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旭
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考察前海微众银行时说了一番让市场主体感到暖意融融的话:“政府要创造条件,给你们一个便利的条件,温暖的春天”。与此同时,总理也表示:“抗冻的精神还是要有的”。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总理的这句提醒更发人深省。
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由于传统的增长引擎动力“衰减”,很多行业都感受到“寒意”正浓,像钢铁、煤炭等行业由于价格持续下行更步入了“数九寒天”。各级政府也感受到正在袭来的阵阵“寒意”: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管理全面收紧,房地产的调整让“以地生财”的路子越来越难走。
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要锤炼一点“抗冻精神”。李克强总理在深圳专门考察了华为公司,该公司一半以上的员工持有股份,股权激励被认为是其成功的关键“密码”。华为的启示在于,靠创新驱动才能真正“驱”走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寒意,而要将创新落到实处,关键还是得靠人。只有把人的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每一个具体而微的市场主体才能变得更有韧劲,更具有“抗冻精神”。
机制的搞活、制度的创新,形成共识很容易,但一旦在落实中遇到“梗阻”,共识就会分化,行动往往就会退缩。面对行业发展的“寒冬”,省内很多企业都提出“激发人的活力”,但号准了“脉搏”,药能不能下到位?股权激励和分红政策在合芜蚌创新试验区试点近4年,但真正试点企业的数量很少,因为科研人员的技术和专利是个人的还是“公家”的,难有定论。国企改革同样也遇到此类难题,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是大方向,但如何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也是大难题。
很多时候,争议很激烈,但探索与尝试也应当更果敢,才能摸索一条充分激发人的创业、创新、创造热情的新路。我省果断推进江汽等省属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出台自主创新“1+6”政策体系,正蕴含着鼓励探索和尝试的包容导向。勇涉改革“险滩”,锐意向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融化“坚冰”的暖意,才是真正的“抗冻精神”。
对市场主体而言,“抗冻精神”往往表现为“抱团取暖”、顽强成长的合作精神。但是,近期,因为出租车公司利用特许经营的垄断地位收取高额“份子钱”引发多地出租车停运事件,从另一角度敲响了警钟。在一些中介服务、稀缺资源供给等领域,仍相当程度地存在这种利用垄断地位攫取超额福利、恶化市场主体生存环境的现象。下更大的力气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营造公平公正、互利共赢的市场环境,才能砥砺市场主体“抱团取暖”“共同抗冻”的精神,迎来生机蓬勃、活力喷薄的发展“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