有400多名。

  2010年3月,乐从镇政府投入10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了乐从镇外国人管理服务中心,设税务、司法、公安等部门,为外国人办理各项事务提供便利。该服务中心作为乐从家具城商会的下属机构运作,配有两名懂外语的专职工作人员。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服务中心每年的运营费用,包括人员工资、场地资金、活动经费等大约需要40多万元,这些资金都由家具城商会提供。

  服务中心还在常住乐从的外国人中,由他们自己选举1名主席和2名部长,协助服务站和外事民警开展工作。也门人杰拉尔自服务站成立伊始就加入,由于熟悉中国的风土人情而且为人热情,被推选为服务站部长。“外国人之间、外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由于语言、风俗的差异,出现小摩擦在所难免,我们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由我们出面,问题往往能很快得到解决。”杰拉尔说。

  杰拉尔来中国已经14年,2007年在中国上完大学后便来到了佛山,见证了服务站从无到有的过程。“服务站的目的就是方便新来的外国人了解本地法律法规、注册公司的流程、融入中国社区等,当年我刚到佛山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而现在,外国人办理一切业务都很方便了。”杰拉尔说。

  服务站服务范围主要涵盖入会会员,那些不是会员的外国人,又是如何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呢?原来,乐从公安分局专门组织6名精干警力,成立了一支外管专业队,负责处理服务中心的日常事务与各顾问单位的沟通协调。

  来自印度的KK表示,“我们现在越来越自信,更加愿意去说、去交流,因为我们知道,在这里有人愿意听我们倾诉,也愿意给我们提供帮助”。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