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长陈金彪。
■“温州模式”最主要内容就是敢为天下先,敢于吃苦。“温州模式”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根据时空变化,不断吸纳养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我们今天仍然要弘扬这种精神。过去讲“船小好掉头”,市场经济初期,小微企业确实如鱼得水,引领市场风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低小散”的特点使它负担的资源压力越来越重,劣势越来越体现出来,这是我们温州人面对的一个重大的槛。如何尽快转型升级,是共同课题。“低小散”只是市场初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是发展中的问题,并不能代表“温州模式”的本质特征
■温州以前的发展就是靠改革红利,现在仍然要靠改革的红利,就是机制体制的优势,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我们考虑背靠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温州的民间资本可以更好投资境外。国务院对于温州金融改革的十二项规定中,民间资本境外直投是我们唯一还没有实现的,这主要是受制于政策的局限。如果国务院允许今后民间资本境外直投,肯定在上海率先实现,如果长三角一体化能够让温州直接享受,那么温州十二项改革就完全实现了
■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我认为,在推进新一轮合作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城市间的新型关系,可以概括为8个字:“充分合作,有序竞争”。温州始终保持与长三角区域紧密协作的高度热情。温州将积极抢抓机遇,着力打通瓶颈,加快融入发展,争做一名推进合作发展的“急先锋”
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 促进协同发展
市场魅力是我们核心竞争力
——访温州市长陈金彪
去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市长陈金彪谈楼市。 新华社发
温州精神永不过时,温州模式要与时俱进
记者:解放日报与温州“缘分”由来已久,1985年在全国首个见报“温州模式”,引起全国关注。
陈金彪:对。通过解放日报率先向外报道后,“敢为天下先”的“温州模式”,对温州发展起到作用。我们一直自豪地说,“温州模式”、温州精神和温州商人走天下的现状,使温州成为一个世界有影响的城市。
记者:前不久,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讲话提到,“温州模式”今天没过时,温州市委全会也明确提出“自信、坚持、发展”。
陈金彪: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代大背景下,温州人当时就在探索,怎样在计划经济下激发民间市场活力,把民间资本充分释放出来,打破原有计划经济的框框。这里面有曲折的经历,也冒着很大的风险。“温州模式”最主要内容就是敢为天下先,敢于吃苦。“温州模式”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根据时空变化,不断吸纳养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我们今天仍然要弘扬这种精神。
记者:在今天,“温州模式”需要与时俱进的地方主要在哪?
陈金彪:过去讲“船小好掉头”,市场经济初期,小微企业确实如鱼得水,引领市场风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低小散”的特点使它负担的资源压力越来越重,劣势越来越体现出来,这是我们温州人面对的一个重大的槛。如何尽快转型升级,是共同课题。
记者:对克服“低小散”有何良策?
陈金彪:“低小散”只是市场初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是发展中的问题,并不能代表“温州模式”的本质特征。我们的做法是,一面反向倒逼,一面正向拉动。反向倒逼首先从环境倒逼。重污染高能耗的六大产业,必须整合提升,宁可政府不要GDP,也要倒逼它转型。其次是通过要素倒逼,地价、水价、电价和企业的产出挂钩。去年,我们关停重污染高耗能企业占全省三分之一。正向拉动,是指鼓励科技创新,在税收、奖励、补贴各方面给予倾斜。温州最近提出“510”产业的培育,就是对温州有特色的、产业在前五位的产业实行提升工程,比如服装、鞋类提升为时尚产业;摩托汽配产业与整车、机车、新能源汽车接轨; 泵阀产业提升为系统流程制造业等等。每个新兴产业,都由一位专门的领导牵头培育提升。
温州发展仍然要靠改革红利
记者: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强调“浙商回归”,温州最近也一直呼吁“温商回归”,但怎么把总部已设在大城市的温州企业拉回来,和其他大城市怎么处理关系?
陈金彪:温州商人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我们主打“亲情牌”,吸引叶落归根。现在看来效果很好,预计今年会有800亿元的投资回归。二是打造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比如皮鞋产业,从生产研发到采购,都可以自温州解决,从而降低成本,吸引企业把总部设在温州。三是以市场来吸引企业,我举个例子,激光产业原来在温州没有什么基础,但现在温州已经成为科技部命名的激光产业集群城市,激光企业龙头有38家,小的大概有100来家,形成了一个激光产业群。这些企业之所以选择温州,是因为温州这个市场已经很大,不需要再到外面去寻找市场。所以这些企业就感觉到,这块土地吸引它。
记者:并不是光有“亲情牌”?
陈金彪:核心还是市场的魅力,这是核心竞争力。温州这片土地上,市场的营养和信息、民间创新的意识、体制机制的灵活度都是最前沿的,这里永远是市场经济的风向标、晴雨表。如今温州商人在外做生意,即便很多地方土地、税收政策很优惠,但他们每年都必须回温州汲取“市场的营养”,我们终究还是要靠市场来吸引他们。温州以前的发展就是靠改革红利,现在仍然要靠改革的红利,就是机制体制的优势,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此外,我们还主打“环境牌”。这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生活环境。温州是滨海城市,山水资源和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空气质量也非常好。生活环境方面,现在市政府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对高端人才,我们还提供浙江省最全面的人才住房补贴。政府就是打造环境,制定游戏规则,为经济主体也就是企业提供尽可能高质量的服务。
在民间资本管理创新上做出示范
记者:温州在国内率先成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金融合作方面和上海怎样互补?
陈金彪:上海是国家金融中心。作为温州,首先是依托上海的金融中心,更好推动我们的金融改革。温州又有特殊性,国务院对温州的定位是综合金融改革。一体现它的综合性,二体现它的民资,主要是民间资本或民间借贷怎么规范化。目标解决两多两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这和上海的侧重点不一样,打造的目标也不一样。我们要在民间资本的管理创新上做出示范。温州有6000亿元的民间资本规模,通过金改,不仅要规范民间资本借贷,还要成为民间资本洼地,让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温州实体经济中去。对于互补,我们考虑背靠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温州的民间资本可以更好投资境外。国务院对于温州金融改革的十二项规定中,民间资本境外直投是我们唯一还没有实现的,这主要是受制于政策的局限。如果国务院允许今后民间资本境外直投,肯定在上海率先实现,如果长三角一体化能够让温州直接享受,那么温州十二项改革就完全实现了。我们要敞开更多的门,扩展更多的领域,让民间资本有投资领域,焕发出它的魅力。
争做推进合作发展的“急先锋”
记者:您对未来长三角一体化的愿景是什么?
陈金彪:从本质上来看,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我认为,在推进新一轮合作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城市间的新型关系,可以概括为8个字:“充分合作,有序竞争”。具体就是坚持“五化联动”。区域同城化,实现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互通互联;产业互补化,长三角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优势,每个地方都形成一个产业链,互相取长补短,不互挖墙脚;市场平等化,实现区域市场互容互惠,消除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环保协同化,联防联治,有效解决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同步化,推进城际医疗、教育、社保等社会事业共建共享,逐步缩小城际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对温州来说,要努力打造长三角区域体系中的“四区一极”,即改革创新示范区、对台合作先行区、浙南闽北都市区、时尚产业集聚区,努力形成长三角南翼新的经济增长极。
记者:实现这些愿景,您有什么建议?
陈金彪:我觉得合作方式、机制建设、推进力度等方面可以有一些革新的办法。比如在原有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基础上,建立更高层级、更加紧密的对话合作机制,强化决策协调。除了经济合作,探索建立交通、环保、能源等各专项协调小组,务实推进。进一步完善分工协作机制,在长三角总体框架下,根据各城市特点,有针对性地合理布局一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重大项目,发挥各区块积极性,分工明确。进一步探索建立引导机制,比如区域性法律法规,共同发展基金或区域开发银行。进一步扩大民间交流渠道,建立各行业交流机制,发挥社会力量在区域一体化中的作用。
记者:温州在未来长三角一体化扮演怎样的角色?
陈金彪:从形式上讲,温州在“长三角俱乐部”中“入会”时间还不长,还是一名“新兵”。但作为一座开放之城,温州与长三角地区各大城市的联系一直十分紧密。过去温州到上海在海上颠簸一天一夜,现在每天近30个航班;过去温州产品借用上海企业商标,现在长三角区 域 一 体 化 通关。温州始终保持与长三角区域紧密协作的高度热情。现在,新一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蓄势待发,温州将积极抢抓机遇,着力打通瓶颈,加快融入发展,争做一名推进合作发展的“急先锋”。
人物简介
陈金彪
曾任浙江省团省委副书记、省农办副主任。2002年至2005年援疆担任新疆和田地委副书记。回浙后出任浙江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2011年起至温州工作,任温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记者 朱晨 记者 孔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