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加快推进由“大”到“强”的转变  

----在农村改革上的思与行

2015年01月13日08:4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突出抓好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机制、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等四个方面改革,着力在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筹城乡发展上下功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部署,通过一系列改革,使湖南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农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步伐更加稳健。

推进传统农业转型,擦亮现代农业的“生态牌”

湖南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两型”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嬗变。

——打造两型农业的“引擎”。一是在转型上下功夫,推动传统农业升级。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业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为重点,推进粮食、果蔬、水产、畜牧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提质升级。2014年上半年,全省粮油高产创建示范面积达到1500万亩左右,着力扶持了千亿茶叶、千亿水果、千亿油茶、二千亿蔬菜等产业升级。二是在拓展上下功夫,培育新型农业业态。以拓展农业功能、开发农业资源潜力为核心,着力发展观光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三是在加工上下功夫,放大农业效益。2013年、2014年,湖南共评出6个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方面的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对这些县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连续扶持三年,每年每县支持不低于1亿元专项资金,助推加快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湖南着力强化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加强自主创新。围绕水稻、油菜、玉米、水果、蔬菜、生猪、淡水鱼类等重点农业产业,鼓励科技攻关,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2014年,超级杂交稻百亩高产攻关片平均亩产实现了1000公斤的突破,达到1026.7公斤。二是推进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和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三是推动成果应用创新。着力实施“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即建设100个农业结构调整示范片、创建10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选派10000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目前,湖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1.3%。

——树立农业标准化的“标杆”。湖南着力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健全标准化体系。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线,突出重大农业生产技术和关键管理措施,不断健全农业标准体系。2014年,省农业部门制定农业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60项,各市州县也制定了一批农业技术和管理规范。二是建设标准化基地。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标准培训,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标准化生产经营。三是创建标准化品牌。支持创建“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扩大“三品一标”生产规模。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三湘农业的“升级版”

湖南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大胆探索,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三湘农业的“升级版”。

——制定扶持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撑腰”。湖南大力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制定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一是用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在优势特色产业中重点支持100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并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二是用政策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湖南推行财政扶持、项目对接、信贷支持、用地保障等多项措施,重点培育1000个为水稻生产提供全程服务的现代农机合作社,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三是用政策扶持家庭农场发展。为鼓励家庭农场发展,湖南在全省培育扶持10000户种植粮食为主的家庭农场,省财政按每亩耕地每年100元的标准连续三年给予补贴。

——推动土地流转,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台”。湖南在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引导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鼓励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林)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开展互换、出租、转包、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探索土地信托、托管、股田制等新的流转模式;在财政扶持、项目安排、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对农村土地流转大户予以倾斜。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交易、信息发布、政策服务等平台建设,健全“县有流转市场、乡有服务站、村有信息员”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并有针对性地帮扶土地流转大户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推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加强对流转土地的用途管制,确保农民流转土地全程受益。

——加强职业培训,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脑”。湖南着力抓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确定培训目标。实施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重点的“阳光工程”和涉农职业教育,明确到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到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达到30万人。二是建立培训体系。整合各类涉农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和完善以县级职教中心、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专门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所、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三是改革培训方法。主要采取围绕产业发展实行全过程跟踪培养;根据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分类培训;通过结对帮扶进行技术指导。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一是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2013年全省解决了农村372.6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37.4%的农村人口饮上自来水。2014年又解决了农村271.7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确保出行便利。目前全省100%的乡镇、99.8%的行政村通公路,99.7%的乡镇、86%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主干道硬化。三是加强农村电力网络建设,力争不拉闸停电。目前农村电网改造行政村第二期任务已经完成,第三期农网改造已全面展开。四是加强农村沼气建设,促进农居干净卫生。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新建户用沼气池12.06万口。五是加快危房改造,保障居室安全。

——加强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一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同步推进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完善运行机制,目前全省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以上;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省覆盖,2014年全省开始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二是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2014年全省将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500所,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添置学生床位42万张,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200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三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乡村小型文体广场建设试点,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

——加大财政资金向农村投入。湖南重点推出了三方面的改革举措:一是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以加大农村公共品投入、扶持农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农村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二是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改进项目审批制度,逐步下放省级涉农资金项目审批权限,积极推广汝城、武冈、宁远等地“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的支农资金整合模式。三是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推动国家新增的各种粮食生产补贴资金优先向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先进县、种粮大户倾斜,推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为促进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湘评论》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