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9日04:11 来源:南方日报
中国口哨协会副理事长贝双华的表演博得阵阵掌声。
新科“哨王”、陕西啸乐演奏家康笑迪在表演中。
留意过《中国达人秀》的观众一定对选手钮方重有印象,这位当时已经年过50的老人在比赛中吹起口哨,旋律全场飞扬,掌声如潮而至,一时间周立波、伊能静、黄舒骏3位评委一致给出“YES”,让他直接晋级。在此之前,不少人在心目中依然对口哨存在“偏见”——嘴唇轻撅,配以舌齿动作,便是口哨的声学原理,无需购置昂贵的器物,几乎人人皆可发出声响乃至演奏音乐,能称之为“艺术”吗?
事实上,《诗经》中《小雅·白华》即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句,此处的“啸”就是口哨的意思。或许是因为“门槛过低”,口哨一度被逐离音乐的殿堂。1月6日晚,随着一场“中国好哨音”新年音乐会在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都市剧场的圆满上演,观众们开始重新审视口哨这个看似“非主流”,实则很大众的表演形式。
如首届口哨大赛、新年音乐会发起人之一周建平所言,“在人们欣赏了钢琴、小提琴等各种音乐类别后,在这个时代突然发现这个‘小东西’的价值。也只有在这个年代,个人的爱好才能够得到充分尊重。”从“不务正业”的偏见到登上“大雅之堂”,在口哨大赛和音乐会举办的背后,实则是广东基层文化发展和媒体的转型运作。南方日报记者深入采访了相关口哨达人、两岸参赛者和策划发起者,了解这个“小东西”究竟是如何在广东玩转世界“大舞台”的。
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实习生 叶嘉怡
◎困局
“无门槛”的口哨
难登高台
事实上,早在“人猿相揖别”的原始时代,先民们便将口哨作为重要的表意工具,语言的发展,乐感的建立,亦令口哨在古代音乐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或许是因为“门槛过低”,在科技发展,不断产生新乐器的年代里,口哨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奏乐方式渐渐归于沉寂。直到1886年,阿利斯·肖在纽约首次公演“啸乐”(即口哨音乐)轰动美国。
音乐会上,以《辉煌》、《胜利》两曲技压群芳,荣获首届“中国好哨音”口哨大赛冠军的陕西啸乐演奏家康笑笛从七岁开始吹口哨,几乎每天都抽出少则五分钟多则数小时练习,“口哨一度被逐离音乐的殿堂,主要还是它太容易入门,消磨了人们追求进步的动力。实际上,要把口哨吹好,惟妙惟肖地模拟乐器的音质、精准无缺地奏出歌曲的旋律乃至完美演绎作品的内在神韵,都要克服重重困难,需要长期磨练。”在一直致力于为口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伍达泽看来,“要把口哨音吹准,可不是容易事,脸、嘴、唇、舌、牙都得好好配合,稍不注意,音色、音质就差了十万八千里,稍不和谐比吹小号错了音还麻烦,因为小号在吹奏过程中音质不会变。”换句话说,口哨的精通意味着人体呼吸、运动两大系统高度精准的配合,虽然去年首届“中国好哨音”大赛的举办有意让口哨爱好者拿出自己的“本领”好好“秀”一把,但这并不能改变目前口哨所面临的困局。
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在电台节目里表演啸乐,数年后也有此类录音磁带推向市场,但口哨音乐在大众心中却依然是茶余饭后仅供欣赏的一种“偏门”的“绝活”,即使是具备吹奏技艺的人也只能在私下的文娱活动中崭露头角,这些“业余爱好者”有些是羞于上台、有些则是没有机会上台,这也是整个中国“哨友”圈子的写照。相比之下,早在1909年,美国便有人成立了口哨艺术学校,系统整理了吹奏技巧,使这一技艺得到了科学的传承,而直到2006年中国口哨协会才正式成立。
◎尝试
媒体人和基层文化单位“联姻”
周建平是广州的资深媒体人、也是一名学者,可以说这样的“社会身份”很难将他和口哨联系起来。但在他看来,自己喜欢上口哨是很自然的事情,“我自小喜欢音乐,当时人们的业余娱乐活动非常有限,但我依然参加了宣传队、吹过笛子拉过小提琴,弹过秦琴,‘下乡’的时候习惯用音乐排解苦闷,小提琴不在身边时只能吹口哨。但我以前却从来没有真正在正式场合表演过吹口哨,一直到去年在报社的联欢晚会上我吹奏《桂河大桥进行曲》,这个视频被放到网上,点击率到现在还是全国最高的。”
也就是一个无意之举,让身为媒体人的周建平敏锐地“嗅”到了机会——现在媒体都在谈转型,为何不把口哨这个原本纯粹的“底下”爱好公开做活动,甚至让它变成一种产业?恰好,当下广东各地基层群众文化正做得如火如荼,各地的基层文化单位也喜欢能够找到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文化形式推广开来。在获得南海区旅游局投资50万后,周建平的“想法”一下子找到了“落地”的可能性。更让他吃惊的是,“当地负责人看到了首届的成功举办之后,担心这个活动无法在当地持续下去,就和他约定将口哨大赛永久落户在了南海。”
当晚音乐会的举办也得到了中国口哨协会会长、口哨音乐家孟维鸿的认可,“音乐会比之前的口哨大赛在组织形式上更新颖、更成熟。我们请来台湾地区的两位“哨王”,也是希望促进两岸的口哨艺术交流,让更多人爱上口哨。之前,我们曾到日本参赛,了解日本的口哨技艺,希望把中国的哨音吹到全世界。”实际上,中国哨协从发起到成立,都是口哨人全凭爱好建立的,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让口哨这一“大众化技能、小众化艺术”为越来越多人接受,以致认可其背后价值,必须首先让它登上大雅之堂,才能使口哨表演职业化,让有志于发扬光大者获得体面收入,解除后顾之忧。
显然,周建平和南海的这次尝试将口哨人职业化、比赛正式化推进了一大步,这是属于媒体人的智慧和眼光,也是基层文化工作的一次创新和勇气。
◎未来
外来文化和时代观念让它焕发生机
2014年5月,首届口哨大赛的举办,让不少人看到了希望。期间,由作曲家、演奏家组成的评委班子牺牲业余时间,义务为60余位参赛选手打分、排名。尽管决赛举办地佛山大沥离不少选手居住地相距甚远,可参赛选手依然自费前来。以黑马姿态进入决赛并一举夺冠的新科“哨王”康笑笛大气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1月6日“台湾哨王”李贞吉、李育伦父子更是前来助阵,两人合奏的宝岛名曲《阳明春晓》,让观众如沐春风,陶醉不已。
“这次大赛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也有世界级的口哨演奏大师,使中国口哨有了固定的赛事和奖项。”周建平说。据悉,康笑笛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台湾口哨圈子原本就有很深的积淀,这些优秀选手浸淫在民俗文化深厚的地方,“根底就比较厚,一个城市有一两个就很了不起。”
值得一提的是,随后首届海峡两岸口哨艺术友谊赛也正式拉开了序幕。虽然,现在登台的选手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但实际上中国吹口哨的知识女性也很多,但由于社会上的成见和周围的人不接受,基本上不乐意登台。“就目前的情况来,我们改变这种偏见的作用很微小,但从媒体的角度来说,依然是一个可行的尝试。”
如周建平所言,这门艺术关心人的本身,口哨艺术一直都有,但是在以前年代的物质条件和以往的伦理道德范围里,不可能让吹口哨走上社会的主流舞台。“在今天,国外的口哨碟、汽车碟进来了,电影上《人证》、《桂河大桥》、《百万英镑》断断续续有这些吹口哨的形象出现,甚至在一些广告上也有女孩子吹口哨的画面,口哨受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吸引人了。在这个年代,个人爱好才能够得到尊重,它才成为了一项充满希望的艺术。”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