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不搞特殊化  

----学习和弘扬陈云的治家理念与家风传承

王若朴

2015年01月13日08:3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欲治国,必先治家,家风敦厚尤为重要。陈云十分重视家风建设。他的夫人于若木曾经说过:“我们家的家风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陈云教子育人的方式方法和治家理念,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品格风范的生动体现,也是全社会拥有的共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艰苦朴素,不许搞特殊化

父母永远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中国人治家的至上境界。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主持中财委工作,经手钱财以亿万计,但他的生活却十分简朴,给子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爸爸的艰苦朴素是出了名的。”陈云的女儿陈伟华这样说,“两条毛裤穿了二十多年,有十几个补丁;一件皮坎肩是辽沈战役的战利品,一穿就是十年;后来在医院住院时,还要求把他用过的点眼药的棉花球都保留下来,消毒以后二次使用。”

从1949年进京,陈云一家在西城区北长街58号的老房子里住了整整30年。由于房屋年久失修经常漏雨,“当时机关行政部门提出要大修,爸爸不同意,说:‘房子大修要花许多钱,只要不漏雨就行了’。”

“有一年冬天,已近11月中旬,北京气温骤降。周总理去找爸爸,见他正披着棉被坐着办公。总理于心不忍,马上表示特许这里提前几天供暖,但爸爸一再坚持说:‘11月15日开始供暖,这个时间是我定的,我不能破这个例!’”

陈伟华说:“至今想起爸爸,他对物质的需求总是那么低,常常教育我们要艰苦朴素,不许搞特殊化。”

的确,严于律己是陈云对亲属子女的一项家风要求。早在解放战争时期,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对于这“三不准”要求,陈云的亲属子女几十年如一日严格执行。新中国成立初期,夫人于若木上下班和陈云走的是同一路线,尽管顺路,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陈云的小汽车。

还有一件事深深地镌刻在陈伟华的记忆里:“那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父亲被下放到江西,在那里待了两年零七个月,当时跟着去的只有厨师、警卫员还有一个秘书。一家7口人分散于全国各地,我妈妈下放到干校去了,我们兄弟姐妹各自去各自的地方。当时,因为爸爸的厨师生病了,就让我姐姐到江西给他做饭,照顾他的生活,我姐姐在那里待了10个月。爸爸说:你在我这儿10个月,没有给国家干事,是为了照顾我,你不能拿国家的工资。就让我姐姐回单位以后,把这10个月的工资全部退给单位,后来单位给姐姐开了一个收据。现在这个收据还收藏在上海的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

作为父亲,陈云对自己的子女是这样严格要求的。作为党的领导人,陈云也经常要求领导干部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不要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利用权力和关系,去干违法乱纪、损害党在人民心中形象的事情。

改革开放后,有的领导干部子女利用特殊身份经商的现象比较突出,陈云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不可小觑,关乎党的作风、关乎党的形象。他鲜明地指出:这件事,“作出明确的决定方能制止。不然的话,发展下去,党的肌体、党群关系必将受到损害,有所好转的党风也会受到影响。改革也难以顺利进行。”1985年9月,陈云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谈到党风问题时强调:“希望所有党的高级领导人员,在教育好子女的问题上,给全党带好头。决不允许他们依仗亲属关系,谋权谋利,成为特殊人物。”

读好书,做好人

陈云对子女的教育有两个原则:一是读好书;二是做好人。

陈云一生勤奋学习、刻苦读书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他的每一个孩子。儿子陈元在陈云的指导下,从初中开始看《参考消息》,阅读《马克思传》,高中和大学阶段自学哲学,通读《资本论》,并作了大量读书笔记。

“文革”开始后,女儿陈伟华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多年来陈云言传身教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她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读书欲望。1970年12月8日,陈伟华给远在南昌“蹲点”的陈云写了一封信,述说了自己的学习愿望。陈云接到信后,当天就怀着“万分欢喜”的心情给她写了回信,要女儿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说“哲学是马列主义根本中的根本”。为了使女儿了解国内外形势,他要求女儿把学习理论与学习时事结合起来,每天都要看《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或《北京日报》。为了使女儿能理解马列著作,他要求女儿看中国近代史和世界革命史方面的书。陈云在信中还告诉女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很多,但我看来,只要10本到15本就可以了。”这封信使陈伟华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也明白了学习的方法。

如何做好人?关键的一点是,以普通劳动者自居,在普通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工作。据陈伟华回忆:1977年还在农村工作的她,准备参加高考时,想让妈妈在北师大的朋友帮助问问复习有什么范围没有。于若木回信告诉她,你爸爸说了这叫“走后门”……1978年她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比较低,师范学校招生困难。父亲了解这些情况后,专门为此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等实际困难,‘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为了给社会起带头作用,他有意让我‘归队’,到学校当一名教员。恰巧我也难舍三尺讲台,留恋师生情意,还想回到教学第一线,这样,我于1985年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北师大女附中(后改名北师大实验中学),成为一名历史教师。”陈云知道后,非常高兴,专门把她叫到身边,鼓励她好好工作,当一名好教师。

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子弟自居

在陈云看来,孩子既是家庭成员,也是革命队伍的一分子。因而,不论是自家儿女,还是其他烈士遗孤,他总是用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

陈云有一位在他1927年组织小蒸地区农民秋收暴动时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两人的革命感情十分深厚。后来,这位同志的孩子陈恺悌因家庭经济问题不能上学,陈云得知此事后,当即把他接到北京来,让他住在家里,并送去上学。1949年6月19日,革命胜利前夕,陈云在给恺悌的信中特别强调:“我以父兄的责任,还要叮嘱你一件事,而且你可以把这一段信上所说的抄给霓云(即廖霓云,陈云的表弟)要他也注意,就是你和霓云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切不要在家乡人面前有什么架子或者有越轨违法行动,这是决不允许的。你们必须记得共产党人在国家法律面前是与老百姓平等的,而且是守法的模范。革命党人的行动仅仅是为人民服务,决不想有任何酬报,谁要想有酬报,谁就没有当共产党员的资格。我与你父亲既不是功臣,你们更不是功臣子弟。这一点你们要切记切记。”在这封信中,陈云对干部子弟的挚爱和严格要求跃然纸上,令人钦佩。

34年后的1983年2月13日,癸亥新年,78岁的陈云惦记着革命烈士的后人,专门把瞿秋白、蔡和森、罗亦农、赵世炎、张太雷、郭亮、刘伯坚等革命烈士的子女叫到中南海自己家中,一起欢度春节,期间他讲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今天是春节。中国有句老话:“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们的父亲就是我们党的亲人,是我们民族的亲人。所以,今天把你们请来,共度春节。你们的父亲都是建党初期的党员,参加革命比我早,是我的老前辈,其中有的还直接领导过我。他们有的是被敌人逮捕杀害的,有的是在作战时牺牲的,死的时候都很年轻。我们的新中国,是他们和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每一个胜利,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没有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他们。我相信,我们的后人,以及后人的后人,也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他还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革命的后代,是党的儿女。你们应该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处处从党的利益出发,为了维护党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你们中间有的是科学技术人员,有的是新闻工作者,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干部,都在不同的岗位为党和人民工作着。我看到你们的健康成长,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形势都很好,你们要和周围的同志一道,爱护这个好的形势,发展这个好的形势,为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品读陈云的家风故事,使人感慨良多。只有家风正、家风清、家风严,才能党风正、党风清、党风严,进而形成“气正山河壮,政廉日月春”的政治生态环境,最终形成天朗气清、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和精神风尚。 

《新湘评论》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