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3日04:21 来源:重庆日报
春晖路街道新投入使用的公共服务中心。
通讯员 春晖 摄
2010年才开始独立办公的春晖路街道,是大渡口区最“年轻”的街道办事处。街道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3,由全区近70%的商品房小区和近50%的安置房小区人口构成。
日前,春晖路街道办事处荣获市委、市政府表彰的“重庆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街道党工委书记吴刚介绍了这个集体如何针对群众“最怨”、“最急”、“最盼”、“最需”开展工作。
安置房小区物业管理问题解决了
作为大渡口区最大的安置人口聚集区域,春晖路街道的农转非安置房小区物业管理和大修基金资金缺口,一直是辖区最突出的“热点民生”。
2014年,街道经多方努力,争取到为部分小区配套门面和车库资产5万余平方米,实现了年收益90万元。这笔钱全部用于农转非安置房小区物业管理,基本缓解了多年来困扰农转非居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
去年,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春晖路街道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组织各类征求意见座谈会100余场,走访党员群众11000余人,累计为群众解决民生大小事6000余件,其中整改热点民生问题128个。
“2+9”公共服务模式让居民办事少跑路
近日一早,家住春晖路街道古渡春色小区的杨秀文,花10分钟时间走到街道位于柏华社区的南区服务中心,前后不到5分钟就办完了指纹验证。
去年8月,春晖路街道正式形成“2+9”公共服务模式,居民在步行15分钟的距离范围内,即可实现各类事项的一站办结。
杨秀文介绍,春晖路街道辖区地形由北至南呈带状分布,原来的街道办事处地处最南端且交通不便,他每年需为领取退休工资进行指纹验证,“从小区坐车到街道办事处,来回路上就要花两个多小时。”
为了解决居民跑路难、耗时长、办事烦的问题,春晖路街道创造性地“拆一建二”——撤销交通不便的原服务办事大厅,在柏华社区和九宫庙商圈的国瑞城小区,分别建设南区和北区两个街道公共服务中心,让居民步行到附近服务中心的时间均在15分钟以内。
为方便居民,这两个公共服务中心实施延时服务,工作日提前半小时上班,中午两个小时不休息,并且周末两天值班。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9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还提供代办服务,大大方便了居民办事。
“熟人社区”让居民不愿离开
居民从院落进入高楼,居住环境变了,“生人社区”越来越多,这该怎么办?
春晖路街道选择全市最大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古渡社区为“熟人社区试验田”,与恩派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在全社区确定了1500户调查对象,由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呈现“三多两低”特点,即老年人、特殊人群、闲居人员多,居民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大家对拥有睦邻和谐人际关系非常期盼。
为满足居民邻里交往的需求,春晖路街道打造了“社区居民睦邻中心”。目前中心有“老吾老”老年人服务中心、古渡影院、少儿天空、社团成长吧等14个室内功能区和6个室外睦邻点,提供涵盖老人、儿童、妇女等不同群体的服务项目22个。
同时,街道还鼓励各个社区在居民中寻找有特长的“牵头人”,组建各种社团组织,实现“天天有活动”。目前,全街道共有43支社团组织队伍,涵盖了文学艺术、休闲健身、志愿义工等各种类型。
“我已经搬过大大小小十多次家了,现在住进古渡社区,再也不想搬走。”古渡社区居民古超英说,和谐的邻里关系,让她愿意扎根在这里。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