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2014年12月国际形势大事述评

2015年01月09日14: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普京访印签大单 “充电之旅”意“突围”

12月10日晚,俄罗斯总统普京悄然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在没有隆重欢迎仪式和盛大宴会的低调气氛中开始了对印度为期一天的“充电之旅”。12月11日,莫迪与普京会面,两人共同主持了俄印双边峰会,并签署了涵盖核电、石油和防务项目的几十亿美元合同。俄印媒体分别用“意义非凡的访问”和“战略伙伴国关系的转折点”来形容两国领导人的聚首。峰会结束后,莫迪兴奋表示:“即使印度的选项已增加,俄罗斯仍旧是我们最重要的防务伙伴。”

此次访问正值俄罗斯遭到西方严厉制裁,受到国际社会孤立之际,因此普京的访印之旅颇有“突围”含义,意在通过加强与印度在能源、防务和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寻求恢复俄印传统友好关系,冲抵西方制裁给俄罗斯政治经济带来的影响。然而,莫迪与普京一样都是务实主义者。对于当前的美俄冲突,莫迪既不愿牵涉其中,加入制裁俄罗斯的阵营,也不愿得罪美国,仍将把发展与美关系摆在优先位置。此次普京访印取得丰硕成果,关键在于契合了两国共同利益。今后,俄罗斯若想突破西方的重重围堵,让俄印关系“再上新高度”,还需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让友谊在经济层面“多点开花”。

二、利马峰会陷僵局 分歧依旧共识少

12月14日凌晨,经过13天密集艰苦的磋商,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落下帷幕。协议规定各国需在2015年早些时候制定并提交本国2020年之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作为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全球协议的基础。协议仍将发达国家作为减排的主要带头者,并明确规定,发达国家必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问题方面的财政援助。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最大分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协议中并没有充分体现,所以这一难题只好留给2015年的巴黎大会解决。

利马气候大会在召开前曾被各方寄予厚望,被认为是“通往巴黎的最后一站”,将对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能否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议并取代《京都议定书》产生重要影响。然而,谈判甫一开始,就暴露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和分歧。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试图淡化“区别”,要求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承担更多减排责任,而不愿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技术转让的承诺。发展中国家则要求平衡反映减排、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要素。其实,以上分歧在历次谈判中一直存在,这也是全球气候谈判久拖未决,始终没有达成一致的原因所在。围绕全球气候的谈判已经进入关键时刻,每一次谈判都会更多触及各方核心利益,然而事关人类共同安全,任何国家都不能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要时必须学会妥协。

三、日自民党胜大选 安倍或强推修宪

2014年12月14日,日本众议院举行大选。安倍晋三领导的自民党获得全部475个席位中的291个,与执政伙伴公明党联合获得326个席位,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二,安倍再执政四年已无悬念。此前,安倍“先发制人”,宣布解散议会,日本民主党和维新党在未调整好候选人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结果无力改变日本政治格局的现状。

安倍自上台以来,屡屡挑战中日关系底线,美化日本侵华历史,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在钓鱼岛问题上制造事端,使中日关系跌到谷底,对此安倍难辞其咎。在修宪问题上,安倍从不讳言自己的野心,此次大选获胜后,安倍定会放手一搏,甚至会利用二次投票可通过被参议院否决法案的有利条件,达到强推修宪的最终目的。一旦修宪成功,迈出历史性的一步,日本与中国及其他亚洲邻国的关系必将继续恶化,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也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四、中国总理欧亚行 成果丰硕亮点多

12月14—20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开启了年内最后一次出访,对哈萨克斯坦和塞尔维亚进行正式访问,并赴泰国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领导人会议。在这次横跨欧亚三国的外交行程中,李克强与20个国家领导人会晤,7天时间内共出席近70场外交活动,签署了几十份重要合作文件,涉及能源、投资、互联互通、金融、信息产业等十几个领域。2014年中国外交收官之旅可谓行程紧密,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纵观李克强总理的欧亚之行,访问每个国家,出席每场国际会议,都体现了匠心独运的外交设计。哈萨克斯坦是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国家。李克强总理此行访问哈萨克斯坦,并出席在哈举行的上合组织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就要同哈方及其他中亚国家一道把这一构想转变为实实在在的项目,共同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为双赢甚至多赢的合作典范。塞尔维亚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中东欧国家。以中塞友谊为契机,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16+1)的召开,必将为进一步提升中欧合作的含金量,打造互利共赢的中欧关系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互联互通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访意在通过促进这一地区的资源整合,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也体现了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值得欣喜的是,一度被搁置的中泰“大米换高铁”合作,在李克强总理锲而不舍的力促之下重新启动。这也为总理的收官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五、石油卢布齐暴跌 普京执政遇考验

12月15—16日,俄罗斯卢布兑换美元突然出现断崖式暴跌,两天跌幅愈25%。17日,俄罗斯央行、财政部果断出击,向市场出售70亿美元外汇结余资金。重拳之下,卢布止跌回升。此次卢布暴跌的直接原因是石油价格大幅度下降,其中不乏金融市场推波助澜的投机因素,但也的确反映了俄罗斯经济存在的深层问题。俄罗斯是一个能源出口大国,其财政的三分之二依赖能源产业支撑。按照目前俄罗斯的财政收支结构,每桶105美元左右的价格才能维持其财政平衡。如今,几乎腰斩的油价显然已经大大超过俄罗斯的经济承受能力,再加上西方轮番制裁导致的出口下降、国内大规模资本外逃,俄罗斯恐怕难以逃脱经济衰退的危险。

普京在前两个总统任期内,凭借国际油价的大幅攀升振兴了俄罗斯经济,在国内积累了极高的声望和人气,被誉为复兴俄罗斯民族的英雄。然而,成也石油,败也石油。此番石油、卢布的相继失守,必定会对普京政府构成严峻考验。虽然,以普京目前的政治势力和威望,还看不出他有民意大幅度下跌的趋势,但是国内的反对派势力已经蠢蠢欲动。种种迹象表明,普京需要应对的不仅仅是经济衰退带来的风险,还有来自西方的重重施压,以及来自国内不同派别及民众的问责之声。

六、巴塔再造袭击案 巴国安全受考验

12月16日,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一个军队管理学校遭到塔利班武装分子袭击,袭击共造成140余人死亡,另有120余人受伤,遇难者多为该校学生。这起恐怖袭击事件是近年来在巴基斯坦发生的最为严重的袭击案之一,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分别向巴基斯坦领导人发去了慰问电,并表示坚定支持巴基斯坦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稳定、打击恐怖主义所做出的一切努力。

“9?11”事件发生后,巴基斯坦政府加入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行动,并加大了对国内“基地”组织及地方分离势力的打击力度。此举遭到国内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强烈反弹,他们疯狂反扑,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袭击事件。近年来,巴基斯坦反恐进入“越反越恐”的怪圈,清剿运动不断升级,恐怖袭击却此起彼伏。更加让人担忧的是,恐怖分子已经渗透到城市招募新兵,在年轻人中宣传极端思想。恐怖威胁一日不除,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就无从谈起。然而,国家安全秩序的维护远非一场反恐战争能够解决。在当前美国撤兵阿富汗、“伊斯兰国”异军突起、塔利班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巴基斯坦如何能团结国内外力量,弥合暴恐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创伤,从源头上彻底肃清恐怖势力,仍然任重而道远。

七、美古关系正常化 开启两国“新篇章”

1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古巴总统劳尔?卡斯特罗在同一天发表讲话,宣布重启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奥巴马在讲话中还公布了一系列改善关系的具体举措。同日,两名遭古巴扣留的美国公民获释。作为交换,美国宣布释放三名古巴特工人员。这是美古自1961年断交以来两国关系首次实现“破冰”,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赞扬,欧盟甚至将此举与柏林墙的倒塌相提并论。

美古恢复外交关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标志着两国持续半个世纪“冷战”章节的终结。对美国而言,此举无疑会为奥巴马留下宝贵的政治遗产,维护了美国在拉美的形象和声誉;对古巴而言,关系正常化不仅能使长期遭受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的国家经济恢复活力,还能促进资本、人员等各要素的流动,改善古巴人民的生活条件。然而,“破冰”之举能否最终造福于两国人民,还要取决于美国国会的批准,这对于中期选举后成为“跛脚鸭”的奥巴马来说,仍是一个考验。

(执笔:刘娟娟)

 

《当代世界》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